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智慧》心得与体会 摘要:通过学习《道家的智慧》这门课程,笔者对道家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包括它的起源,创始人,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本文笔者就来谈一谈对道家的智慧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道家 智慧 老子 庄子
春秋战国时期, 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峰起,出现了中国文化上的第一个高峰, 并且,也由此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它们之中,道家文化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学说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老子所作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让中国学者研究了几千年, 其涉及的内容之广, 蕴含的哲理之深都是前所未见的,堪称旷世奇书,由其书观其人,可见老子其人也是不世出的旷世奇才。 《道德经》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大智慧,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对其中的一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推崇备至,而在儒家文化中也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这样的语句。 水善于处下,“水往低处流” ,“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而纵观世界上 的文明无一不是起源水域周围, 比如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再比如尼罗河文明等等。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身体中有 60%以上的水,更不说人类以及大自然中的万物每日的生存需要水, 水对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样对万物重要的水却 “处众人之所恶” 汇成海洋、湖泊,继续为万物服务,为它们提供生存空间,食物,也为人类藏污纳垢,
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而在讲解道家的“弱”时,也提到水至柔,却能胜刚强,“水滴石穿”便是这个道理。老子曰:“善用人者为之下”。便是这个道理,把自己想象成水,善于处下,这才是御人之道。“圣人之道为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二.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刚经历过秦国暴政,推翻建立汉朝的统治者,采用了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 :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 ,, ”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 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 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正是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才使得整个国家渐渐的稳定。在我看来, “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能过多的干预。 就像市场经济一样, 如果国家过多的干预的话, 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但是如果国家什么都不做, 任其发展的话,当然也是不行的, 那样的话市场可能会出现垄断,对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再结合“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进一步说明,需小心谨慎,不能乱加干预。
三.圣人光而不耀
老子曰:“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笔者认为“光而不耀”一语道破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光而不耀,就像月光普照大地,却柔和不会刺伤人。光而不耀,不过分的炫耀自己,谦虚谨慎,低调行事。自是者败,自矜者亡,谦以待人,不敢为天下先,也与前面圣人“善下之”形成呼应,“光而不耀”才能“善下之”,才能被众人拥戴。但是“光而不耀”的前提是要有光,也就是自身要有实力,才够资格去谈“光而不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罢了。 以上是笔者对老子及《道德经》的一些粗浅的见识,下面笔者 再来谈谈对道家另一代表人物 - 庄子的其人、其书的理解。
庄子之于道家就相当于孟子之于儒家,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 发展,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庄子》汪洋恣肆,意象雄浑 飞跃,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 感受。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 从他拒绝做官就可以看出来, 他一方面蔑视权贵, 另一方面也是不愿
意束缚自己。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天马行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 想象奇特,大气磅礴,这在《逍遥游》里就可以看出来。庄子对于生 死的看法,他的妻子死了,他却击盆而歌,他认为死生在天,人改变 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有顺其自然罢了,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就不 再悲伤了,这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天道无为”,一切 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要比人为的好,提倡无用,无为。大无用就是 有用。又认为,一切事务都是相对的, 齐万物,齐生死,齐是非。“天 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任何事务都是相对的, 道是没有差别, 没有边界的,万物是无差别,平等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他人, 他物时,应有平等的胸怀, 谦虚待人,这与老子的 “光而不耀” 相同,这也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以上笔者谈了自己对道家的一些理解, 通过这门课,笔者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大智慧, 国学的博大精深。也激起了笔者学习古代先贤思想的兴趣。
测试题: 1. 据考证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的出生地,在先秦属于陈国的领
地。下列符合陈国民俗特点的是:
A. 崇拜月亮 隐士文化 A. 崇拜月亮 隐士文化 - 正确 B. 多慷慨悲歌之士 C.张扬个性 富于创新精神 D.多愚人
2. 道家的思想渊源来源于哪本著作:
A. 《论语》 B. 《易经》 B. 《易经》 - 正确 C.《战国策》 D. 《诗经》
3.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事件描述错误的是:
A. 齐国管仲变法 B. 魏国李悝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 D. 鲁国申不害变法 D. 鲁国申不害 变法- 正确
4. 下列对春秋战国各家出身对应错误的是:
A. 阴阳家 卜官 B. 道家 史官 C. 墨家 武将 C. 墨家 武将 - 正确 D. 儒家 司徒
5. 下列不属于道家宗旨当中“清”的含义的是: A. 沉淀 善静者清 B. 戒躁 静为躁君 C. 冷静 定慧双修 D. 中庸 以中为用 D. 中庸 以中为用- 正确 6. 下列属于道家智慧当中“虚”的含义的是: A.虚弱B.谦虚 B.谦虚- 正确C.平等D.宽容 7. 下列没有反映道家宗旨中“卑”的一句是:
A. 大国者下流 B. 善于处下 低调韬晦 C. 欲上民必言下之 D. 功遂身退 天之道 D. 功遂身退 天之道 - 正确
. 8. 请谈谈你对道家宗旨中“弱”字的理解。
答:善于守弱,柔弱胜刚强 1. 下列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理解错误的是:
A.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B. 体现了善于处下的精神 C. 体现了边界和秩序的重要性 D. 水柔弱不善于争先 D. 水柔弱不善于争先 - 正确
2. 下列哪句体现的不是《道德经》的思想?
A.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A.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正确 B. 虚怀若谷 谦虚使人进步
C.善静者清 宁静以致远 D. 相反相成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3. 老子骑青牛出了什么关 ?
A. 萧关 B. 函谷关 B. 函谷关 - 正确 C.散关 D. 武关
4. 下列关于道家和道教区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道家是老子创立, 道教是张陵创立 B. 道家产生于先秦, 道教产生于东汉 C. 道家注重做 人境界,道教侧重方术 D. 道家积极入世,道教消极避世 D. 道家积极入世,道教消极避 世- 正确
5. 《道德经》约有多少字?
A.3000B.5000 B.5000 - 正确 C.6000D.30000
6. 下列没有体现辩证法思想的一句是: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B. 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C. 知其雄,守其雌;知 其荣,守其辱。 D.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正确
7.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下面不能体现道的特点的是:
A. 难以名状 B. 无处不在 C. 止于至善 C. 止于至善 - 正确 D. 有阴有阳 8. 如果老子穿越到现代,你觉得那种形象最符合他的本来样子: A. 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B. 博览群书的图书馆馆长 B. 博览群书的图书馆馆长 - 正确 C.合纵 连横的外交部长 D.教书育人的良师
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下列对此句理解错误的是:
A. 水力量比较小,不足以成事。 A. 水力量比较小,不足以成事。 - 正确 B. 水的柔弱
使它易让人亲近。 C. 处众人之所恶,后其身而身先。 D. 水能屈能伸,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0. 下列不是“上善若水”这一命题折射出的内涵的是: A. 善于处下 B. 平等待人 C. 讲求信用 D. 气势宏大 D. 气势宏大 - 正确
11. 下列哪一项是《道德经》最核心的哲学命题?
A. 道可道,非常道。 B. 反者道之动。 B. 反者道之动。 - 正确 C.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D.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2. 对道家智慧“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什么都不做就可以 A. 什么都不做就可以 - 正确 B. 按照“道” 的方式做事 C. 要抓住事情
的关键 D.依照规律,不乱作为
1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水折射出的“与善仁”这一品格的理解。
答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用这种温和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不管我们对别人有多少好处, 给予被人哪怕是多大的恩惠,我们都不要把它当做一种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 - 不正确
1.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深深喜爱。 下列形容中哪一项最不符合庄子其人:
A. 穷而不困,有傲骨 B. 万物皆备于我 B. 万物皆备于我 - 正确 C. 眼极冷,心肠极热
D. 诗人的哲学家
2. 下列成语或习语不是出自《逍遥游》的是:
A. 鹏程万里 B. 扶摇直上 C. 庖丁解牛 C. 庖丁解牛 - 正确 D. 无有之乡
3. 下列那个部分不属于《庄子》的内容?
A. 内篇B. 外篇C. 附篇 C. 附篇- 正确D. 杂篇 4. 下列那篇文章不属于《庄子·内篇》的内容?
A. 《逍遥游》 B. 《人间世》 C. 《养生主》 D. 《秋水》 D. 《秋水》 -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