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历史不忍细读——近看介子推

文/荆棘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历尽艰辛、为了国家与民族大业出谋划策、奋勇拼杀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被滚滚江水荡为尘埃,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物会化为神奇,在古老的土地上代代传颂下来并成为全民族记忆的符号。

“南屈原、北介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寒食节来临,人们总会想起介子推。这位跟随晋文公流浪数十年,最后横死山中的落拓汉,因其危难之际割股奉君和功成之后悄然退隐,数千年来不知让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遥祭相怜,更不知被多少帝王作为忠义的典范进行推广宣传。今天,我们就通过厚重的史书,寻找一下介子推其人真相。

介子推是百度百科所说的晋文公“五贤”之一吗?重耳落魄到了什么程度,居然到了有臣子割股为食的地步?为什么位被亚圣庄子称为“至忠至义”之士功成之后居然毫无封赏?他是被烧死在山上吗?如果是的话,他到底是冤死还是慨然赴死?今天,我们不妨翻开厚重的史书,找出蛛丝马迹细品历史真相。

一、介子推是旷世奇才还是空负盛名?

我不知道百度百科关于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晋文公)外逃时的五贤之一的说法来自哪里。我们打开《史记》就会发现,最初随重耳外逃人员中确有五贤,里面记述的很明确,这五贤分别是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里边根本没有介子推的事。当然,这不说明介子推没有从一开始就跟随重耳,《史记》中记载“其余不知名者数十人”。看来,介子推应该在“其余”的范围内。

不是五贤之一也就罢了,介子推有没有在重耳的帝王之路上发挥什么作用呢?

在能够查到的重耳出逃资料中,第一次危机是要饭时被一老农用土块调戏,此时的重耳还未改公子习气,见此不禁大怒,“将加鞭扑”,被狐偃劝止并鼓励其“此天赐也”,重耳闻此不觉精神大振,叩拜接过而去。第二次危机是贪恋齐国安逸,又是狐偃说动姜氏把重耳灌醉后放到车上出走,重耳醒后大怒,差点砍了狐偃。第三次是在秦穆公为重耳举行的宴席上,赵衰出场化解危机。细察《春秋》、《史记》,洋洋数千字,每逢生死攸关的时刻,竟无只言片语谈及介子推。

在秦送重耳回国至黄河边渡口时,狐偃自感鞍马辛劳,以有过请辞,当然,实际上是因为胜利在望,狐偃想表表功讨个口彩以便封赏。重耳掷壁入河力挽狐偃,此时介子推恰在船上,却嘲笑狐偃,说“这是老天爷成全的公子,没有我们什么功劳,你居然表功请赏,太卑鄙了,我和你不是一路人。”

我对比了一下《左传》和《史记》,发现司马迁前半部分的记述基本就是和《左传》一模一样,后边关于介子推嘲骂狐偃的话是补上去的,这样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差异太大了,因为紧挨着记述的下一件史实是《介子推不言禄》,如果没有这几句话,我们很容易单就《左传》中的一篇文章拔高介子推,看完司马迁加的这一段对话,我们稍事推理,就会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细品介子推这段话,就会发现,重耳流浪十九年,不少老臣跟着生死与共,临到大业将成时,一方面这些老臣希望得到个封赏的承诺,另一方面重耳也正在渴求人才之时,这些老臣显得弥足珍贵,需要拉拢人心。所以那折掷璧立誓的戏唱的适时而又精彩。可这时此前从没出过场的介子推出场了,一出来就把所有的功劳以天命为理由推到了重耳一人头上,这马屁拍的多扫兴!接下来的文字也很耐人寻味,介子推说完这些话后“乃自隐过河”,也就是说他自己偷偷走了。为什么偷偷走了?我们想一下,狐偃是这群老臣的首领,你介子推公然辱骂重臣且把大家几十年的功劳一语封杀,重耳会不会怕冷了大家的心?恐怕话音未落,立马招来重耳一通训斥,无颜再站,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了。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就算介子推有才,也绝非大才,空负盛名而已!

二、介子推为什么要割股奉君?

遍翻《春秋》、《史记》、《战国策》,均未见到有关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记载,难道这件事是杜撰的?应该不是。因为正史虽未记载,但是在《庄子 杂篇 盗跖》和《韩非子 用人第二十七》中都提到了此事,庄子与韩非子生活的年代和晋文公相差仅200多年,这种事当初应该还有多种记录,所以我们应该相信,此事是曾经有的,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据这一事件,认为介子推算得上重耳的救命恩人。那么,当时晋文公——也就是公子重耳,是不是就落魄到了饿的恹恹待毙,下属要割肉进奉救命的地步呢?

我们先要确定一下这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

前史均无详载,但《东周列国志》中说的很详细,发生在公子重耳出逃并在狄居住了12年以后,起身前往齐国的途中。当时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所以重耳的饮食遇到了苦难,以至于“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壶餐,不够子余一人之食......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原来是在一顿早饭未吃、天过晌午、正餐不够公子一人吃的、其他人都在采野菜煮食的情况下。

怪了!这种情况严格来说绝不能算严重,起码算不上要命,如果因为一顿饭没吃,另一顿饭不够可口就有属下割肉煮食,恐怕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那几十个随从早给吃的骨渣不剩了。再者说,割肉奉君对当时的流亡队伍是有很多不利的。

我们根据自己生活感受推断一下。割肉煮汤,不可能只有很小一丁点,一点肉皮根本熬不出汤味来,起码要割二两以上的肉下来。割这么多肉,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有相当风险的,也是需要相当决心的!介子推不仅割了,而且还煮好后亲自进奉给重耳,我估计,重耳喝了这碗汤,接下来几天不得不专门给介子推安排一辆车子躺上,并时时听到这家伙的大声呻吟了。

我们绝不能说介子推胖到了靠给人割肉来减肥的地步,不过起码这一次割的时机不是很必要,忠义思想肯定有,但谁说这个没有什么大本事的家伙这次没有一点下大本钱作秀的想法,鬼都不信!

由此可见,介子推割肉绝非明智之举,他也算不上重耳的救命恩人,只是一个精神过于偏激或有严重投机嫌疑的不良分子。

三、晋文公(重耳)封赏群臣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对自己割肉果腹之恩的人,被忘掉的可行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晋文公封赏从亡者及功臣时,偏偏就没有介子推,为此,庄子曾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可见老庄对介子推是深深同情的,一个“背之”,把晋文公推向了忘恩负义之辈。历代儒士也都是对晋文公此举愤愤不已,所以每每在自己失意时甘比介子,涕泪横流。

晋文公真的是忘恩负义之辈吗?

现在人赞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主要是认为介子推功成自隐,不受封赏。但《左传》只说介子推不言禄,从没说他不愿不受禄。而且就算是对介子推深深同情的庄子,也模模糊糊的说到因为晋文公没有给他封赏,介子推“大怒而去”,这也根本不可能是想归隐的态度,就是说:介子推想要得到封赏,偏偏自己不说,晋文公也没给,所以他才“大怒归隐”。那他到底得到该不该封赏呢?

晋文公在颠沛流离十九年后终于登上王位,并成为一代雄主。在登位初期封赏群臣时,曾有一个一开始就跟着流亡,叫做壶叙的小吏质问晋文公:“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时就向他说明了封赏的标准:“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三赏之后,若且及子。”大意是,在仁义道德的大节上能够帮助我的,应该受“上赏”;帮助我做事,始终不离不弃,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受“次赏”;而只有“矢石之难,汗马之劳”即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勇士也可以受“次赏”;而如果只能为他效力不能对他进行规劝、制止错误的人,应该受到“下赏”。至于“壶叔”等“从亡贱臣”则又在其下矣。

可见,晋文公封赏的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分明的,这样的赏罚,不仅仅是凭借一人之好恶,一定是专门有机构帮助他分析执行的,既然如此,之所以没有受到封赏,我们只能说,介子推除了割自己一刀展示了忠勇外,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另外,据俺推断,别以为重耳啃几口大腿就嘴软,介子推自从割肉之后应该是没得什么好气,要不然介子推也不会表现的对未来看这么透彻。毕竟,当几十年牛马,血汗也流了不少,家里还有盼望自己升官发财的老妈,介子如果不是看清重耳态度,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我们且再看《东周列国志》中其的评价:又有介子推,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自随班朝贺一次以后,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屦,以侍奉其老母。

当然,你也可以说从《左传 介子推不言禄》中看到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四、介子推是怎么死的呢?

同样,正史中从没有关于晋文公烧山和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估计《东周》中关于此处的观点来自《庄子 盗跖》中“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既然庄子说介子推被烧死了,我们就相信他被烧死了吧。

他为什么被烧死了呢?

据《东周》记载,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其抱不平,先是劝介子推找晋文公理论,后又在介子推走后“乃作书夜悬于朝门”。而《史记》中则书道“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别管如何说,确实有人帮介子推找了,晋文公看了以后也确实表示了想给他个职务,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使人召之,则亡。”也就是说晋文公让人去召他见君,这一召居然“则亡”了,于是就出现了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的典故。

介子推不是不想做官,晋文公也表示了原意封赏,这死的也太不是时候了。有人推断说介子推死也不愿下山为官,这个论断站不住脚,别忘了刚刚介子推上山时,还有他母亲呢。

如此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人根本不想让介子推受封赏。

综合各种资料可以看到,介子推是个既没有什么本领,也不会说话办事,而且很狂妄小气的人,这种人平时一定得罪不少人。比如晋文公的左膀右臂、功劳最大的狐偃就肯定对其没一点好感,如果此时的狐偃想让介子推死,是能达到“则亡”的效果的。

别说狐偃等一干大臣,就是晋文公也未必想让介子推活着。

当初在晋文公流亡路上,介子推抓住有一顿饭困难的机会,把大腿送上去了,晋文公吃了吐不出来,只能感动的热泪盈眶,从此背负上感恩戴德的包袱,偏偏此人除了拍马啥用没有。晋文公大业未稳,此人寸功未立居然仗着一刀之勇,蹲在家里等封赏,封赏没轮上,大怒而去,弄不巧还会四处怨言蜚语,搞的晋文公有声名扫地之虞。

看来晋文公也有杀他的可能,恐怕介子推之死只能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