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_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_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曾福生,吴雄周,刘辉(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没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将失去客观基础;没有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将丧失原动力。

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但在其协调发展中存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城市群发展不充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运作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应从公共产品均衡机制、城市群发展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等方面,促进我国目前的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0)01-0019-05Realizes Form on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ZENG Fu-sheng ,WU Xiong-zhou ,LIU Hui(College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re social development realistic needs in china.Will not have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the urbanization to lose the objective foundation;without the urbanization,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will lose the driving force.Insisting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our country present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realizes the form specifically.At present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not balanced,the urban cluster development not full,the element of production cannot the unrestricted flow,press the agriculture by the labor,operate the asthenia by the city leads the countryside.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uch as the consummation public product balanced mechanism,the urban cluster development mechanism,the essential factor flowing mechanism and presses agricultural,persistent effect mechanism by the city leads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urbanization;new rural reconstruc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项目来源:湖南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编号:2009ZK2010)作者简介:曾福生(1964-),男,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9-10-06,修回日期:2009-11-24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Vol.31No.1Jan .2010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式、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对于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选择,亦即对于目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序选择,存在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城镇化优先论。

认为新农村建设造成城镇化已用和可用资源的被“侵占”或“旁落”。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不仅使新农村建设捉襟见肘,而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对中央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的做法提出了异议。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新农村建设。

第二种观点:新农村建设优先论。

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发展资金和农民廉价土地,只注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忽视农民生存的诸多利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城镇化[1]。

面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谁先谁后的“两难选择”,我们到底应作何取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应不应该、能否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尚存哪些问题?应构建什么样的机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我们认为,“城镇化优先论”和“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二者不可偏废。

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已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运行,故我国应放弃城市偏向第31卷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战略。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1.1城镇化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扩大内需的需要。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严重受阻,经济增长失去强劲的外需支持,不得不转而依赖内需的扩大。

寻求有效的内需扩大渠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课题。

城镇化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①城镇化的投资需求途径。

城镇化必将伴随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

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催生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旺盛的投资需求来支撑。

虽然目前的投资率有所偏高,但要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确保足够的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而须确保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②城镇化的消费需求途径。

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民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消费需求是目前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

城镇化的推进将使许多农民转为市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农产品价格,最终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台阶,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2)缩小城乡差距和弱化“二元结构”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巨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其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二元结构”[2]。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这是因为,根据“倒U假说”和城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城镇化是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突破口。

(3)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有最高的人口集中。

只有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分工分业,形成对商业、餐饮、旅店、教育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3]。

但我国目前城镇化规模比较小,80%以上的城市在20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聚集效应,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门槛人口”,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

要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1.2新农村建设同样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发展经济学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易斯和舒尔茨将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农业部门使用传统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在农业部门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托达罗模型强调了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仅仅依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更要同时依靠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结构消失[5]。

培植产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都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形势异常严峻。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农民素质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落后,混乱、落后的局面没有总体改观,繁荣发展举步维艰[6,7]。

只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了,农业竞争力才能提升,才能建设好现代农业。

“新型农民”的培养,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和“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民主”制度,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着妙棋”[8]。

1.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辨证关系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1)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

①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济要素基础。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忽视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那么城镇化必将因受到资源、要素供应的约束而裹足不前。

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足量的农业剩余,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

②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

农民“生活宽裕”表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工业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市20第1期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