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流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热物理量测试技术 1 概述 两相流广泛应用于热能动力工程、核能工程、低温工程以及航天领域等许多领域。所谓两相流,广义上讲是指一种物质或两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流动,其中气体和液体一起流动称为气液两相流。对于两相流中的气液混合物,它们可以是同一种物质,即汽—液(如水和水蒸气),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即气—液(如水和空气混合物)。气液两相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单相流中,经过一段距离之后,就会建立一个稳定的速度场。但对于两相流,例如蒸汽和水,则很难建立一个稳定的流动,因为在管道流动中有压降产生,由于此压降作用会产生液体的蒸发,所以在研究气液两相流时必须考虑两相间的传热与传质问题。
两相流学科还处于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对于两相流的流动和传热规律进行
研究时,除了依靠各种数学物理模型外,还要依靠实验,这就需要两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 2 两相流压降测量[1] 压降,即两相流通过系统时产生的压力变化,是两相流体流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保持两相流体流动所需的动力以及动力系统的容量和功率就取决于压降的大小。一般说来,两相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压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摩擦阻力压降、重位压降、加速压降,管道系统出现阀门、孔板等管件时,还需测量局部压降。目前,常用差压计或传感器来测量两相流压降。 利用差压计测量压降 应用差压计测量气液两相流压降的测量原理图如图1所示。所测压降为下部抽头的压力与上部抽头压力之差。在差压计的Z1截面上可列出压力平衡式如下: 𝑃1+(𝑃2−𝑃1)𝑃𝑃𝑃=𝑃2+(𝑃4−𝑃3)𝑃𝑃𝑃+
(𝑃3−𝑃1)𝑃𝑃𝑃 ()
式中,𝑃𝑃为取压管中的流体密度;𝑃𝑃为差压计的流体密度。 由()可得: 𝑃1−𝑃2=(𝑃3−𝑃1)𝑃(𝑃𝑃−𝑃𝑃)+(𝑃4−𝑃2)𝑃𝑃𝑃
() 由上式可知,要算出压降𝑃1−𝑃2的值,必须知道取压管中的流体密度𝑃𝑃和差压计读数𝑃3−𝑃1。
当管中流体不流动时: 𝑃1−𝑃2=g𝑃𝑃(𝑃4−𝑃2)
() 式中,𝑃𝑃为两相混合物平均密度。 将式()代入()。可得两相流体静止时,差压计中读数如下: 𝑃3−𝑃1=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4−𝑃2)
()
图1 气液两相流系统中的压降测量 从上面的方程式可知,为了从差压计得到压降,确定取压管中流体密度𝑃𝑃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取压管中的流体必须为单相液体或气体。因此在
测量两相流压降时,需要一个装置保证取压管中永远充满液体,一般在取压管后接一个气液分离器。 图2 带有气液分离器的测量系统 1-实验段;2-气液分离器;3-取压管;4-差压计;5-温度测点;6-排气阀 如图2所示,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后分离,气相在上部,液相在下部,这样就可保证差压计取压管中全部为液体。但此时必须知道差压计中液体的温度,因为差压计中液体的密度与温度有关。测量时试验段中为气液混合物,因此必须对两侧的密度差进行修正。 利用传感器测量压降 利用传感器测量两相流压降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两台在测点安装的压力传感器获得的信号相减来得到压降;二是利用差压传感器来获得压降。 第一种方式主要有电容式和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电子设备将两压力传感器输入的电信号相减即可换算得两测压点之间的压降。适用于需要快速时间响应的场合,但是有明显的缺点,将两个独立测出的电信号再进行相减会引起误差增大。使用此法时应对两个压力传感器进行校准,力求使输出信号能较精确地变换成所需测定的压降。第二种方式主要有磁阻式差压传感器和应变仪式差压传感器。差压传感器可以克服上一种方式的缺点。由于差压传感器传递压降时,膜片位移很小,因而导压管中流体流动量较小时,气泡不易进入导压管,测量结果更精确。当应用差压传感器测量压降时,需用导压管将测压点和差压传感器连接,此时导压管中也要全部充满液体。 两相流摩擦损失的计算 两相流的全压损失𝑃𝑃被定义为由下列诸要素组成: 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
() 式中𝑃𝑃为位能损失,𝑃𝑃为加速度损失,𝑃𝑃为根据平均空隙率而由𝑃
𝑃=
[𝑃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𝑃]𝑃
确定的值(H为测定区间的高度)。在两相流中,直接
测定的值是𝑃𝑃,而摩擦损失𝑃𝑃是要从式()算出的值。所以,若𝑃𝑃的定义不同,𝑃𝑃的值当然也会不一样。 单向流的单位长度的摩擦损失𝑃𝑃可表示为: 𝑃𝑃=𝑃𝑃𝑃22𝑃𝑃
() 摩擦系数λ,对于层流: λ=64𝑃𝑃=64𝑃𝑃𝑃⁄ () 对于光滑管中的湍流,根据Blasius的公式,可表示为: λ=0.3164𝑃𝑃0.25⁄=0.3164(𝑃𝑃𝑃⁄)0.25⁄
() 可是在两相流中,气液间存在相对速度。而且由于断面上有空隙率分布,以式()的形式来表示摩擦损失时,速度w或比重γ的定义未必只有一个,所以对应于不同定义,λ的数值也就不同。对于λ,1948年曾用对应于w=(𝑃𝑃0+𝑃𝑃0),γ=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
(𝑃𝑃0+𝑃𝑃0),忽略了气液两相间的相对速度,与单向
流相同的值,例如用过[2],的值。
𝑃𝑃=𝑃𝑃𝑃22𝑃𝑃=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0)22𝑃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0)
=𝑃𝑃12𝑃(𝑃𝑃0+𝑃𝑃0)(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 () 两相流摩擦系数最早作系统性的研究是在1939年由Boelter[3]进行的。但那时只表示出λ的实验值,没有提出一般的整理法。以后两相流摩擦损失的整理方法离开了λ的直接表示法,构成下面叙述的两相流与单相流的摩擦损失比的表示形式,可以求出后者的值,反过来确定摩擦系数的值也是可能的。 基本解析法 关于水平管中的层状流、波状流那样的分层流模型的摩擦损失𝑃𝑃的一般整理法,最早是于1949年由Lochhart和Martinelli得出的(L-M法[4]),这个方法现在还在应用。设流道断面上的压力分布是均匀的,则𝑃𝑃等于气相部分的摩擦损失𝑃𝑃,液相部分的摩擦损失𝑃𝑃,即 𝑃𝑃=𝑃𝑃=𝑃𝑃
图3 分层流模型 设图3所示的气液相所占的面积分别为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又把平均的绝
对速度记作𝑃𝑃,𝑃𝑃,则𝑃𝑃,𝑃𝑃按通常的摩擦损失公式可表示为: 𝑃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𝑃22𝑃𝑃𝑃 ,
𝑃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𝑃22𝑃𝑃𝑃
() 式中𝑃𝑃,𝑃𝑃为各相的摩擦系数,𝑃𝑃,𝑃𝑃为水力直径:
{𝑃𝑃=4(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4(1−𝑃𝑃)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1−𝑃𝑃)𝑃
() 式中𝑃𝑃,𝑃𝑃为湿周长度,而𝑃𝑃,𝑃𝑃为[ ]中的值。现在考虑气相和液相都是湍流的情况,由式() 𝑃𝑃=0.3146(𝑃𝑃𝑃𝑃𝑃𝑃)0.25,𝑃𝑃=0.3146(𝑃𝑃𝑃𝑃𝑃𝑃)0.25⁄⁄
() 把式()、()代入式(),整理得: 𝑃𝑃=0.3164(𝑃𝑃𝑃𝑃𝑃𝑃)0.251𝑃𝑃𝑃𝑃22𝑃𝑃𝑃
=[0.3164(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0.251𝑃𝑃𝑃022𝑃𝑃𝑃](𝑃𝑃𝑃)1.251
𝑃𝑃
1.75
=𝑃𝑃0(𝑃𝑃𝑃)3𝑃𝑃
1.75
式中[ ]中的值是只有气体单独充满管道断面流动时的假想摩擦损失𝑃𝑃0。把上述𝑃𝑃=𝑃𝑃的关系写成为 𝑃2=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𝑃)3𝑃𝑃1.75
() 同样,对于液相则有:
𝑃2=𝑃𝑃𝑃𝑃0=(𝑃𝑃𝑃)3𝑃𝑃1.75
() 另一方面,𝑃𝑃0与𝑃𝑃0之比为 𝑃2=
𝑃𝑃0
𝑃𝑃0
=[0.3164(𝑃𝑃0𝑃𝑃𝑃)0.251𝑃𝑃𝑃022𝑃𝑃𝑃][0.3164(𝑃𝑃0𝑃𝑃𝑃)0.251𝑃𝑃𝑃022𝑃𝑃𝑃]⁄ =(𝑃𝑃0𝑃𝑃0)1.75(𝑃𝑃𝑃𝑃)0.25(𝑃𝑃𝑃𝑃) () 此外,由式()、()有: 𝑃2=𝑃𝑃0𝑃𝑃0=(𝑃𝑃𝑃𝑃)3(𝑃𝑃𝑃𝑃)
−1.75
() 由式()~()可以看出,两相流的摩擦损失𝑃、𝑃通过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𝑃而与X相关,Lochhart和Martinelli推出的𝑃或𝑃只表示为一个变量X的
函数,提出了图4所示的由实验确定这个关系的各条曲线,在图中对应于各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