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
三个重大
哲营问
题的
首次
提止与
首次目
答
李伯耳蕊
《老子》一书
言简意赅魅力无
穷
《
老子》一书
是真正意义上
的不朽之作
《
老子》之所以堪
称不
朽不
在于它提供了或能
够提
供什么万古不
变的哲学
教条而
在于它
首次
提出并
首次
回
答了几
个意义极其深远的重
大哲学问
题
一略谈哲
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史方法
在∀#
二∃#年代我国
最流行
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是“两条路
线斗争史”
和
阶级分析方法
运
用这种方法
研究
哲学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其弊端亦很严重%#
年代以
来范畴史
的研
究方法突兀而
起涌现了
许多以
范畴史方法研究
哲学史
的论
著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
哲学史
研究领
域中
运用范畴史方法
所取得
的进步
与丰硕成果是有目
共睹
的另一方面
哲学史
研究
中
的问
题史方法也在悄然兴起&
%∋
年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
社再版了张
岱年先生的《中国
哲学
大
纲(
中国
哲学问题
史)∗)+&
年方立夭
著《中国古
代哲学问
题发展
史》
由中华书局出版张
岱
年在为方
著写
的序言中
说!“
近二三
十年来通
史体的中国
哲学
史’
著作
已经出版了
十多种但
以问
题为纲的
哲学史尚属罕见”
应该承认在颇长一段时间中与其它
研究方法相
比问题史
研究方法
的“
遭
遇”
是颇为“
寂
寞”
和“冷清”的
必
须肯定问
题史
研究方法和
范畴
史研究方法
都
是研究哲学
史的重要
方法两种方法
有着
内在的紧密
联系二
者之间不
存在“
孰优孰劣”
的问
题马克
思早
已敏锐地
指出!“
一个时
代所
提
出
的问
题和
任何在内容上正
当的因而
是合理
的间题有着共同的命运!
主要
的困
难不是
答案
而
是问
题心对
哲学
来说尤
其如此
科学问
题和
哲学问题
的最大不同在于!
科学问题可
以
有
“
最后”
的解决而
哲学问
题特别是重
大的
哲学问题是
难以甚至不
可能有“最后”
答案的当
然
哲学问
题无法
获得“最后”
解决又决不意味着对
哲学问题
的探索和研
究中没
有进步和
发展
所谓问
题史的哲学
史研究方法其主要含义是指要
把哲学发展
史看作不断
提出
哲学问题
(
包括
修正原有
的提法使问
题的提法更准确更明晰)
不断更深
入更全面地
分析问
题整合
《
老子》!
三
个重大
哲学问题
的首
次提出
与首
次回
答
∀
间
题对哲学问题给出新解答新解释的过程
在研究古代
哲学人
物著作事件时要特别着眼
于
是否
提出了
新的哲学问
题(
或改进了
原来对间
题的提法)
和
对哲学问
题
的分析解
答解
释方
面
有何新贡
献本文就是力图
以间
题史
方法为主要
进路对《
老子》一书
进行新观察和
新解释的
一个
初步尝试
二“
万物的
本根是
什么”
和道
本论的提出
从范畴史的研
究方法来看老子的首要贡
献
是他首先
提出和阐
述了“
道”
这个中国
哲学
的
基本范畴
而从间
题史的研究角度来看老子
的首要贡
献是他首先提出了“
万
物的本根是什
么”
这个标志中国
哲
学开
端的哲
学问
题并在回
答这个哲
学问题时提出
和阐
释了
他的“
道本
论”
在这里,
范畴史研究方
法和间题史研究
方法的相合相融之处是显
而易见
的但认真分析
下去这两种方法的差异之处就凸现
出来了
当学
者们剖析道的各种不同
含义
时他们发现
道
的多重含义
实际上是对儿个不同哲
学问题的回
答,
另一
方面
当学
者们认真研究古代哲
学家
对
某个哲学
间题的探
索和思
考时他们又
会发现
对一
个哲学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又不
可避免
地会
涉及若干个不同
的哲
学范畴
一
般说来
问题总
是可以
加以
分解的特别是那
些重大而
基本的间题更需要把它们分解为
若
干子间题进行研究
在(
老子》
一书中这个关于“
万
物之本根”
的总间
题被分解成了四
个子问题!
明确地说
万
物的本根究竟
是什么
这个
万
物之本根的特性是什么!
应该
和
可以
运用什么
方法去认
识和
把握这个万
物的本根
∀这个
万
物的本根同
语言是什么
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第#
个
子间
题未尝不
可说也是第∃
个子问
题和
第%
个子问
题的一个组
成部分&
但是由于它
具有
特殊
的
重要性所以
我们把它
单列
出来作为另
外的一
个子问
题看待
对于
第∋
个子间题老
子明确地
给出
了他的回
答(
万
物的本根是
道
《
老子》
第#∃章云(“
道
生一一生
二,二
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
为和”)
第∃∗
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
不改,
周行而
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吾不
知
其名强字之日
道”
第#∋
章云(“
夫唯道善贷且
成”
此句马王
堆帛
书乙本作(
“
夫唯道善始且
善成”
在这些文句中老子明确
地指出
了道就是万物的本原本始,
是时间方向上“
逆行”
追寻
万
物的原始时所能达到的最终之
处
耐人
寻味的是老
子在阐释道的含义
时反
复地使用了
隐喻方法老
子在释道
时用的
几个主
要
隐喻是(
父母化
第∃∋
章云(“
孔德之容惟道是
从道之为
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
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
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
其名不
去以
阅众甫”
俞秘说(
“
甫与父通众甫者,
众父也”
当代学者
多从此
说张松如说(
“
所谓‘
以
阅众甫’,
就是−
观察
万
事万
物的终极原因
是什么’∀
由此可见“
众甫”
就
是对“
万物的终极原因”
的一
个隐喻也就是
对道的比
喻性解释
如果说老子以“
父”
为道之隐喻是偶然为之&
那么
老子以母扎为喻就是屡屡用
之了除上
引第
∃∗章中以
母喻道外第
∗∃章云(“
夭下有始以
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
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
守其母没
身不
殆”
文中以
母喻道以
子喻万物第.
章云(“
谷神不死
是谓玄化玄化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