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自《中国木业国际网》在当今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保护森林成为人类共识,而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及其制品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人工速生商品林、森林培育和采伐剩余物及生产建设、更新改造过程中废弃的木质纤维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传统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1、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造板产量以年均7%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产量超过2.8亿m³。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人造板产量下挫6.36%,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市强劲发展,人造板工业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强劲拉动下,2009年全球产量回升了5个百分点,重新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010年世界人造板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超过3亿m³。

1.1三大人造板生产概况近十年来,全球刨花板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m³左右,金融危机前,年均增长4.78%,2007年产量高达1.11亿m³。

受危机冲击,三年来刨花板产量不断下滑,2010年降到9000万m³左右。

2009年全球刨花板、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三大板比例为40:35:25,2010年在中国胶合板产量增长60%的冲击下,三大板比例调整为35:38:27,但刨花板依然是全球人造板生产的主要品种。

胶合板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2008年产量下降9.45%,但在亚州经济复苏的带动下迅速反弹,2010年产量达到1亿m³,超过刨花板成为第一大板种。

中密度纤维板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持续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1.8%,全球产量从2001年的2362万m³提高到2010年的7000万m³,十年增长了近两倍。

1.2 洲际人造板工业格局从五大洲地域来看,亚洲始终占据着世界人造板的主导地位。

金融危机对欧洲和美洲的人造板生产影响很大,但对其他三大洲几乎没有影响,其中亚洲人造板工业逆市拉升,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由2007年的42%增长到了2009年的50%。

2007年前,欧洲、美洲的刨花板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2.3%,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引起人造板需求下降,造成多家工厂倒闭、减产,产量急剧下滑。

2009年,欧美刨花板产量比2007年下降了22.74%。

胶合板一直是亚洲人造板的强项,2009年亚洲胶合板超过全球产量的70%。

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也集中在亚洲,而且连年持续高速增长,2009年亚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63%。

2 、中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中国人造板工业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下,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颠覆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的意大利杨树品种和我国自行研制的无卡轴旋切机,以及国内农村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2005年首次排名世界第一以来,中国人造板产量就一路飙升,2010年更是大步跨越,以33.03%的惊人速度,达到1.54亿m³。

中国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人造板超级大国。

2.1 “十一五”中国人造板工业发展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大陆累计生产人造板52585万m³,其中胶合板21422万m³、纤维板15946万m³、刨花板5510万m³、其他人造板9707万m³。

2010年,中国人造板产量15361万m³,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其中,胶合板7140万m³,同比增长60.4%;纤维板4355万m³,同比增长24.8%;刨花板1264万m³,同比减少11.7%;其他人造板2602万m³(细木工板占63.5%)同比增长19.6%;同年还生产单板2724万m ³、人造板表面装饰板2.9亿m2。

目前,除新疆和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其他省区都有人造板生产企业。

近万家人造板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拥有产业工人110万。

2010年,产量超过700万m³的8个省区共计生产人造板11922万m³,占全国总产量的77.6%。

其中山东突破3000万m³,江苏突破2000万m³,广西、河北和河南分别超过1000万m³。

2.2 各板种产量Top10省区胶合板——2010年,全国有10个省区的年产量超过200万m³,江苏和山东的年产量均超过2000万m³,河南超过1000万m³。

6000多家胶合板生产企业以小工厂居多,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纤维板——2010年,全国有10个省区纤维板产量超过150万m³,其中山东537万m³,河南、广西、江苏三省均超过400万m³。

随着国产连续压机生产线的面市,我国纤维板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相关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也不断加快。

2010年,新增纤维板生产能力369万m³,全国已投产的700多条生产线总产能达4500万m³。

2011年在建项目设计生产能力高达892万m³,将在今明两年陆续投产,预计到2012年底,全国纤维板生产能力接近5500万m³。

刨花板——2010年,全国有10个省区刨花板产量超过50万m³,其中福建省产量208万m³,山东和河南两省均超过130万m³。

同样以小企业为主体的刨花板行业,目前是我国人造板发展的短腿,800多条生产线参差不齐,既有自动化程度高、年产50万m³的进口生产线,也有年产量不足5000 m³的手工生产作坊。

其他人造板——近年来大部分细木工板生产调整了产品的原材料构成,大芯板表面由原来贴胶合板改成贴辊压薄纤维板,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改善了表面加工性能,深受市场欢迎。

2010年,全国细木工板产量超过刨花板,达到1652万m³。

其他板种也发展迅速,人造板表面装饰板2010年产量达到2.95亿m2,有10个省区产量超过500 m2。

2.3 中国人造板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贡献2000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锯材和人造板高速发展,产量纪录不断刷新,产值年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4%,增长速度世界排名第二(越南排名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的逐步提高,中国人造板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逐渐巩固。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人造板产量占全球人造板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从2005年的25%一直飙升到2010年的51%。

“十一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平稳发展带动下,我国人造板产量、质量及生产装备水平都有了较快提升,尽管内需不断增长,但人造板进口量和进口额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却一直在小幅平稳下降,进口量由2005年的6.05%降到2009年的4.26%,进口额从2005年的4.68%降到2009年的3.24%。

2009年,我国进口人造板262.79万m³,进口额7.69亿美元,平均单价292.74美元/ m³。

五年来,全国累计进口人造板1820.87万m³,进口额56.39亿美元。

与此同时,由于内需增加,近五年我国人造板出口量占全球人造板贸易总量的比例,在2007年出现27.81%的峰值后有所下降,而出口额占全球比例则持续上升,从2005年的8.88%提高到2009年的14.69%。

由于中国进口的人造板中价格偏低的刨花板居多,而出口的人造板以价格较高的胶合板和纤维板为主,加之近两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因此在出口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造板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比例仍保持小幅上升。

2009年全国出口人造板851.23万m³,出口额36.27亿美元,平均单价426.1美元/ m³,高于进口平均单价130多美元。

五年来,我国累计出口人造板5043.25万m³(约占生产总量的10%),是进口总量的2.77倍,出口额198.35亿美元,是进口总额的3.52倍。

3 、全球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推进森林持续利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生活需求偏好来看,人造板工业仍将长期居于加工业中的新兴和朝阳产业地位。

3.1 人造板工业发展的区域转移就全球而言,人造板工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加大以下因素的改进,一是提高资源效率,更加注意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和资源保护;二是更加注重环保和与环境相容材料的使用;三是更为安全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四是人力资源能力的持续和拓展。

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这些因素的核心环节,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才能保持人造板工业的长期经营活力。

影响人造板工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趋势。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人口分布状况和经济增长。

全球人口已从1990年的53亿增至2010年的69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2亿。

未来20年,最显著的人口增长将出现在非洲(增加2.35亿)及亚太地区(增加2.55亿),而一些欧洲大国的人口将维持下降趋势,欧洲人口在此期间预计将减少1700万。

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大约为38万亿美元,2010年增至63万亿美元(按2010年价格和汇率计算),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117万亿美元,每年增长3.2%,欠发达区域的增长率预计相对较高。

这种发展趋势的结果是,欧洲和北美洲等发达地区的人口和GDP占全球份额将不断降低,亚太等其他发展中地区则持续提高。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1全球发展地平线——多极化:新的全球经济》报告预测,新兴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在2011-2025年期间年均增长将达到4.7%,发达经济体同期增长为2.3%。

到2025年,六大新兴经济体——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企业和银行的快速全球化,可能意味着到2025年全球货币将形成围绕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为中心的多种货币并存的格局。

由此推定,今后10-20年间,全球人造板工业将延续由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3.2 加大废弃木材及非木质纤维的利用,扩展原料资源2005年,全球生产锯材、人造板和纸张所需的纤维相当于26亿m³的原木当量,但同期工业原木产量只有17亿m³,余下的纤维需求(9亿m³原木或约占总量的35%)由利用回收纸(5.5亿m³)、非木质纤维、无记录来源的资源(如锯材和胶合板生产中的木材剩余物、回收废弃木材产品)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