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华网评11

新华网评11

新华网评:“十年不考核”的制度化诉求 2012年03月23日 08:32:5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滕朝阳

中南大学决定,从3月20日开始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这使他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根据学校决定,刘路还将获得100万的奖励,一半用于改善科研条件,一半用于改善生活条件。这一切,都源于刘路两年前还是大学三本科生时就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问题,但既然刘路的“研究成果得到海内外科学家的权威认可”,那么其价值应当没有疑义。在我看来,即使刘路没有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也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个难题摆在那儿,就像很多社会性难题摆在那儿一样,尽管已经多年,很多人恐怕也是熟视无睹,或者只是绕着问题走。

刘路在22岁就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获百万元奖励,这可能会让一些“辛辛苦苦一辈子”的人心理不平衡,但如果把处理人际关系的“平衡术”,用于科研或文艺创作中,科学和文艺就没有进步与繁荣的希望。也有人提醒不要“捧杀”刘路,这当然很有必要。应当倡导的是潜心向学、醉心研究,并为杰出的青年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而不是过高估计“最年轻的教授”的目前成就,把“最年轻的教授”作为宣传的金字招牌,或是给“最年轻的教授”一个什么官做。

研究员的职位和百万元的奖励,对刘路来说,既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如果这样的职位和奖励让当事人感到不安,那么就要考虑为他减轻“涌泉相报”的压力,功利化色彩无益于科研的真正进步,只会束缚从容探索真理的翅膀。事实上,刘路在未被受到优待之时同样攻克了数学难题,但假如他对数学缺乏真正兴趣,就是悬赏一千万也毫无意义。因此,真正值得人们激赏的,不是破格聘请刘路为研究员或给他百万元奖励,而是中南大学校长所说的“我十年不考核他”。

据中南大学校长介绍,该校研究员只有少部分,且不是每年都要考核。也就是说,宽松的研究环境业已存在,而刘路只不过是更宽松。现在包括高校在内的组织,通用的考核方式与对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考核颇为神似,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被规定的任务指标,就面临被处罚的危险。但科研或文艺创作不像工人砌墙,可以立竿见影,也不能预期何时一定能获得何种确定性成果,结果很多人为考核过关疲于奔命,粗制滥造甚至于弄虚作假,离发明创造愈来愈远。如果承认科研和文艺创作有其客观规律,那么就应对此表示起码的尊重,变革足以戕害创造精神的长官意志和体制机制。 中南大学校长说十年不考核刘路,应该能说到做到,问题是若他不当校长后又会如何。自由宽松的研究、创作环境,只有建立在严格而可靠的制度之上才能形成。

点击进入@ 新华网评官方微博

新华网评:网络谣言是“毒瘤” 2012年03月30日 11:42: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任俊明 近一段时间,网络谣言“甚嚣网上”。网络谣言是一颗真正的毒瘤,覆盖面、影响力大,破坏性、危害程度强烈。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必须明确,那就是:彻底铲除!

浏览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谣言,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先有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散布网络谣言,随后众多网站跟风炒作,最后影响网民,在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形成破坏之势。在这一系列网络谣言的升温发酵过程中,各类网站无疑是“助推手”、“发酵剂”,虽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其恶劣程度比网络谣言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铲除网络谣言,网站自身责任巨大,简单概括,那就是“守土有责”。

首先,网站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清楚自身的定位与义务。互联网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充斥其中的各类网站却是现实世界的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就应该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这其中不仅包括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包括“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也就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网络谣言与社会道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对此,作为企业的网站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网站要有法律意识,对网络谣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网络谣言产生必须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工具,论坛、博客、微博等都有可能被造谣者所利用,网站也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造谣者的“ 帮凶”,对此网站应时刻警醒。《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有明确的管理处罚规定,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除知法守法外,更应敬法畏法,在法律的框架内,谨慎对待处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 最后,网站要提高技术应用管理水平,筑造防范网络谣言的第一道“防火墙”。要想铲除网络谣言,对其加强监测、识别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将网络谣言封堵在产生之初,才能避免其酝酿扩散。网站在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更需保证这些信息的无害性、合法性,因此,提高网站技术水平、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监测,是责无旁贷的义务。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扩大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抵制网络谣言是一道综合“考题”,其“应试者”不仅包括网站,还包括互联网管理者以及广大网民。能否出色地完成这道“题”,对所有“应试者”都是一种考验。完成得好,国家、社会和网民都将获益;反之,损害的将是共同的利益。而首当其冲者,网站要履行自身职责,如果对网络谣言听之任之,面对的将是网民的遗弃和法律的严厉制裁。

新华网评:传播谣言和违法信息绝不是网站“立世角色” 网站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在网上浏览信息,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信息影响,如果网站对信息真实性不加甄别,而网民却往往认为信息是经网站核实过的,这样就会在网民当中形成误导,把虚假信息当成真的,扰乱网民的正确判断。作为网站来说,提供真实信息乃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不容推卸的。

点击进入@新华网评 官方微博

新华网评:奢侈,非清明本意也非孝道 2012年04月03日 08:33: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谭浩俊 清明临近,一束鲜花、几片纸钱,几个深深的鞠躬或者跪拜,都能充分表达对先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思,也能展现后人的孝道。因为,情是无价的。只有充满深情的怀念,才是真正的怀念,才是真正的孝顺。

然而,如今的许多祭典行为,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形式所充斥、被做作所取代。对先人的缅怀和追思,更多的不是用情、用心,而是用不着边际的物质。于是,清明不再是表达哀思的节日,而是比拼奢侈祭祀品的机会。从前些年的纸质美元、电视机、电冰箱、手机,到现在的电脑、汽车,甚至飞机,几乎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高档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办公用品,都可以在祭祀销售市场看到,且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没有边际。

与此同时,除了奢侈祭祀品之外,每年的清明,墓穴改造也成了比“孝”的一种方式。把原本是用土地垒起的墓穴,用水泥砌起来,面前再立上一块大大的碑。殊不知,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当后人用奢侈来祭典他们的时候,他们能感受到多少真情和实感呢?又能体会到多少真正的孝顺呢?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孝”,从来都不是放在物质上。恰恰相反,对绝大多数老年人和长辈来说,真正的“孝”,是把对先人的怀念和思念放在心里,是按照先人的要求去生活、工作和学习,体现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上。

因此,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希望每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还是把心放平和一些,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诚、最虔诚的情。让自己和逝去的亲人,来一次心灵对话、情感交流。

点击进入@新华网评 官方微博

新华网评:祭扫之外,清明尚有“踏青赏春”内涵 2012年04月03日 10:47:3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田东江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今人过清明节,好像只有“祭扫”这一个主题内容。实际上,古代清明节的内涵丰富多彩。

春雨惊春清谷天,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这一个。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为流传太广,难免令后人先入为主或产生错觉。其实他描绘的仅仅是清明节的一个侧面;而清明节还有程颢所说的另外一个侧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与程颢同时代的吴惟信,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诗句。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清明节,人们不仅祭扫亡灵,也借此机会踏青赏春,进行比较盛大的郊游活动。宋人张择端流传至今的巨制《清明上河图》,虽然对画题中的“清明”所指、对画面所描绘的季节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普遍观点认为其所表现的时令即为清明节,尤其是城外的一队人马,乃扫墓归来的情景。上海世博会时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整个画面能看得清清楚楚,里面的各种人物非但不见丝毫哀伤之情,反倒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据专业人士考证,本来意义上的清明节确是一个物候节气的标志,“清明忙种麦,谷雨下大田”,民间据这些积累的经验来安排庄稼活计。祭扫先人坟墓,民间虽然自古就有,但并无统一时间规定,也没有编入国家正式礼典,称为“野祀”。在清明进行扫墓的习俗,来自寒食节,也就是介子推那个著名的“守志焚身”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在介子推生日到来的时候,要全国禁火,冷食一个月;到了东汉三国时的曹操颁布《禁绝火令》,把期限缩短为3天。《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年(732年)又有诏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王溥《唐会要》亦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而清明节添加扫墓、踏青这些实际内容,则始于北宋。《梦梁录》说,自寒食至清明三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这一规定,等于明确了彼时有三天假期,不仅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而且把原本出自个人意愿的行为上升为必须履行的义务。

如果说,程颢、吴惟信们的句子只是诗人的夸大其词,只有两三分偏说成八九分,那么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清明节盛况,则是平铺直叙,可以进一步参照。我们看到,从皇家到百姓,倾巢出动,因此城内几空而“四野如市”。在官方,“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统一服饰,“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花公家的银两就是;而且,“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对亡灵一视同仁。普通百姓在扫墓之后,“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来之时,“各携枣糊、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家里有轿子的,“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在这三天之中,“但一百五日最盛”,达到高潮。这里的“一百五日”,是从上年冬至开始数起的,即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正是指清明那一日。整个节日期间,小贩们如影随形,“卖稠饧(糖)、麦糕、乳酪、乳饼之类”。散去时已天色不早,“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而“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其旗旄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