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荣林治疗咳嗽经验

高荣林治疗咳嗽经验

・82・ Chinese Journa1 of Informat ion on TCM Aug.2011 Vo1.18 No.8 

高荣林治疗咳嗽经验 

卢建新,提桂香,章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关键词:名医经验;高荣林;咳嗽 

DOl:10.3969/j.i S sn.1 005—5 304.2011.08.039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1)o8.0082—02 高荣林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 加熟大黄、槟榔、火麻仁。 

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高师认为,治疗咳嗽首要分外感内伤、新久虚实,并强调不 曾长期任本院呼吸科主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 宜以咳嗽新久来分辨外感内伤、虚证实证。有些患者咳嗽虽日 

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高师治疗咳 久不愈,但咳嗽声音重浊不扬,咽喉作痒,痒必阵咳,痒息咳止, 

嗽相关经验整理如下。 此为肺系受邪,外邪未尽,肺气失宣之征,治疗宜宣肺散邪。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用药方法 高师指出,咳嗽的病因病机需分外感内伤,别阴阳寒热,辨 高师认为,治疗咳嗽取效的关键,在于务使药力入肺,明代 

脏腑虚实,析痰气燥坚。他认为,肺为华盖,主诸气,司呼吸,朝 汪机说:“肺受病易,药入肺难。”咳嗽,其病在肺,饮药则入胃 百脉,合皮毛,五脏六腑皆通过经脉与肺相连,因此,咳嗽虽发 肠,直达中焦,尤其质重昧厚之品,难于入肺。所以,高师从3 自肺,但因肺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亦相互影响, 个层次入手,务使药力入肺。 

故咳嗽并非只见于肺脏疾患,他脏有疾累及于肺,亦能导致肺 第一层次:以白牛宣肺汤为核心方,用药多取味辛质轻的 失宣降,发为咳嗽。诸如脾虚生湿,湿痰蕴肺;肝火上冲,气逆 轻清宣散之品,因辛味能散能行,发汗宣肺,质轻升浮,向上向 

犯肺;肾虚水泛,水寒射肺;肾阴亏虚,子盗母气;胃寒停饮, 外,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病邪的祛除。 饮邪迫肺等。最终使肺的宣降失职而发为咳证。正如《素问・ 第二层次:《温病条辨》银翘散的煎法说:“香气大出即取 

咳论篇》所说:“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高!JIfj参照该 然而,对咳嗽的认识虽需着眼整体,更要掌握其核心。《医 法,治疗咳嗽,特嘱患者煎药宜先泡20 min,大火汆开后,以小 

学三字经》说:“《内经》云: 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火煮12 min即可,只煎1次,取药物的香气,清淡芳香,有利于 然肺为气之囊,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 宣散肺邪,激发肺脏的宣发功能。 不离乎肺也。”高师认为,“不止于肺”与“不离于肺”两语可 第三层次:《伤寒论》桂枝汤服法强调“适寒温,服一丌, 

谓深得经旨,正是咳嗽病机所在,强调了虽然五脏六腑皆可致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一时许,遍身浆絷 咳,但肺失宣降是咳嗽发生的根本原因。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据此,高师要求 

2辨治经验 患者服药时一定要热饮,第一次服药宜于傍晚临睡时,药后盖被 根据五脏致咳理论,治疗咳嗽宜五脏分治。从肺论治,宜宣 睡觉,或并喝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使遍身微微有汗为佳。 肺降逆;从脾(胃)论治,宜健脾化痰;从肝(胆)论治,宜清肝疏4典型病例 

肝、养肝柔肝或温胆化痰;从心论治,宜清心泻火;从。肾论治, 案例1:患者,男,81岁,离休干部,2008年l2月30日初 宜温肾纳气。高师认为,咳嗽治重宣肺,止咳必借调肝,常需清 诊。2个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喘憋、咳吐白黏痰,曾到 化通润,务使药力入肺,治咳勿忘寒饮。 某医院被诊为肺炎,并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因病情迁延不愈, 

咳之发生因于肺失宣降,治咳之要道还要守住宣肺要义, 用药较久,痰中查找到霉菌,故停用抗生素,症状时有反复,近 以求恢复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主输布津液的机能, 2个月先后输液3次。1刷前患者又出现咳嗽、痰多、喘憋等。 

在此基础上,兼顾五脏六腑致咳的不同临床特征,随证治之。高 查血白细胞1.6O×10 /L,静脉滴注利复星注射液3 d,疗效不 师临证每投以自拟经验方白牛宣肺汤化裁(炙麻黄、僵蚕、牛 佳。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轻度肾 

蒡子、桃仁、杏仁、前胡、荆芥、薄荷、紫菀、甘草),颇多神 功能不全。现咳嗽,痰多、质稀,不易咯出,咽部发憋,咽痒,有 效。方中以僵蚕、牛蒡子宣肺散邪为君;炙麻黄、桃仁、杏仁、 汗,大便干,需服用通便药始下,心烦急躁,口唇色黯,舌黯红、 

前胡宣肺化痰止咳为臣;荆芥、薄荷、紫菀祛风散邪、利咽止 有裂纹,苔薄黄,脉滑。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叶1 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宣肺散邪、止咳利咽之 医诊断:咳嗽,证属肺气失宣,痰浊蕴肺,肝侮腑滞。治以宣肺 

功。随证加减:肺热者,加黄芩、石膏、桑白皮;呛咳频作、 化痰、清肝通腑。处方:炙麻黄3 g,桃仁、杏仁各9 g,牛蒡 心烦急躁者,加黛蛤散、炒栀子、牡丹皮、白芍;头晕面赤者, 子10 g,僵蚕10 g,胆南星3 g,黛蛤散(包)3 g,白芍15 g,法 

加钩藤、菊花;湿痰者,加陈皮、半夏;痰热者,选加胆南星、 半夏9 g,柴胡10 g,前胡10 g,干姜3 g,石膏20 g,熟大黄3 g, 瓜蒌、黄芩:干咳无痰者,加麦冬、玄参、沙参:大便秘结者, 桑白皮10 g,莱菔子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1年8月第18卷第8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83・ 

柴松岩以基础体温指导妇科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黄玉华,指导:柴松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北京100010) 

关键词:名医经验;柴松岩;基础体温;妇科;临床用药 

D0I:10.3969/j.i ssn.1005—5 304.2011.08.040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5.5304(2011)08.0083—03 

柴松岩为本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妇科临床60年,以善 治月经病、不孕症闻名。对该类患者,柴师临诊尤重基础体温 

(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对初诊者嘱其认真监测,复诊 必看,并以此指导临床用药。笔者有幸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 药专家师承的学员,跟随柴师临诊学习近3年,现将相关经验 

作一归纳,以飨同道,或有所得。 

1关于基础体温 自1904年Van de Velde发现BBT与卵巢功能的关系后, 由于其方法简单、易行,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不孕的诊治中为 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之一。所谓BBT,是指在基础状态下测得 

的体温,又称“静息体温”。从基础体温的变化,可以了解卵巢 功能。BBT有单相和双相之分,正常女性每月在排卵前卵泡期 

BBT维持较低水平,排卵后由于孕酮作用,BBT大约上升0.3~ 0.5℃,一直维持到下次来月经,这样的体温变化称为“双相体 温”:如未发生排卵,则体温在月经中期没有升高,称为“单相 

体温”。BBT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而月经周期是否正常, 决定于气血是否充盛以及冲任、胞宫的功能是否正常 所谓“有 

诸内必形诸外”,BBT实质上是体内气血阴阳变化表现于外的 

一种反应。目前,临床结合BBT,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 

辨证结合经验用药以达到中药促排卵、改善黄体功能、助子宫 内膜剥脱等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而对中药疗效的评判,BBT 

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客观依据。 2根据基础体温用药的特点 柴师将BBT运用到临床已有数十年。因柴师门诊患者以不 

孕及月经失调占绝大多数,这些患者均需进行BBT监测,并以 此指导用药及同房、估计病程、判断疗效等。 

临床上,BBT个体差异很大,变化复杂。从BBT的基线温度 水平,可分为BBT基线偏高(一般低温相高于36.5℃,或高温 

2009年2月10日二诊:患者药后尚好,咳嗽大减,痰量明 

显减少,易于咯出,咽部舒服,大便调,心不烦,夜寐安,昼间欲 寐,舌稍红,苔薄黄,脉细滑。原方去熟大黄,加太子参10 g,继 进7剂调理巩固而愈。 按:本案系慢性气管炎发作期患者,虽病程较长,仍有咽痒 

作咳等肺系受邪、肺气不宣之证,且兼痰多、便干、急躁等症, 证属痰浊蕴肺,宣降失司,肝侮肺逆,腑气不畅,故治以宣肺化 痰、清肝通腑为法,投以白牛宣肺汤化裁,原方去祛风散邪之荆 

芥、薄荷、紫菀,加清肺化痰之石膏、桑白皮、胆南星、莱菔 子、半夏,以及疏肝清肝之柴胡、白芍、黛蛤散,熟大黄清热通 

腑。药后显效,效不更方,因大便已调,昼间欲寐,故去熟大黄, 加太子参补气健脾,以巩固疗效。 

案例2:患者,女,43岁,职员,2008年7月8日初诊。4 周前,患者感冒,出现咳嗽,咽喉不利,有痰,初色黄,后转白色, 质黏不多或不易咯出,胸憋。现证:咳嗽,痰质黏不多、色白, 

或不易咯出,胸憋,乏力,有汗,夜寐多梦,心烦急躁,大便偏干, 舌淡,苔黄厚,脉弦滑、左脉沉细。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外邪未尽,表里失和,痰浊蕴肺,肝侮肺 

逆。治以宣肺化痰、和解表里。处方:炙麻黄3 g,桃仁、杏 仁各9 g,牛蒡子10 g,僵蚕10 g,浙贝母10 g,黛蛤散(包)3 g, 

白芍15 g,柴胡10 g,法半夏6 g,黄芩10 g,前胡10 g,远志 

10 g,瓜萎10 g,薄荷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药后咳嗽、咽喉不利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感冒后出现咳嗽、咯痰、咽喉不利等外邪未 尽、肺气不宣之证,并见胸憋、汗出、烦躁等肝肺不调、表里 

失和之证,证属外邪未尽,表里失和,痰浊蕴肺,宣降失司,肝侮 肺逆,故治以宣肺化痰、和解表里为法,用白牛宣肺汤合小柴胡 汤加减。方中薄荷祛邪利咽;浙贝母、瓜蒌清热化痰通便;远 

志宁心安神:小柴胡疏肝清热、和解表里。全方切中病机,疗 效满意。 案例3:患者,女,35岁,职员,2009年1月9日初诊。半 

月前,患者受凉而咳嗽,流涕鼻塞。现证:咳嗽,有痰不易咯出, 流涕鼻塞,身痛,不恶寒,少汗,胸痛心悸,咽部不利,咽痒,声音 

沙哑,大便调,无心烦急躁,舌淡,苔黄,脉沉细。西医诊断:上 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证属外感风寒,痰热内蕴。治以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处方:炙麻黄3 g,桃仁、杏仁各9 g, 牛蒡子10 g,僵蚕10 g,前胡10 g,荆芥6 g,黄芩10 g,桑白 皮15 g,薄荷6 g,太子参10 g,白芍10 g,甘草6 g。7剂,每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诸症尽消。 按:本例患者就诊时有鼻塞流涕、身痛、少汗,为风寒束 表,而咳嗽、有痰、咽痒、咽喉不利、舌淡、苔黄等示肺热己 

成,证属风寒外束,肺热内蕴,俗谓“寒包火”,故治以白牛宣肺 汤加减,其中荆芥、薄荷解表利咽,另加黄芩、桑白皮清肺,太 

子参扶正固本。全方共奏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功,中病而取 效。 

(收稿日期:2011-04-1 3,编辑:梅智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