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X线诊断(修)

颈椎X线诊断(修)

颈椎X线诊断
内容提要
颈椎独特的解剖生理功能决定其临床表现的特殊 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对颈椎功能评价与CT、MRI 等高新技术结合做出各种尝试,但仍找不到一种经大 规模基础和临床研究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 准确、客观测量颈椎X线仍是临床整脊中评价 颈椎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本ppt就颈椎的X 线在 整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看齿状突:看齿状突有无骨折和畸形。齿状突骨折根据其骨折部位 而分成三型。其中I型骨折稳定性好,但不常见。Ⅱ型骨折最多见,但 稳定性差,晚期易发生骨不连。
(3)观察寰椎椎弓:观察有无寰椎椎弓骨折和枢椎椎弓骨折。寰椎椎弓 骨折的同时,若合并齿状突骨折和(或)寰椎横韧带断裂,则不稳定程 度更加严重。正常时,两侧的寰m)。
颈椎正位片
1:观看棘突,关节突,横突的连线是否在一条连线上。 2:看其棘突的连线是否与一旁的侧旁线(横突的连线)是相互平
行且距离相等的。如果仅仅是棘突偏歪,偏向一侧,是旋转式错 位。如果棘突是居中的,而三点同时向一侧偏歪,则是侧摆式错 位。 3:观察椎间隙情况,观察左右钩椎关节是否对称,钩突是否有退 变(变尖)。 4:看骨质增生的位置 5:看横突的长短变化 6:单椎错位是侧摆,系列侧摆就是侧弯。侧弯分C型和S型。侧 摆式错位伴随有棘突偏歪情况就是混合式错位(侧摆加旋转)。 7:韧带钙化情况
颈椎生理曲度判断1
颈椎弧弦距,正常为: 6mm~14mm(男), 5mm~13mm(女) , 小于5mm为曲度变直
颈椎生理曲度反弓成角
颈曲变大
颈曲变直
颈曲反弓
骨质增生或骨赘生成
动力位片 (即过屈过 伸位))是 了解颈椎稳 定性的重要 途径
椎间隙的判断:
①:观察与上下相邻的间隙相比较。 ②:同一阶段的前后缘宽度相比较。(正常颈 椎因为要维持生理曲度的存在,所以椎间隙呈 前宽后窄)
颅底凹陷征
融合椎
祝大家
THE END!
2.分析关节错位的类型,错位的程度。 3.分析脊椎整个退变的情况。
分析判断椎体退变的步骤
1):分析退变部位与临床症状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如果没有我们还要继续查明其他原因。
2):判断此退变的程度,以便于我们以后的治疗。 3):如果退变的部位有错位,那么我们就可以做整脊
治疗。 一般情况我们可以拍摄正侧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加
骨质增生
2.曲度:指颈椎生理曲度。正常人从侧位片可见颈椎与腰椎都有均 匀凸向前的生理弧度,即生理曲度。在颈椎方面,主要从以下3个 方面来观察生理弓的变化。 (1)生理曲度的形态:当颈椎某节段有病变出现代偿时可出现生
理曲度变直、反屈、"S"形弯曲(2个弧度)或过度前屈。
(2)生理曲度(弓顶距离)的测定:从齿状突向C7椎体后缘作一连 线,弓顶的椎体后缘至连线之间的距离,为弓顶距离,正常为 12mm±5mm,小于7mm为生理曲度变直,大于17mm为生理曲 度过度前屈。
(1)观察寰枢椎:寰枢椎为头颅与脊柱的移行部位,在整个脊柱中结构 最为复杂和特殊。枢椎齿状突是枕骨与寰椎连接结构的骨性中轴,而 将其束缚于寰椎前弓内的横韧带是维持寰椎稳定的最重要的结构。当 X线测量寰椎两侧块向外分离移位距离之和大于6.9mm时,说明横韧 带已完全断裂。张口位首先观察齿状突是否居中;寰椎两侧的下关节 面最外缘间的连线叫寰底线,正常时寰底线中点作出的垂直线应恰好 通过齿状突的中心轴线。
1.赤突凹 2.上关节突 3.后弓 4.后结节 5.前结节 6.前弓 7.横突孔 8.齿突 9.上关节突 10.下关节突 11.棘突 12.椎弓 13.椎体 14.椎孔 15.椎弓板
拍摄X片的目的
1.排除禁忌症:观看X线首先要看是否有手法治 疗的禁忌症,如骨折,严重脱位,肿瘤,结核, 严重骨质疏松等。
拍张口位观察环枢关节错位情况,斜位片来观察椎间孔 的退变情况,如果伴随颈椎失稳的情况,我们要加拍过 伸和过屈的功能位。
颈椎X线解剖——颈椎正位片
C1
C2
钩突关节
C3
C4
横突
C5
C6
C7 T1
钩突
颈椎X线解剖——颈椎侧位片
横突
斜位片
观看颈椎X线口诀
颈椎的X线平片的一般征象,通过以下口诀的分 析介绍可大致有所了解。口诀为:一骨、二曲度、 三钩突,四颈项韧带钙化,五间、六旋、七滑脱, 八孔、九突、十张口。
3.钩突:正位片钩突呈三角形,钩椎关节宽约2mm;侧位 片呈扇形,占椎体上缘后段的1/3~1/2;斜位片在椎间孔 的前下方。钩突关节退变发生的较早,反映退变也较灵敏, 退变涉及的节段、范围也较大,如椎体退变产生的骨唇常 是2~3个椎体,而钩椎关节退变则可能是3~4个椎体。钩 椎关节退变在X片上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小于2mm)和钩 突的肥大、增生或尖刺状增生。钩椎关节退变两侧常不一 致,有的一侧为重,有的只发生于一侧。两侧钩椎间隙明 显不对称示该节段颈椎不稳定,存在左右侧摆。
8.孔指椎间孔。实际上椎间孔是一个短管,故又叫椎间管, 只是从X线平片上显示的是"孔"。管内含脊神经的前后根、 神经节及节段性动脉、静脉等。主要从斜位片来观察椎间 孔的影像变化。正常颈椎间孔呈长方形或椭圆形,高 10mm,横径5mm,前后壁光滑。椎间隙变窄可造成椎间 孔高度变小。椎间孔前后径变小是钩突增生、关节突增生、 关节突关节肥大和椎体滑脱的结果。当钩椎关节增生时, 除与正位片相似可见钩椎关节硬化外,还可见增生的边缘 向孔内突出,椎间孔呈狭窄或肾形。关节突关节增生时, 可自椎间孔后方挤压椎间孔。
6.旋指颈椎旋转。在X线片上显示为: (1)棘突:偏歪,棘突不在上、下椎骨棘突中心轴线的连线
上,而偏向一侧。某一节椎骨的棘突中心点偏离各棘突中 心连线≥3mm,表示该节段颈椎有轴向旋转。 (2)椎体:后缘出现双边影。 以上3个影像出现在某一二个节段时才有临床意义,说明 这一二个节段出现了异常。如果在X线平片上颈椎所有节 段的椎体后缘都出现双边,或关节突都出现双突影像,提 示摄片时病人身体有移动。
1.骨指椎体骨唇增生。X线片上见到脊柱某些节段的椎体上下缘有不 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骨刺是X线照片上所见的形态变化,实际上这种 增生像嘴唇一样突出于椎体的上缘或下缘,故而称骨质唇样增生为好, 简称为"骨唇"。骨唇大多发生在椎体的两侧下缘,其次为椎体的后下 缘及前下缘,后上缘最少。发生在椎体前缘及椎体两侧的骨质唇样增 生,因其邻近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所以不会引起压迫症状。椎体 后缘突入椎管内的骨唇,在小于3mm以下时也很少会引起对神经的压 迫症状。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因椎管内软组织已存在病变致使椎管 容积已十分狭小,或椎体后缘的十分显著的骨唇使脊髓或脊神经受压 又无退让回避余地时,才会产生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椎体骨唇增 生是人体退变的一种表现,它常随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的存在而 产生。因为该节段主要依靠附着在其上的软组织来维持其稳定性,所 以在活动时容易引起这些软组织的损伤。如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损伤, 韧带从椎体附着处剥离、部分撕脱下来,在韧带下形成小血肿,随着 血肿的钙化、成骨细胞的骨化而逐渐形成椎体的骨唇增生。
9.突指关节突关节。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下位 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若发生病变, 可见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粗糙、硬化,关节突 关节间隙狭窄(2mm)和边缘骨刺。关节突关节半 脱位多与椎体滑脱并存,侧位片上显示上关节突 与上位椎体后缘重叠,关节间隙宽窄不一。
10.张口指观察张口位投照的X线正位片。
颈椎侧位片
1、整个颈椎的生理曲度消失、变直或 反张
2、骨质增生或骨赘生成 3、椎体后缘的连线 4 、观察椎间隙情况 5、看颈椎棘突间的距离 6、寰椎的后弓和枕骨距离 7、环椎后弓和第二颈椎棘突距离 8、有无前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 9、小关节间双边征 10、是否有颅底陷入症 11、在第二到第六颈椎之间,如果后关
7.滑脱在颈椎多发生在C3、4,在一般情况下, 颈椎的滑脱多发生在椎间隙变窄的上方。有的病 人在做前屈和后伸活动时才出现滑脱。因此,有 时须做颈椎的过伸、过屈位动力性侧位片检查。 滑脱的分级:把滑脱部位的下位椎体的上侧面, 前后分成了四等份,2个椎体滑脱不超过1/4,为 Ⅰ度滑脱;超过1/4未达1/2,为Ⅱ度滑脱;上一 椎体滑脱超过下椎体1/2,为Ⅲ度滑脱。
4.颈项韧带钙化主要从侧位片上进行观察。以项韧带钙化 最多见,多发生在C 5、C6后方,呈长圆形;其次为前纵 韧带钙化;再次为棘上和棘间韧带钙化;最后为后纵韧带 钙化。显著的后纵韧带钙化,可导致脊髓的受压而产生相 应的症状。有时也可见到黄韧带钙化的影像。黄韧带在腰 部厚度正常值为4~6mm,而在颈段仅厚1.5mm。颈黄韧 带损伤、钙化多发生在下颈段。
节突间隙变大,就是在下位椎体关节突 的上缘出现一近于三角形的黑暗区,说 明该关节突关节半脱位。
颈椎侧位片
首先要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是否正常。 生理曲度改变为颈型颈椎病最常见、重要的X线表现,正常颈曲呈缓
和、连续的生理前凸线,D点位于C4~C5前缘之间,D值:6mm~ 14mm(男), 5mm~13mm(女),其生物学意义在于增加其对抗纵向 压力,维持颈椎的稳定。颈曲的变化最早地反映脊髓、神经根、血管、 交感神经等受损或受刺激的改变,应视为维持椎体稳定的各种因素失 去正常平衡结果。颈曲的改变通常是肌肉和韧带对它的平衡失去作用 的结果,颈部长时间处于不良位置,如低头(前屈)、偏头(侧弯与 旋转)等,均可使颈部肌肉劳损,肌力不协调,加大颈椎局部的应变 位移,造成颈椎失稳并引起颈曲变直、变小,甚至反曲成角等异常改 变。另一方面由于颈椎本身症状如颈痛等,颈椎因经常处于强迫体位 而发生曲度改变。椎间盘退变也使颈椎正常前凸逐渐消失。
(4)寰齿关节间隙: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与齿状突前缘间距离,成人为 0.7~3mm(儿童不大于5mm),3mm(儿童5mm)应疑有寰齿脱位存在。 寰枢半脱位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生率较高,多数为寰椎向前脱位,有 时也可发生寰椎的后脱位或侧方脱位。当寰枢关节受累时,关节间隙 变窄,而齿状突尖端因肉芽组织增殖相对变长,故可发生垂直性脱位; 当其与寰椎的水平脱位并存时,后果将更加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