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民族美术文化的典范,以线造型,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对现代绘画发展的推动意义深远。
中国古代绘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凝聚了佛教、儒教、道教等思想的精髓,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美学思想
1.以线造型
自从先民们学会用火技术后,人类进入到了新时器时代。
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陶器,在历史上繁荣了三千多年的彩陶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第一颗璀璨的明珠,也为世界艺术史谱写了一页绚丽的篇章。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今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彩陶。
器罐上的彩绘纹样除了几何纹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
这些纹饰全用粗犷线条绘制,颜色单一,多为黑色。
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盆底是一圈排列整齐的线条,盆的上部描绘了许多人手拉手跳舞的形象。
人的手臂和腿都是用直线画出来的,人物无细节刻画,但其形象却古朴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也是最早描绘人物形象的陶器。
随着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在生产劳动中的发现,人们学会了铸造青铜器,进而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物延续了彩陶的二方连
续纹样,而多以单独纹样为主体。
其中以表现“狰狞美”的饕餮纹为代表,这多为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正面形象。
纹饰也用线条表现,粗细搭配,线条布局疏密得当,韵味十足。
这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由于中国绘画最初多为宗教祭祀服务,人物形体有表现巫术舞蹈的,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于是形体变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体现了线条的流动,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韵味。
可是有些线条并不是客观实在的线条,而是画家构思要求的一种节奏联系,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同时在深层次上表现了事物内部的节奏。
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是于一九四九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
此画是墓主人用以祈祷“引魂升天”之物,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细腰女子左侧而立,这与历史记载“楚王爱细腰”的审美风尚相吻合。
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精神的传世杰作,含义丰富,仅用了单纯的线条勾描。
中国绘画从发端开始便采用了线条来作为造型的基础,随着朝代的更迭,这种形式并没有被更替或取代。
相反,我们的祖先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有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线条魅力。
2.气韵生动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发展,从而出现了新的绘画内容。
汉代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争使人们生活贫苦。
面对政局的险恶,礼法的虚伪,
文人士大夫们大多崇尚老庄,清淡之风弥漫。
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文学和艺术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东晋的顾恺之的佛画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传神的特点,他还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的观点。
由此看来,当时的人物画已经开始注重气韵,注重人物精神气质的描写。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在传统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来的。
“六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气韵生动”乃六法之本,其他五法则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
何谓气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宇宙中吹动万物的“气”的节奏。
绘画有了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不仅仅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都潜藏着音乐感——即带有“韵”味。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达到气韵生动,艺术家只有通过对对象的外貌描写进而去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做到塑造出高于形体美的内在精神美的形象。
这就要求创作者平时就要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以备迁想时可以随时运用。
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更深刻的发挥,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3.骨法用笔
谈到“骨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代人的书写工具——毛笔。
当我们看到历代名家的作品时忍不住要感慨:一杆软笔竟能写出如此遒劲的线条。
在绘画中,“骨法”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形象和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种是形象的“骨”。
画一条鱼,要使人透过肉质,感到它有“骨”。
“骨”是生命与行动的支撑点,是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了内部形象坚固的组织,因此“骨”也反映了创作者主观的感受,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
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划,打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不仅流出人心之美,而且流出了万象之美。
同样,“骨”亦此,它不仅是对象内部核心的把握,同时也包括着艺术家对于人物与事件的评价。
第二,“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
线条需沉稳静定,有“骨”的支撑,忌飘忽浮滑。
中国书法家用中锋行笔,背对阳光一看,便能看到字的每笔画中有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这样产生了立体感,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觉中国画历来以骨为质,讲究气、神,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笔和墨永远相依为用,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两者结合,才有骨,才能谓之为中国画。
4.文人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佛﹑道三教相互参化,最终架构成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三根支柱。
儒家把艺术创作宗旨列为“成教化,助人伦”,带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经过一千多年的相互竞争,最终以道家的审美理想削弱了儒家的功利性,成为文人雅士陶冶性情,抒发斗志的手段。
王维被看成文人画的鼻祖。
他是中国画坛上最早将禅的思想和禅的意境学说带入山水画中的。
他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艺术家
们通过水与墨的调和,再配以“干破湿”、“浓破淡”等技法,将天地之气,氤氲得淋漓尽致,让欣赏者仿佛看到了作者作画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清远的忘我状态。
这种将客观物象与画家主观渗透后提取出来的形象,通过二者的有机熔合,铸成一个理想中的艺术境界。
这境界有诗的蕴味,也有音乐的节奏,这就是画家在创作中的最高艺术追求。
文人画多以山水为题材,文人画家们用他们整个身心去感受天宇间阴阳二气所构成的生命律动,在静观默思中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当我们在欣赏这些留存的作品时,我们便获得了如观‘镜中花,水中月’的美感。
这些作品荡尽污浊,扫尽尘氛,在一派晶莹透彻的世界中充溢着勃勃生机和脉脉灵气。
”①传统绘画中这种“空灵”美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以禅入画的追求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另一番别样的风貌。
道家思想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影响了艺术家的宇宙意识,人生观念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家思想的影响仅是一个方面而已。
道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它会使人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质疑,在历史的各个特定时期,它为民族的审美理想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丰厚资本。
我们应该传承古人优秀传统,创造光辉多彩的民族艺术的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详见《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重庆出版社,1996:
61.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邓福星.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m].重庆出版社,1996.
[3]王斐.心哉美矣[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谢稚柳.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