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论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论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传递的思想一目了然,读者能够很快地
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诗歌语言艺术,
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在诗歌
创作中允许作家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所创新。当然多样性的语言、
饱满的内容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白居易的诗抛开含
蓄、选择直白、丢弃华丽、选择朴实,这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继
承与发展。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大部分是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更
适合用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人选择用自己
独特的语言艺术来实现诗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艺术特征
1.高度的形象性 白居易的语言风格不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
觉地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在诗歌语言方
面。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
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
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
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
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
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
光”。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
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 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最多
的信息量,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
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诗人仅用120句、
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
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
字字含情。这首诗有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
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
张。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他
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
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
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白居
易的诗歌情感力量极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词作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的宗旨。很多句子一鸣惊人,例如,他在词《忆江南》
中所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的景色描写,
充满了对自热美丽景色的热爱,承载了作家浓烈的情感。又如,
他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就把司马大人和女子
之间悬殊的地位一下子拉平了,虽是身份不同,但是同命相怜。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非常凄婉,“六
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这些句子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最后李杨在海上仙山上
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人肺腑,成为了
后来痴男怨女梦寐以求的愿景。
二、语言艺术运用
1.叠词使用频繁 叠字又叫重文,它的使用不分文体,是诗
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能
使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
律美。白居易比较喜欢在诗中用叠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诗
中使用“叠字”的地方有九百三十多处。白居易是古代运用“双
字”写诗最多的人。叠字的运用,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的整
饬美。叠字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感受,准确地传达蕴含
于其中的感情色彩,如“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依依田家
叟,设此相逢迎。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叠词不但把作者
的强烈情感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能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
强烈的情感。叠字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如“袅袅过水
桥,微微入林路。行行何所爱,遇物白成趣”。叠字的使用使诗
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诗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增进情感的强度和
诗歌感染力,又如《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中的“稀
稀疏疏绕篱竹,窄窄狭狭向阳屋”,其中连续使用四个叠字,更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而在《霓裳羽衣歌》中“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一句诗用四个叠字来表示数量,一方面使语言
呈现出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感情在文字的强调变化中升华,情感
自然地流露。叠字确实有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奏
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的效果。
白居易的诗用叠字描写景物非常成功,他的诗歌中景物描写
总是在叠字使用后更加自然生动,情景交融,在清新的话语中让
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神韵美和形象美。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
云身”,“湛湛”,怒泉水清澈的样子,泉水清澈晶莹,不为外物
所污染;“悠悠”在形式上的对仗,用泉水水流的漓净无染映衬
诗人任性自适、逍遥自在的身心。此外还有如“烟浪始渺渺,风
襟亦悠悠”,“渺渺”表现出了湖水万顷茫然的朦胧美;“悠悠”
更从心理上表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
2.浅近的口语 白居易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通俗型诗歌的代表,
他对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刻意的追求,在创作中甚至不断修改
句子,使其明白易懂。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明确表示“非求
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要求自己的诗“辞质而径”,目的是“欲
见之者易谕也”(《新乐府》序),他的诗歌语言口语化、大众化,
像是和读者促膝而谈。他甚至用民间俗语入诗,并且不加任何修
饰。清人叶燮《原诗》论断:“元白长庆集,其中颓唐俚俗,十
居六七。”王安石说:“世间俗言语,已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
诗歌流传广就是因为他的很多诗歌口语化后接近现实生活,更容
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白居易自觉地追求尚俗,语言通俗易懂,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意
境。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指出白居易是在那个时代以口语入诗的主
要人物。如白集中说,“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匹如身后莫
相关”中的“匹如”,如“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
“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
妨”中的“些些”“百无”也是口语。另外诸如“不妨”“冥搜”
“迷头”“白地”“生憎”等,这些词汇都很生活化,在白居易的
诗歌中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句子成了流传久远的成语、俗谚,直
到今天仍然在用。白居易诗歌对传统诗歌语言尚含蓄的突破可见
一斑。
3.以文为诗 白居易常以散文的形式入诗,在篇章结构、句
法及虚词方面都有体现。他的很多诗歌像散文一样平实,尤其是
叙事诗更能体现出其诗歌的散文化。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使白居易
的诗歌更为亲切、平和,像是在诉说一件故事。传统诗歌中的语
言往往是叠加意象,语序被省略打乱,思维具有跳跃性。白居易
却故意用逻辑严密、语序完整,合于散文语法规范的句式打破传
统诗歌的范式。白居易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
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白居易的诗用语朴实、简
洁明了,许多诗句平白如话,和散文相差无几,正所谓“搜句总
予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故情趣之旨织,文笔之同致也”。
律诗的格律要求极其严格,尽量避免一字在诗中多次重复,
白居易却不去理会这些在创作中的枷锁,在他的诗中不但出现一
字多用的情况,甚至一字在一句中也有重复,如“爱琴爱酒爱诗
客,多贱多穷多苦辛”“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
君三盏君始知”等,都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白居易还有意识
地突破平仄、押韵等诗歌规范,以语助词、虚词等这样的散文化
的词语入诗。语助、虚词本来用于散文写作中,白居易刻意地将
这些用到诗歌中,使诗歌语言散文化。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他把
诗歌的语言通俗性发展到极致,做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他的诗
歌树立了诗歌发展史上语言尚实、尚俗的一座丰碑,也是现实型
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个典范,后世竞相模仿,影响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