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下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用学是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问。
本文阐述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语用学理论原则对理解语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能力;语境;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学语言的目的是要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学习语言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语用学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利用句子完成成功交际的语言学科。
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讲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是完全取决于情境。
如:you have left the window open.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window”“open”,用来表达字面意思。
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窗户或者抱怨窗户开着等,这要
根据语境来判断。
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意图是让他去关门,说话人就成功的实现了他所预料的变化,言后行为得以成功地执行。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在要求别人为自己做某事时,不直接指示,而是用婉转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去关窗户,而是请求他去关窗户。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的时候,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话才能够顺利进行。
这被称之为合作原则。
语用学要区分两种意义:说话人使用词语本身的意义和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
因此,语用学不只重视语法,更侧重语言的运用信息,主要谈论语言在特定语境下是否合适、得体,这是语法难以解释的。
三、语用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
语用能力薄弱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外语学习者中的普遍现象。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重语言知识学习,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交际中却用词不准,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谈话继续下去,不能准确判断对方话语意图以致答语不当,造成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在交际中危害很大,减少语用失误的办法只能是教师在授
课时运用实例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正确判断对方意图,掌握会话原则,得体的展开交际。
事实上,运用语用学知识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一些无法用语法解释的语用现象。
例如一个短文开头交代了“today is monday.”,然后主人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回答别人的邀请时,主人公说“ok, i will come _______.”,选项中最有争议的就是“tomorrow”和“on tuesday”,答案是“tomorrow”,可为什么“on tuesday”就不对呢?这是语用学时间指示的用法,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说话时间与所要表达时间的距离有关。
一般来说,距离越小,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大;反之,距离越大,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小。
语用学侧重语言的运用信息,这是一般语法分析难以解释的。
这些总是用“习惯用法”加以解释的语用现象,会使学生觉得外语是难以琢磨的,使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
我国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脱离语境的学习模式。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学会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路,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用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上。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输出的准确、流利,还要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和
语法较理想,但涉及到日常交际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交谈时只是按照汉语的交际习惯,先有汉语,再翻译成相应的外语,不适合语境。
对刚下飞机的外国客人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这听起来是完全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问候语:“一路辛苦了!”外国人听了会不舒服,以为你认为他身体不行。
我们常说的“吃饭了吗?”翻译成英语是“have you eaten?”这个句子的语意内容用外语表达出来了,但他们的意义却不同。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人们在吃饭时间打招呼的方式,具有“致意”的交际功能,说话人对于对方是否吃过饭并不感兴趣;但和它语义上等同的外语句子“have you eaten?”却不具有这样的话语意义,在吃饭时间讲这句话倒可能具有“邀请”、“建议”的交际价值。
造成这种交际问题的原因就是语用迁移,即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
这是语用迁移中的负迁移,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规则造成失败的情况。
再如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而西方文化则不然,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不同,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常表示否定,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却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谢对方,以示友好。
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热情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儿女、职业甚至收入,以示关心,但这些内容都被西方民族理解为个人隐私,这种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引起语言交际障碍的情况在外
语学习过程中屡见不鲜。
brown和levinson以及leech都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
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准则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
东方有些文化社团比西方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而西方文化社团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
礼貌原则下各准则的重要性因文化、社会或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语法错误从语言表层结构就能看出,受话者容易察觉,会把这类错误归咎于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缺乏。
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会认为他缺乏教养或不友好。
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既定表达方式引起的;另一种是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
四、结语
语用学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联系密切,一句合乎语法规则的话,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形式,还应讲解语用知识、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风俗的禁忌,以及常见的语用修辞手段,以便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得体使用语言,避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何自然.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