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思想渊源 利奥塔即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 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 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 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 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 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思想渊源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对任 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 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 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 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三. 教育主张
(五)师生观
4.查理德·罗蒂(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认为,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能够 使学生产生对话:不仅仅是相互之间,还要求通过 仿效知识英雄的“伟绩”与知识英雄产生对话。
三. 教育主张
(六)教育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评价观,在评价本质上,认为评价是一个在共 同背景中为了转化评价目的而进行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 个协调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优点
2.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多元化的理解,促进了教育内容 和结构的多样化,教育模式与理念有了创新与改进。 后现代教育模式的实质可以归纳为:“全民终身”( 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教育”(强调 终身学习)、“主体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通识教育”(强调综合 能力的培养)等。——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 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 哲学思想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二)主要表现形式 (三)主要特点 (四)代表人物
二. 哲学思想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 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思想上: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 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文学上: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而一个文本、表 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 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做着意图和读者反映。
(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主张对过去的教育思 想观点进行综合,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观点。
三. 教育主张
我们将集中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 (二)教育研究
(三)教育目的观
(四)课程观
(五)师生观
(六)教育评价观
三. 教育主张
(一)教育模式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种 “后现代教育”的教 育模式随之出现了,其实质可以归结为
1.全民终身 (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2.终身教育 (强调终身学习); 3.主体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识教育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等。
这些观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三. 教育主张
(二)教育研究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 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登记、去掉本 质和必然,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向传统方法论的惟一性和普遍性 挑战,他们要求在教育研究中容纳一切规则、方案和 标准客观存在,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 从—元转向多元。后现代主义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出了 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目录
第一部分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 哲学思想 第三部分 教育主张 第四部分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哲学是 20 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 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 潮,它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 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哲学 流派,后现代哲学是对 17 世纪以来西方启 蒙哲学的批判。
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评价将成为多元评价中主体 和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反馈手段。 后现代主义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开放 性和复杂性,消解了现代主义学生评价标准的精确性、稳 定性、封闭性和简单性。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优点
1. 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性。 这种转变揭示了真理的条件性,指出了教育活动的差 异性,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从一元转向 多元。后现代主义从一个新的视角指出了教育研究发 展的方向。
二. 哲学思想
(二)主要表现形式 1.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主要是通过德里达(Derrida)的 解构主义展开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论说,全面解构(并非否定)柏 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其中由语言学入手,批评以非 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logos)中心 主义。
二. 哲学思想
(二)主要表现形式 2.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顾名 思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逻各斯:它有 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 语表达的意义。类似我们汉语的“道”。
二. 哲学思想
(三)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反传统
反理性
反整体性
义
反对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
三. 教育主张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的理论观 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 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颠覆。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二)缺点
1、缺乏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和稳定的思想体系。 明白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东西,要比弄清它所赞成的东西来 得容易些。 2、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不同性、多元性、边缘性过于 绝对化,使人忽视了共同性的东西。 在遭受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多元性以及一些离经叛道思想 的影响后,肯定会出现一种共享文化价值 的呼声和要求,因 此我们应认识到现代性意义上的一些教育措施,肯定会被重 新实行。
(四)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1、注重反思精神,培养创造性 ①重视创新性的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 的课程环境。 ②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强调家长参与教育,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 的家庭环境。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四)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2、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差异性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差异 性教学。 ②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均衡 发展。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查找资料制作PPT:王可君 讲解:邓文绮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 认识,扩大了未来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推动我国基 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我们不能盲目赞成和全盘搬用,应该认真分析, 全面认识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三. 教育主张
(五)师生观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的作用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后现代主义者鼓 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并不认为在后现代时期教师的作用和地 位会完全消失,只是其作用的方式将发生变化。
三. 教育主张
(五)师生观 1. 吉鲁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达知识,而在于 “转化智慧”,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力 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借以培养一种批判能力,最终 解放自己。 2. 多尔认为,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 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 3. 包华士认为,教室是一个观念和权利的生态圈,教 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学生在这个生态圈 中接收教师的信息并与其对话。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 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 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 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 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 评估。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 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 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 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 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大致说来,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 反省。
三. 教育主张
(三)教育目的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描述各有 不同,但其教育目的非常相似。 1. 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认识文化的多样性,跨 越文化编辑,肯定个人经验以及特殊文化。 2.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进社会责任感。 3. 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 生态意识,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徒弟的伦 理概念。
一. 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思想渊源 克尔恺郭尔 (1813~1855) 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 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 点是上帝。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 1860) 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 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控制
三. 教育主张
(四)课程观 随着后现代状况的来临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西方 社会,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 各样的后现代课程观。其中比较有影响和具有代表性 的主要有三种: 1. 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观 2. 以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 3. 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四)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3、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①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导向转变成强调合作学 习,学生自我导向学习。 ②去除“学校中心化”,不分场所,不分时间段地 实施终身教育,让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构建学习型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