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张韦恺镝刘强摘要经济全球化浪潮在XX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开始抬头,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频发且冲突加剧,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卷土重来。

XX 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退出TPP的法令生效等事件的发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似乎要冰封原本就已萧瑟的全球经济。

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因而探究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后的力量,拷问对全球化问题的回应,思考全球化的新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可行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化逆全球化资本扩张自由贸易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XX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

XX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一股逆全球化的寒流对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

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新病态”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逆全球化的纠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应逆全球化难题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翻开《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的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是写道:“自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不曾停滞”。

他将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确定在公元1500年,将此后的世界历史演进表述为“新兴的西方世界”“西方居优势地位的世界”“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个阶段[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欧洲中心论”论调,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5世纪欧洲开始的带有显著商业目的的全球探险活动。

然而,全球化真的是如此形成的?国家疆域扩张与全球化自古就交织在一起,或者说全球化最初是国家疆域扩张的自然结果。

自罗马帝国的铁骑踏上非洲和亚洲后,历史上有多个帝国的疆域横跨了两大洲,这些帝国在版图扩张的过程中,带来了人员、物资、商业模式的流动和文化、风俗、规则的变迁。

杰克·威泽弗德认为,成吉思汗对亚欧大陆的征伐是近代全球化和世界体系形成的重要动力,“欧洲人生活的每个方面——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

”[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XX.帝国扩张大体完成后,在一个统一国度内,大体上实行相同或相近的统治制度,货物交易、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相对便捷。

这种在跨大洲的统一国家内部展开的经济文化交往,是事实上的全球化进程,并且是一种较低代价的全球化。

航海大发现使得一个国家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延伸到地球的另一端,为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拉开了帷幕。

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之上,从而实现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美]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60.。

这意味着,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幅度拓展,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封闭转向开放,其中跨越大洋的远距离的国际贸易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重大事件。

远距离贸易带来的商品与财富的流动,可以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方与中国的贸易,是东西方贸易的主体部分之一。

自唐宋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如广州、泉州、福州、明州等已经是重要的贸易口岸,大量的中国商品经过印度、西亚和地中海国家流向欧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上流社会向往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大约1250~1500年间,贵重金属不断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从欧洲流向印度和中国 [J].EconomicHistoryReview,1967:34.,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工业和财富主要基于这两个城市在欧洲和东方之间扮演中间人角色[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視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XX:95.。

由于东西方贸易的扩大,1460—1530年间,中欧的白银产量增加了4倍,但仍供不应求转引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4.。

进入宋元,“中国的工场不仅要为世界市场生产传统的中国瓷器、丝织品,还要为专门市场增加全新的品种,出口欧洲”[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和现代世界的形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XX:238.。

可见,远距离贸易所形成的商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大进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直至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东方世界一直以朝贡体系为核心。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稳固的东方经济贸易圈。

藩属国政权的更替甚至也要以获得明清王朝的确认作为法理依据。

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的“中国中心主义”或“中国世界秩序”认为,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东亚在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等级严明的同心圆状的中国对外关系的状结构,大致与近代欧洲所发展起来的国际秩序相当。

费正清在博士论文《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中,将朝贡制度阐释为一种与西方“条约体系”相对应的“国际体系”;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侧重于经济贸易,称之为“朝贡贸易体系”,将其与近代西方的贸易体系相提并论。

朝贡体系是中外经济交往的主体。

而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XX:609.。

中国同其他许多民族国家一样,被动地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尽管早在15世纪初,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就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远航,虽有很多争议,但宣扬中华帝国的皇权与天威、传播中华文明无疑是远航的主要目标之一。

与欧洲追求资源与市场为目标的海外探险不同,郑和的远航尽管包含了拓展贸易的意图,但这种互通有无的交往丝毫没有市场的因素,因而对近代以来以资源、财富和资本增值为目标的全球市场开拓并无大的影响。

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资本因素人类社会在18世纪开始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加速推进时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扩张,资本的力量开始充斥全球的各个领域与各个角落。

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肯定的那般:“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XX:35-36.。

显然,全球化的发展是工业文明在全球建立的结果,亦是作为工业文明核心要素的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发现为一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面向全球生产的可能,生产力因为市场的扩大开始了“热病式”的拓展,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始被更加广泛、深刻的开发。

经济全球化,或言西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市场间的螺旋式互促互进,而全球化的障碍同样如此。

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力量平衡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资本实现全球扩张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性普遍联系的建立,其标志是“美洲和通往印度航线”的发现;二是个别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成熟,尤以英国市场、德意志关税同盟和美国国内自由市场的形成为代表;三是几个发达的国内大市场通过世界市场联系将自由市场制度拓展至全球,成功引发了拉美、东南亚等众多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四是越来越多的地域相近的单个经济体或因为发展的需要或因为竞争的压力开始组建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其中又以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影响为最。

世界市场有限的横向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空间限制。

在全球生产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状态解放出来时,世界市场容纳全球生产的能力几乎是无限大的。

然而,一旦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容纳全球生产的世界市场立即捉襟见肘。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按算术级数扩大的市场始终赶不上按几何级数增长的生产力。

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市场的横向空间扩展到极致,而至此之后世界市场的自由化、一体化发展使得世界市场的纵向深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

面对世界范围普遍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全球生产力与人均收入的提高,“旧市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被更加充分的利用,发达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基本消费,还能满足高级消费。

然而,世界市场的纵向的相对扩容始终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增长谢浩.分解、扩散与整合:从《资本论》看世界市场的形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XX:28.。

世界市场相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有限性激活了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部分——逆全球化。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长达几个世界的较量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动力和“逆全球化”阻力这对矛盾关系的充分体现。

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扩张的趋势,而因为竞争而展现出的有限性市场关系是全球化呈现收缩趋势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日益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逆全球化的趋势从属于全球化的趋势,是其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贸易自由主义的发展期也是全球经济的繁荣期,而保护主义的抬头则对应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

而全球经济周期的好坏与同时期主导世界经济的大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力量在于全球范围的主要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

这些主要大国的经济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全球经济,其全球化共识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风向。

知此便可知,19世纪英国、20世纪美国的自由主义为何能达及全球?也可理解21世纪美国的保护主义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引起逆全球化的大潮。

经济大国的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大国资本在世界范围的优势多寡:占有绝对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大国可以从容面对他国的竞争,贸易自由化或经济全球化是这一阶段大国资本追求全球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大国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影响,面对他国竞争无法在世界市场实行本国资本自由扩张时,便退而取其次,寻求在国内市场确保资本的本土优势。

美国就是一个极其鲜活的例子。

在美国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雄居世界工厂多年的英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工业基础落后的美国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重要的倾销市场,这严重压制了初生的美国经济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