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光摄影的技巧和思想性作者:守望者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门类。
其拍摄范围十分广泛,它大到名山大川、天际宇宙,小到一花一朵、一草一木,都可以入镜。
但风光摄影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纪实拍摄,而是对大自然认识、观察、构图、剪裁、创意、意境设计、拍摄的过程,是把摄影师的情感跟山水结合到一块儿,把其情感融入山水之中。
在风光摄影中,无论是平淡无奇还是雄伟壮丽,它往往都包含着许多美的视觉要素。
有时候它只存在片刻,转瞬即逝;有时候它被极普通的“外衣” 所隐藏,难以辨认;有时候就在我们周围,以致大多数人对它熟视无睹。
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本文中,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拍摄实践,浅显的谈一谈风光摄影的特点、拍摄技巧及如何使风光摄影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一、风光摄影的特点(一)风光摄影重在寻找和发现在这个并不缺少美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最为重要。
即便是在同一个地点拍摄同一个景物,你也要能从中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景和趣味点,把握住最佳的拍摄时机。
寻找和发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到宏观、小到微观。
可以是具体的形状,也可以是粗犷的线条;可以是绚丽的色彩,也可以是欢快的节奏;可以是空间透视,也可以是趣味中心。
寻找是一种过程,发现是一种创造,寻找和发现是一个人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摄影师应该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否则,你的摄影创作就无从谈起。
(二)风光摄影贵在创新和突破摄影创作不仅仅是提倡与众不同,更应该有所创新。
风光摄影有四个高度,第一高度技术的掌握;第二高度技巧的运用;第三高度摄影美的发现与创造;第四高度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四个高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可以说技术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摄影美的创造是目的,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摄影师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更高层次的摄影美的追求。
没有技术无所谓技巧,离开了技术、技巧,谈不上摄影创作,没有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就没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
因此,学好技术、掌握技巧是创新和突破的前提,而创新和突破则是技术过硬、技艺精湛的良好结果。
求新必须求变,变法才能出新,创新才能突破。
非常规的拍摄观念和方法是求变、求新的重要手段,创新和突破是摄影创作的精髓。
(三)风光摄影首要条件是天时、地利、人和在风光摄影中“天时、地利、人和”极为重要。
“天时、地利”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人和”则是主观努力。
在风光摄影中有句不成文的行话,叫做“三分拍摄,七分运气” 。
“天时”指天气、光线的选择。
例如:张家界、黄山等景点,只有下雨或下雪后才最容易出现云雾和云海,就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的变化,进而选择拍摄的时间。
阴沉或下雨的天气虽然拍不出阳光明媚的景物,但适合拍摄温馨和色彩丰富的景物,可以通过改变拍摄主题来适应天时的效果,这就叫随机应变、顺应天时。
“地利”指拍摄点的选择。
古人说“山形步步移”,同一座山远近高低视觉效果截然不同。
拍摄同一景点,常常需要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做出最佳选择。
(四)风光摄影需要耐心和坚持耐心是风光摄影师的基本功,坚持不懈的意愿更是摄影师不可或缺的必备因素。
当你发现或认为某一景物值得拍摄,而拍摄条件又不理想时,这时你必须耐心地去等待,直到合适的拍摄时机到来。
或者是对同一景物,坚持尝试使用不同的镜头、技巧、角度,并不断的对构图进行微调,那么照片的效果,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审美角度,都会更胜一筹。
二、风光摄影的拍摄技巧风光摄影技巧风光摄影的构图在我们的周围美的视觉要素到处都有,占我们日常生活的比重很大,以致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熟视无睹。
在风光摄影中,无论是平淡无奇还是雄伟壮丽,它都包含着无限量的视觉美点。
有时候它只存在片刻,稍纵即逝,有时候它藏在极普通的外表下,貌不惊人,难以辨认。
事实上,这隐藏着的视觉美点才是真正神奇有趣的东西。
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具有美感的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中,以摄影家完全自我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的全部内容。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和同情。
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有时是平静的,有时是有力的或坚定的,有时也可以是活跃的。
自然界本身会向摄影家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情绪。
通过构图,摄影家澄清了他要表达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发现的那些最重要的最有趣的要素。
有人把绘画的构图和摄影的构图相比较,得出摄影的构图是减法的结论,是对大千世界自然景物的提炼。
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构图再现自然给我们的感受,并用相机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赏者。
(一)风光摄影的构图何为摄影构图?摄影构图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三维空间环境下的物体利用视觉特征,有机的再现由边角限定的二维空间内,并担负着突出主体、吸引视线、简化杂乱,给出均衡和谐画面的作用,并通过画面构造传达、阐释更多的信息,反映拍摄者对事物的一定认识和感情。
说通俗一点,就是以最佳的布局方式把景物安排在画面最恰当的位置,即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以实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师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和同情。
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有时是平静的,有时是有力的或坚定的,有时也可以是活跃的。
在很大的程度上,摄影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通过构图,摄影师澄清了所要表达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发现的那些最重要的最有趣的要素。
1、摄影构图的原则有人把绘画的构图和摄影的构图相比较,得出摄影的构图是减法的结论,是对大千世界自然景物的提炼。
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构图再现自然给我们的感受,并用相机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
摄影构图有一个普遍的原则就是“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构图简洁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一张精心构图的照片不应显得凌乱,主体或焦点要显而易见。
但画面简洁并不等于画面简单,更不等于画面内容越少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在构图过程中,应迅速判断出场景中哪些部分最重要,要剔除不必要的元素与转移注意力的元素,力求做到多一点会使画面显得臃肿,少一点又可能使画面太单薄。
画面简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简洁的构图常常能展示出更强的冲击效果。
2、风光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1、黄金分割法。
也称九宫格构图法(井字构图),是最为基本的构图方式之一,即在画面中设一个“井”字形,将摄影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四个交叉点及其附近就是主体所处的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2、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份,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放置景物主体的。
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庄重感,其弊端是画面略显呆板。
3、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有安定感,逆三角形则具有不安定动感效果。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在一个画面安排三个点,且三个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三角形的支撑。
这种构图方式较为活跃,可以较好地强调前景与背景的关系,需要注意三点位置的安排一定要舒适,避免喧宾夺主。
4、变化式构图。
也称留白式构图,将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并流出大部分空白画面,画面上的空白是组织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
5、对称式构图。
利用对称的方法构图,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
对称式构图相对简单,但对称线应位于正中间,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这样构图才会均衡。
这种方法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等。
6、对角线构图。
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画面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7、斜线式构图。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
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
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8、曲线形构图。
曲线形构图,整个构图的主体形成曲线,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种构图动感效果强,即动且稳。
可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
构图的形式其实还有很多,例如三分法构图、向心式构图、框架式构图、平衡式构图、圆形构图、图案构图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还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
(二)景深在摄影中的运用一幅好的风光作品,关键在于光影的效果和景深的控制,拍摄者有效地控制景深将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景深就是被摄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拍摄一张风景照片时,从最近清晰的景物到最远清晰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就是景深的范围。
在一般情况下风光摄影要求景深范围越大越好。
景深是随着光圈的变化而变化的,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另外,景深还跟相机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焦距有关,拍摄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远,景深越长。
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
在拍摄自然风光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全景深,即照片的最大清晰度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短焦距的镜头(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F11、F16、F22),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大约两米以外)。
以上三种方法同时使用,可确保照片的最大清晰范围。
(三)恰当的运用前景前景是处在主体的前面,靠近画面四周的景物。
构图中经常充当前景的物体有花草、树木、石头、水等等。
在风光摄影中常有“一步一景”之说,即在很小的变化中就会产生新的景点,这种变化既包括拍摄点的移动,也包括前景的选择和运用。
天津摄影家常津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一幅摄影作品有一个好的前景,这幅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可见前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