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分子遗传学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分子遗传学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35
染色体的多态性的一般特征
按孟德尔方式遗传
在染色体上,某些特定区域容易表现出多态性, 这些区域往往是含有高度重复DNA序列的结构 异染色质所在的部位,如着丝粒附近、随体区、 副缢痕和Y染色体长臂远段等处。 通常那些不具有明显表型效应或病理学意义的 染色体变异才称为染色体的多态性,否则称为 染色体变异。
6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常染色质 位置:常位于核央。 着色:碱性染料着 色浅。 功能:疏松伸展, 螺旋化程度 底,能活跃 地进行转录 复制。
7
异染色质
位置:常位于核边缘。
着色:碱性染料着色深。 功能:高度折叠浓缩, 螺旋化程度高, 不能活跃地进行 转录复制。
8
间期细胞核 染色质 常染色质
状态 松散
47
多倍体产生的机理:
① 双雄受精
N N N 3N
② 双雌受精
N N
3N
48
③ 核内复制
4N
2N 2N 2N 2N
精(卵)原细胞有丝分裂
生殖细胞
49
非整倍体产生的机理:① 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精(卵)原细胞
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
精子(卵子)
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示减数分裂)
染色 染色浅
活性 具有转录活性 转录活性低或不转录, 是遗传惰性区,通常 含有不表达的基因, 复制晚于其它染色质 区
异染色质
凝缩
染色深
9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类型和数目
在人类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它们成对存 在,组成23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倍体(diploid), 2n=46。
10
染色单体
随体 随体柄(次级缢痕)
28
每条带大约代表5×106~10×106bp的DNA。
逆相吉姆萨法(R banding):标本经盐溶液处理后,应用 Giemsa染色,显带与G显带相反,利于观察染色体末端结 构变化。
29
其它显带技术:
T-显带:末端显带
C-显带:着丝粒显带 NOR:特异显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核仁组织区 高分辨显带: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了亚带(subband) 的水平。使我们能够确认那些更为微小的染色体结构改 变。显示550~850条带,甚至2000条带以上。
中央着 丝粒(M) 染色体
亚中着 丝粒 (SM) 染色体
近端着 丝粒 (ST) 染色体
13
人类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DNA(脱氧核糖核酸) 蛋白质 组蛋白—碱性蛋白,带正电荷 (H1、H2A、H2B、 H3、H4) 非组蛋白—酸性蛋白,带负电荷 少量RNA
其主要化学组成
DNA和组蛋白的含量接近 1:1,比值相对稳定。
36
常见染色体多态性的类型
长度、随体、副缢痕等。
研究染色体多态性的意义
鉴定所研究的染色体或细胞的来源 法医中可用以亲权鉴定
染色体的多态性可作为连锁标记进行基因定位 工作
37
38
39
40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2n
4n 4n
2n
2n
n
n
n
n
41
染色体的交换与重组
(图示两条X染色体)
46, XX
46, XX 45, X / 46, XX
46, XX
45, X
54
表 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 18三体 Klinefelter综合征 核型 47,XY,+21或 47,XX,+21 47,XY,+18或 47,XX,+18 47,XXY 活产婴儿发病率 1/700 1/3000 1/1000男性
20
丹佛体制(Denver system)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 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七组: A组:1~3,最大 B组:4、5 次大 C组:6~12+X 中 D组:13~15 中 E组:16~18 ,小 F组:19、20,次小 G组:21、22 +Y,最小
21
人类染色体编组和各组染色体的基本特征(Denver 体制)
短臂 (p)
常染色质区 着丝粒(初级缢痕)
长臂 (q)
次级缢痕 端粒(异染色质区)
染色体的结构形态在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清晰
11
着丝粒、短臂和长臂
端 粒
12
人类染色体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分为三类:
中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近端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
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1
课 程 内 容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染色体畸变
常见染色体疾病
2
人类生命的开始
• 人类生命的最初是从 叫作受精卵的一个细 胞开始的。受精卵不 断重复着分裂,分化 为脸、手脚、心脏和 血管等等,最终分裂 至细胞数达到60兆左 右时呈现出人类的样 子。3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 单单一个细胞怎样能顺利 分裂成为人类的样子呢, 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头发颜 色以及瞳孔颜色等等都是 怎样遗传的呢?决定这些 的就是遗传信息。 • 遗传信息(gene)存在于 人类细胞的染色体 (chromosome)中 。
4
人类染色体究竟是什么呢?
• 承载生物体內所有遗传物质 的构造称为染色体 (chromosome),能够被特定 染剂染上顏色。平时細胞核 內的染色体延长成丝状,分 散于細胞核內,染色亦深浅 不一,称为染色质 (chromatin)。但在細胞分裂 的过程中,染色质不断地浓 缩卷曲成粗細一致、染色均 勻、但长短不一的紧密物体, 是为染色体。
14
人类染色体的包装
15
16
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17
从DNA到染色体的长度压缩过程
18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 核型是指将一个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根据其相 对恒定的形态特征,依次分组排列所形成的图像。
正常女性核型
正常男性核型
19
人类染色体的正常核型
(一)非显带染色体核型 非显带核型:染色体呈均一的颜色,不同染色体的区别 就是相对长度和着丝粒的相对位置,长短和着丝粒位置 相似的染色体难以辨别,染色体微小结构的畸变无法探 测。 Denver(丹佛)体制:1960年,在美国Denver召开了 第一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有丝 分裂染色体的标准命名体制。
43
染色体的功能
染色体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功能,它是遗传物质的 主要载体。
在个体发育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以保持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在生殖过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可以通过独立 分配和重组有效的混合遗传物质。 在细胞间期,染色质的结构对基因的表达具有 重要的调控作用。
44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 Variation
人类染色体
5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染色体与染色质
人类细胞在分裂的不同时期, 染色体可呈现不 同的状态。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都是伸展状态,称为 染色质(chromatin),它是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的核蛋白物质。 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染色质纤维盘绕,折叠 形成状态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染色体(chromosome)。
Turner综合征
X三体 XYY综合征
45,X
47,XXX 47,XYY
1/2500女性
1/1000女性 1/1000男性
55
染色体结构异常
• 实质上是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的增减或位置改 变。
•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是染色体的断裂和错误重接 造成的。 • 染色体的断裂并非随机分布,在配子中出现自 发易位的几率是1‰ 。
30
T-bands
NOR
31
2. 显带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
在显带染色体标本上,每条染色体都由一系列连续的 带纹构成,没有非带区。 (1)界标(land-mark)界标是每条染色体上稳定的、 有显著形态学特征的部位。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 着丝粒和某些明显的深染带或浅染带。 (2)区 两个相邻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域。 (3)带 分布于染色体的整个区域,明暗相间、深浅 交替。 (4)亚带 在带的甚础上,再分出若干细小的带纹叫 亚带。高分辨显带技术使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了亚带 水平。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 色体不分离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第二次有丝 分裂后期染 色体不分离
46, XX
46, XX
47, XXX 45, X / 46, XX / 47, XXX
45, X
53
② 受精卵卵裂染色体丢失
例:第二次卵裂中X 染色体丢失 第一次有丝分裂 X染色体 丢失 合子(46, XX)
32
描述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四项内容 :
①染色体序号
②臂的符号
③区号
④该带的序号 这些内容按顺序书写,不用间隔,不加标点。如 2p23表示第2号染色体,短臂,2区,3带。
33
34
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
在对正常人群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常可见染色体 的恒定微小变异,包括结构、带纹宽窄和着色强度的 差异,这类变异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通常没有明显 的表型效应,称为染色体的多态性(chromosomal polymorphism)。
细胞内整个染色体组或整条染色体数量上增 减称为染色体数目异常( chromosome numerical abnor-mality)。
46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分类
• 多倍体(euploid)):增多或减少的数目是染 色体基数的倍数,或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增减的 变异方式。 一倍体(monoploid, x) 2n=x 二倍体(diploid, 2x) 2n=2x,n=x 三倍体(tripoid, 3x) 2n=3x 四倍体(tetraploid, 4x) 2n=4x,n=2x ┆ • 非整倍体(aneuploid)):增减的染色体不是 染色体基数,或不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增减的 变异方式。 • 嵌合体(mosaic):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核型的 细胞系所组成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