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_朱书启

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_朱书启

关键字:仿生学;机械设计;应用
1 引言 仿生学是一门实现生物特点与技术有效融合的科学,其通 过对生物结构特征、生理特性以及能量、信息转换控制等方面的 综合研究,选取一部分成果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生产体系,进而 实现其理念创新和技术变革。在实际生产中,仿生学的应用往往 能创造新的工艺系统、建筑构型以及自动化装置等,而且在设计 理念方面,其同样能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以一种特定的途径有 效解决相关难题。就目前而言,随着大量仿生机械产品的推出, 仿生学应用在机械设计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研究投 入也正逐年增加。当然,近年来机械仿生设计方面取得的成就也 不在少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深入、广泛和有效的推 进。 2 机械仿生设计的基本内容 当前形势下,机械仿生设计无疑正向着多元化发展,而且也
设计制造
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朱书启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741001
摘 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械设计的理念和技术随之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仿生学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 用,众多研究难题得以有效解决,而且行业市场经济也随之得到了一定促进,为我国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本文分析了 机械仿生设计中的相关基本内容,并就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作出浅要论述。
钻头以及推土板三个方面的结构中找到了仿生学结合要点。通 过不断操作试验,在减小深松阻力这点上,成功提出了仿生弯曲 型结构,而且在钻头设计上,同样参照穿山甲体表鳞片分布形式 制作出了新型的仿生钻头,不仅有效解决了生产工作中的钻头 泥包问题,还极大的加强了泥质岩钻探中机械设备的实际工作 效率。由此可见,随着仿生学原理的不断深化应用,机械设计中 存在的一些难题也将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实际设备生产效率 也将因此而大大提高。
56
2013 年第 5 期
设计制造
在机械仿生设计中,生物运动特征的仿生也必不可少。对于这些 生物与生俱来的特点,通过将其板块化 、细节化,便能从中 找 出 与实际生产工作的良好结合点,使得相应的机械设计更贴合自 然,因而应用水平也就随之提高。目前的运动特征仿生中,对生 物基本运动方式、运动系统的调节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而实 际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机械设备也为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
心需要监控的变电站数量多,信息量也就很大,很多信息如果不 及时看就会被新的信息冲入历史数据库,可以将信息进行规范 与分层分类整理,如信号可以分为告知信号、异常信号和事故信 号等。
3 结论 本文对分布式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 两种分布式供电系统的结构设计,将集中监控应用到分布式的 变电系统中,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人员,达到减人增效的效 果,而且可以使变电站内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统一的分化、统一的 管理,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内的工作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 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文章还对变电系统集中监控中的监控 和操作分化设计模式在分布式变电站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 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监控信号的规范与变电站接入的方 案进行了简要介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鲁宁,邱仕义.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J].电工 技术,2009(6). [2] 李幼平.新形势下探讨变电运行集中监控模式[J].中国科 技博览,2010(33). (作者简介:梁伟,男,1973 年出生,河北唐山人,专科,河北 理工学院助工,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及机械设计。)
3.3 人工智能机器人 近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成果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机器人, 这不仅仅是机械制造重大变革的体现,更是仿生学原理在机械 设计方面的本质性应用。目前,相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制 造等都已较为纯熟,通过对人体相关结构体系的不断认知,机器 人已然能够适应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如上图 (b)所 示,仿生机械手关节的设计无疑大大加强了机械设备的灵活性, 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配合推进,机械自动化生产进程也因 此而得到了促进。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仿生机器人的设计将逐步 走向全面化与智能化,而未来生产工作将因其大量投入使用而 变得极为便利。 四 总结 显然,仿生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无疑为其注入了新的血 液,使得相应的生产工作很好契合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 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更是维持机械设计行业强大生命力的 重要途径。当前正处于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阶段,因而深化仿生 学在机械领域的应用也必须加快进程。当然,在这方面工作上, 更应从本质上分析生物的独有特性和功能,不可一味进行模仿, 必须立足于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仿生设计。 参考文献: [1]郭志军,周志立,张毅等.深松耕作土壤宏观扰动轮廓分析 [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3(3):27-30. [2]张毅,孙友宏,任露泉.钻头泥包的土壤动物仿生学分析研 究[J].探矿工程,2003(2):41-43. [3]丛茜,王连成,任露泉等.鳞片形非光滑表面的仿生设计[J].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28(2):12-17. [4]蓝伟明,汪久根,李兴林等.整台涂层的仿生设计及其性能 [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6(1):78-82. (作者简介:朱书启,男,1977 年 3 月出生,陕西柞水人,讲 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
2.3 组织结构仿生 这方面的仿生是结合生物科学而进行的深层应用,也从微 观角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相关的机械仿生设计 中,其通常在材料生产方面收效较为显著,因此而推出的一系列 仿生材料也良好地适应了高强度、高效率的性能需求,为生产发 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而通过对生物内部组织机制一些必 要性联系的分析,机械微组装、分级结构设计等也都有了新的发 展方向。 2.4 信息控制仿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的传递与控制要求 也越来越高,而在这一方面,生物在不断进化过程所拥有的一些 能力同样可以借鉴。具体地,在机械仿生设计中,信息管理设备 往往能通过生物的一些信息获取方式、反馈系统以及自主控制 能力等得到全新的发展空间,不仅生产质量得以有效保证,而且 实际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3 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纵观当前机械仿生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更加多元化与广泛化,而相应的技术革新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化 与全面化,现具体举出以下几例加以分析: 3.1 半步行轮驱动机构 在地面工作机械的仿生设计研究中,半步行轮驱动机构是 根据传统的水牛耕地现象而创造出的新型技术,如下图 (a)所 示,通过对水牛在水田中的工作特征分析,陈秉聪等人提出了全 新的“半浮式理论”,有效的将机械运动中的“沉”、“浮”以及“滑 行”、“驱动”加以有机结合,以此改变了传统生产中承重与驱动 并存的结构体系,而代之以一种适用于水田及松软土壤工作的 高效生产方式。同时,从机械仿生设计所延伸的一系列研究中, 也相继推出了众多滚动阻力较小,而驱动动力较大的先进设备, 为行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显然,仿生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 的实际应用不仅加快了机械设备的改革,而且还有效促进了设 备实效化、便利化的发展。
(a) 仿生半步行轮
(b) 仿生机械手关节
3.2 大型触土机械设计 在大型触土机械的设计方面,相关科研人员也从深松部件、
2013 年第 5 期
57Biblioteka 2.2 集中监控中运行问题分析 分布式的变电系统进行集中监控需要考虑的问题有:(1)集 中监控模式的接入与调试。变电系统集中监控模式的建设是需 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在进行集中监控模式的建设前,应该先制定 科学的建设目标,具体实施中应该先组建集中监控中心,无人值 班变电站直接接入监控中心,新建变电站应根据技术改造进展 情况,以分步实施的方式将其它分散变电站接入。(2)调度模式 的转化。传统模式调度命令由调度值班人员下达,在变电站采用 集中监控模式后,调度模式也发生变化。操作指令由调度人员把 预令下达到集中监控中心,集中监控中心把预令下达到电气设 备,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做准备工作,然后操作人员与调度人员联 系,并得到运行指令。(3)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加强。对分布式分布 的变电站采用集中监控模式,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但是需要专 业的管理人员对监控系统进行管理。将任务分工明确,选择专业 人员进行管理不仅可以使变电站内的繁琐事务得到统一管理, 还可以使监控人员更加专注于处理变电运行和电力设备的工 作。(4)监控中心信号分类。在对变电站运行的监控过程中,监控 信号的规范性是最复杂的问题,由于在集中监控模式下,监控中
逐步从传统的基础设计走向了新型的创新设计。目前,机械设计 行业已然建立起了全面的仿生体系,通过对生物科学的有益吸 收,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仿生设计:
2.1 功能特性仿生 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演变中,生物为了更好适应周围环境 的改变,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功能特性。而在机械仿生设计 中,这一点往往能为各方面的工作指引一个新的方向,并使之有 效抓住技术创新的突破口。现今已有的设计实例中,不仅包括生 物特殊外形的仿生、还包括生理特性的一系列应用,显然这些方 面技术创新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功能特性的仿生也使 得机械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型设计,而更多拥有了其灵活 性与实效性。 2.2 运动特征仿生 机械设计中,运动体系的规划往往是重点以及难点,同样,
!!!!!!!!!!!!!!!!!!!!!!!!!!!!!!!!!!!!!!!!!!!!!!!!
一的集中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负责对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变电站 的实 时 监控,并有操作和联系功能,运行操作分区域配置,就 近 负责本变电站的操作、事故处理、工作许可及验收、巡视。(3)监控 管理区域化。该模式中监控和调度设立在一起,电气设备的调度 人员负责变电运行的集中监控工作,或者是监控人员在变电运 行监控的范围内负责电气设备的调度,使调度和监控一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