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56期)№6,2009Vol.33General,№156论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刘春艳(沈阳化工学院外语系,辽宁沈阳110142)[摘要]在学习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简称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使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过渡语系统,是一种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的近似系统,是语言学习者自己构建的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并以此作为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研究中介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石化成因;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6-0108-03[收稿日期]2009-08-20[作者简介]刘春艳(1970-),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化工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一、引言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涉及三大领域:1.中介语;2.学习者内部因素;3.外部环境。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Selinker 在1969年提出的。
他本人认为:由于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种话语(目的语和中介语)是不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建立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建构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或者说不得不假定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我们把这种语言系统称为“中介语”。
Davies 在评价Selinker 提出的中介语概念时指出,目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任何二语习得的共时状态都被看作中介语,所有学习者说的都是中介语;另外一种理解较为严格,即中介语被看作是对二语习得的一种特定的假设。
二、中介语的本质和特征(一)中介语的本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与本族语者的语言系统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除了学习者的母语系统、目的语系统外,还存在着与前两个系统并列的中介语系统。
后来的理论在阐述中介语这个概念时,作了如下概括:二语学习者建构了一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以此作为理解与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这个规则系统被看作一种心理语法,即所说的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征由于中介语研究目前还不完善,因此不同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征在主体一致的前提下也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起来有以下六个特征:系统型、可变性、可渗透性、石化、阶段性和反复性。
三、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中介语的石化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在一定阶段便停滞不前,很难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这个特征最早是由Selinker 提出的。
他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水平,大多数人在半路上便停顿下来。
倒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典型的石化现象。
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独特现象,现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成功地掌握外语,因此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一)石化概念的变迁石化现象虽然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学者们对石化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同一学者对石化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展。
就Selinker 本人而言,在1972年他提出此概念时,他的定义为:一种被认为也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石化语言现象指说某种语言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和接受目的语教育程度如何,都倾向于在某种中介语中使用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
任何完备的二语习得理论都必须·108·解释的关键事实是,这种被认为已经在中介语产出中不复存在的语言结构会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从此可以看出,Selinker认为石化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指一种与语言表现相关的结构现象,一方面石化被视为认知过程,是一种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相对失败状况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石化被视为结果,一种学习者永远无法获得与本族语者相当语言能力的状态。
这个定义反映了石化的三个基本特征:石化结构是持久的;它们能抵制外部影响;石化对儿童和成人都有影响。
此外,定义中“这种被认为已经在中介语产出不复存在的语言结构的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就是Selinker提出的倒退(backsliding)现象,很多研究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都将其作为确定石化的标准。
而在1978年他的定义为:石化是学习者尽管有能力、有机会、有动力去学习并融入目的语社会,在完全掌握目的语规则前,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和所有话语领域经历的一种永久性停滞。
永久性停滞成了石化的代名词,因此倒退也就不足以证明石化的存在。
在1992年他的定义发展为:持久的非目的语结构。
到了1996年则发展为:石化是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走向停滞的过程,被假设为可以永久性阻止中介语发展……任何成人都不能把第二语言说的和本族语者完全一样。
石化成为一种能力的停滞。
除Selinker外,其他学者也尝试从其他角度去定义石化。
从本质上看,所有其他定义都是对Selinker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二)石化现象的成因石化定义的不一致性必然导致对石化成因解释的多样性。
三十多年来,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各种理论解释石化成因,但目前二语习得界对石化成因没能达成共识。
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转引自戴炜栋、牛强,1999)。
1.母语迁移: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母语知识或规则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
如果这种迁移不符合目的语规范,且得不到纠正的话,就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石化。
母语迁移一直被Selinker认为是导致石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他提出的多种影响原则认为,如果某一语言项目的习得受到两种以上二语习得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一语言项目就有可能固化并最终石化。
而在这些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必要因素,或者至少是优先参与的因素。
也就是说,石化的发生一定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2.培训迁移:培训迁移一方面指二语教师的中介语中某些不地道或不合适的语言运用和讲授,这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点及语法规则产生了不正确的理解,这些误解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因而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另外,语言材料使用不当也可产生培训迁移,如模拟的而非真实的语言输入即专为教授某一语法现象或句型所编写的语言教学材料。
3.学习策略:由学习策略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学习者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将目的语简化,最明显的简化是体现在语法上的。
因此中介语的石化最早出现在语音和句子结构上。
4.交际策略:交际策略之所以也是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从学习者心理因素上看。
学习者在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简化等交际策略即可达到交流的目的,学习动力也因此减弱,要么完全停止学习,要么不再像学习初期那么重视。
学习者此时只在必要时增加一些词汇所携带的句法信息,增加几个新词,但这对中介语的进步不会有什么效果。
5.目的语过度概括:这种现象是指将所学过的语法规则或某个词语的用法错误地应用到其它语境中去。
Ellis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总结了一些可能导致石化的成因。
内部因素有两个:1.年龄:学习者达到某一关键年龄后,大脑失去可塑性,导致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某些目的语的特征;2.缺少融入目的语文化的愿望:因为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学习者不去努力融入目的语文化。
外部因素有三个:一是交际压力:一直有交流信息的压力,但这种信息交流又超出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时,此时易导致石化;二是缺少学习机会:学习者缺少目的语输入和使用二语的机会;三是对二语使用反馈的本质:对学习者使用二语的积极反馈(表示能理解)导致石化,反之消极反馈(不能理解)却能够避免石化。
Long对导致石化原因的剖析为我们展示了新视角和新观点。
Long首先区分了石化的两种含义,作为过程的石化不需要解释,因为该意义上的石化是对学习者失败的解释。
不过Selinker本人却认为,作为过程的石化可用于解释作为结果的石化。
也就是说,作为过程的石化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它不仅是一种解释,也是一个包含母语迁移等因素在内的概括词,因此它本身也需要解释。
Long还列举了前人提出的许多导致石化的因素。
但他没有就此停步,反而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富有新意的论述。
Long认为,发现石化现象后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因素用于解释其成因而忽略其他因素,这种先事实后解释的思路对二语习得的理论建构没有多少意义。
要检验众多的石化因素孰是孰非,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实证研究,最好的标准就是看那些解释具有预测性和普遍性。
Long的另一贡献就是把导致石化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可能影响全体学习者和中介语整个系统的因素,包括四类: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固定语言事实;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语言学习能力的变化;语言使用的广泛特征。
二是可能影响学习者个体石化的因素,包括对交际需要的满足、社会心理变量、对反馈的敏感性、缺乏注意到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匹配的能力。
(三)石化的研究方法从1972年起,国外出现了许多关于石化的实证研究,主要目的是验证石化的存在,并用结果来分析石化的成因。
但是,人们对石化概念的分歧注定了实证研究·109·方法上的分歧。
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未能为石化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削弱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石化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从结果角度和过程角度入手。
这正是石化定义中结果和过程的分歧的具体体现。
前一类研究在数量上占优势,其研究过程一般如下:先根据某些标准断定特定群体中存在石化现象,从该群体中抽取样品,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石化的确在他们身上存在。
验证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教学等手段来消解石化,如果没有效果,就认为石化的确存在。
后一类研究比较少,主要依靠历时研究法来实现,有时也采用假历时研究法,即在一定时间内检验石化存在与否。
两类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即研究者都以持久性和抵制性作为判断石化存在的标志。
但研究者对什么是持久性和抵制性却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各种研究中判断石化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于是有学者以学习者中介语中持久的非正常形式为判断标准,有学者已操相同母语的学习者的典型错误为判断标准,还有学者将高水平学习者中介语中的错误作为最有可能产生石化的对象。
因此,出现了五种方法的实证研究。
1.历时研究法:历时研究被Selinker、Han和Long 等石化研究专家视为确定石化存在的唯一有效途径。
Larsen-Freeman就形象地指出:我们的研究需要的是摄像机,而不是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