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第16卷第5期
[7] 王晨荣,廖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J].中华误诊杂
志,2002,2(2):2006.
[8] 刘为民.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
杂志,2009,23(2):75.
[9] 朱桂平.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J].中
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12(6):57—60.
[10]张良满,喻翠玲,徐蓉,等.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7):518—519. [11]李素香,菊昌萍,金晖,等.血酮监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与护理7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05,18(1):13—14. [12]薛长勇.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一)[J].药品评价,2009,6
(6):240. [13]赵红敏.糖尿病的饮食疗法[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
学学刊,2009,18(4):6—7.
[14]杨思红.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
.2009,13(3):288. [15]李立波,张小丹.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意义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江芹,许平,刘跃冰,肖荣娣,王瑞权,吴义高
(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发现,我国护士群体承受着较大的
职业压力 “ 。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
过高的职业压力可使护士疲溃,产生工作倦怠。因此有必要
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轻
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1 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现状
护士的心理状态比一般人群差。1982年,稻冈 调查发
现,25.9%护士有过度疲劳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医生
护士同在医院工作,护士发生过度疲劳综合征的概率比医生
高。英国Cole 于1991年对急救中心1800名护士调查显
示,护士承受较高水平的压力,产生了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
问题:82%有疲乏感、67%心情不好、58%有挫折感、49%有焦
虑、29%容易被激惹、40%人际关系不良。从我国调查和研究
情况看,护士心理健康的问题也较突出。黄永兰等 用症状
自评量表(SCL一90)调查显示护士人群的躯体化、强迫、焦
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1),焦
虑自评量表(SAS)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均高于全国常
模(P<0.01)。王长梅等 调查显示护士人群抑郁和焦虑的
阳性率分别为36.3%和14.2%。SAS分及SDS分明显高于
国内常模(P<0.01)。逢冰洁等 调查结果表明,护士人群
的心理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一般健康问
卷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01),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
12.3%。沈红五等 调查显示临床护士SCL一90因子分中
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其他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P<
36 [J].哈尔滨医药,2009,29(3):35.
易鸣,高晓远,张峙,等.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
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357—359.
郝雁秋,贺凤玲.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
创新,2009,6(17):123—124.
孙玉玲,葛秀洁,许文燕,等.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干
预[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3):229.
范丽凤,潘长玉,田惠.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
钟美容.糖尿病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式健康教育模式的
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5—66.
康文萍,张一奇.小组社会工作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 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42—344.
马金秀,江仁美,顾颖萍.实践体验性教育方法对2型糖
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
(6):29. 金建华.我国糖尿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
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4):296—297.
本文编辑:王海燕 2009—11—12收稿
0.01),敌对与常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抑
郁(36.63%)、偏执(33.66%)、焦虑(32.67%)、恐怖
(22.77%)。宋华等 调查显示90%以上的护理人员中感到
心身疲倦,尤以心理疲惫为甚,临床资历越深的护士强迫症发
生率越高,其中以40岁年龄为甚。肖祖芬等 调查显示年
轻护士SCL一90各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年轻护
士的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6项因子都明显高
于一般人群。
2临床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社会支持不足传统的权力机构将护士置于组织的底
层,医生在法律上享受着对患者诊断、治疗及照顾的决定权,
而护士却被认为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国民对护理工作认识不
足,独尊医疗。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合理报酬,护理的服务
价值得不到体现 ” 。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使有的护士面
临转岗、解聘的可能。这些都造成护士的劳动得不到社会承 认,影响护士的自尊,造成护士心理压力 。
2.2工作压力和应激研究认为 ,护士心理健康与工作
应激因素密切相关。韩光香等 一项关于护士的工作压力
源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主要压力源以程度的高低不同依次分
为:①工作方面的问题:如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晋升及深
造机会少,工资及福利待遇等。②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如
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等。③患者护理方 面的问题:如担心差错事故,护士的工作未被患者及家属承
认。④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如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
持不够,
缺乏其他医生的理解与尊重等。⑤工作环境及资源 问题:护士职业环境的高紧张度、高危险度、高责任度以及可
利用新型仪器资源的不足。研究还发现 ,护士压力程度随
护龄及文化程度呈增高趋势。这可能与高年资护士面临职称
晋升,控制需求升高等有关。高学历护士提高了她们的自尊,
而工作量及性质却并未随之改变。其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
现实产生较大偏差,易出现心理压力。聘用制护士在工资待
遇及福利方面压力较高。已婚护士较未婚护士压力增高,这
可能与已婚护士角色增多,角色冲突有关 。
2.3职业环境因素 护士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受
损的患者,经常面对危重患者、面对死亡。在这种特殊的职业
环境,常年耳闻目睹这些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以及职业环境
造成的高紧张度、高危险度、高责任度是导致高心身疲惫的主 要原因 16]。研究提示,垂死和死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对
护士造成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可导致继发影响,使护士产生一
种紧张感,认为自身工作中的很小错误或差错会导致患者死
亡,造成其思想极度紧张,产生心理压力… 。
2.4人际关系的冲突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
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陷人人际关系冲突的困境,
表现为医护之间、护患之间、护护之间,上下级之问都可能发
生各种各样矛盾的冲突。它涉及双方的利益、法律责任。处
理不当就会加深矛盾。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
定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护患冲突,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护
患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
责任问题 。
2.5继续教育和职业要求不能满足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
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护理范围的扩大,护理职能拓宽,迫切要
求护士更新知识。当护士深造和在职学习的需求不能满足
时,则产生心理压力。当工作生活受到挫折时,不善于使用心
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也会加重心理冲突 。新护士在心
理、业务技术上均不能承受护理工作,更易产生内疚、遗憾、灰
心或无能为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 。
3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3.1 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
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
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主管部门应该为护士争取
更大的利益,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重视公共关系工作,充分
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和技术
性。施行“情感管理”,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满意度和心
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应给予护士群体关心和重视,还要
对在职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护士改变思维模式,正确面对
现实问题,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自尊、乐观、坚强的态度
去适应环境。
3.2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压力 要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压
力。护士工作负荷过量,导致护士的紧张和身心疲惫 。管
理者要重视护士配制,改变当前超负荷状态。根据护理专、{
特点及护士的个性特征的不同,任用和选拔护理人才充填于
临床科室,对患者多、风险大、工作最饱和的科室应给予人力
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这些科室的护士人数,以减轻其工作
负担 。在病房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
仪器设备,开发先进的护理工作软件,制定规范的护理表格,
减少书写工作,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 。 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第l6卷第5期
3.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医护之间、护护之问要互学互
尊、团结协作。多讨论、多沟通,共同探讨病情,运用学习社交
技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患者病情
的康复。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
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保障及恢复患者的心
理健康,而且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情绪去为患者
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搏
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患者。 3.4提高护士适应压力的能力 护理管理者尽可能绐护士
提供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使护士能以专业化的
水准解决和应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工作困惑所带来的
压力。总之,随着科技El新月异,医疗仪器的不断更新,各种
技术应用于临床各科。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
要求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将会持续。这就要求我
们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同时自我作出适应自己的减压
行为。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压力存在的必然性,没有足够的
心身准备,很难适应未来。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中国护士职业压力调查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02,l(1):29—31. [2] 刘月平.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对身心健尿的影响的研究
[J].当代护士,2005,9(学术版):93—96.
[3] 赵体玉,李秀云,张亮,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人
员工作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05,20
(9):12—15.
[4] 曾淑贤.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调查
分析[J].当代护士,2005,10(学术版):2—4.
[5] 稻冈.减轻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J].国外医学:护理学
分册,1991,10(2):53—54. [6] Cole A.关于护理人员二作压力程度的调查[J].国外医
学:护理学分册,1993,12(1):30—31.
[7] 黄永兰,王高华,肖祖芬.综合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
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1):41—42.
[8] 王长梅.护士压力源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j].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2005,】4(4):371.
[9] 逢冰洁,张蔓玲,江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
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
[10]沈红五,俞杰.临床护士心理状态与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J].护理学杂志,2004,19(10):40—41.
[11]宋华.医护人员心理卫生问题及防护[J].中华医院管
理杂志,1999,15(3):190.
[12]肖祖芬,丁俊英,袁小平.年轻护士心理健康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01,16(3):177.
13]葛建文,郑玲.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J].护理管理杂志,2004,4(8):22—24.
fl4]周英,尤黎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
[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3,2(3):53—54.
[15]韩光香.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
2006,12(1):59. [16]宋华.医务人员心理卫生问题及防护[J].中华医院管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