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思考

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思考

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思考文章以办学定位的内涵、依据和特点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针对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职能、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和服务面向六个方面作出全面、准确、合理定位的思想和实践主张。

[标签]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加速推进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高校不切实际地追求规模和速度,造成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新问题。

地方性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脱离地方实际,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相似性,缺少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事实上,地方性高校出现的诸多现实性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其办学定位不明晰密切相关,这势必影响到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准确、合理的办学定位成为地方性高校面对的首要课题。

一、高校办学定位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一)办学定位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准确、合理定位的前提条件。

目前,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的偏差,与高校治校者对办学定位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清有直接关系。

从高校的发展史来看,高校定位的价值取向在工业革命后就一直把社会需要作为第一根据。

特别是在二次大战后,受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取向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为满足社会和普通求学者的需要,高校在其职能上已今非昔比,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相当紧密。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办学定位可以解释为“治校者要建一所怎样的高校来适应社会需要”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进一步明确地说,高校办学定位首先明确的问题是“定什么”,即高校在办学的哪些方面来“定”;其次是“怎么样”,即对高校定位的每一方面具体化,非常清晰明了地确定高校所要达到的水平或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般而言,办学定位指向高校的办学类型、职能、层次、特色、规模、服务面向六个方面,在作充分的理性考察的基础上方能自我确定。

它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概念。

(二)办学定位的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必须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依据以及实践基础,并不是高校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办什么样就办什么样的主观主义行为。

我们认为,高校在明确办学定位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为定位主体对高校的基本认识即高校的理念。

高校的理念即对高校的基本看法。

高校领导应该既是一个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个教育实践家。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家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高校理念。

高校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有: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应该生成怎样的价值,这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职能以及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高校组织内部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包括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高校的决策机构系统能否围绕高校组织性质和职能为实现高校的价值服务;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怎样的教育理念及其措施才能得到保证;高校如何形成和保持自己较强的个性特色;高校怎样才能争取自己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以保证高校职能的更好发挥等问题。

所有这些对高校问题的认识都可以作为高校的理念,而这一切又都直接决定了高校办学主体的自主办学定位。

第二,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要求。

高校办学定位必然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制约,因为社会历史条件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直接的制约作用。

如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或地方宏观教育政策、法律、规章制度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发展特点对人才的特别要求等等。

在今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取向可以说是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办学定位价值取向。

第三,学校自身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必须认清自己的学校历史、办学环境、办学基础条件和现有水平等等。

立足实际才能扬长避短,这是基本的方法论。

(三)办学定位的特点办学定位的特点是多重的。

首先是办学定位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攀比。

如全国性高校因办学基础条件、投资条件和招生条件等优势以及长期办学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一些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没有任何完全趋同的根据。

其次是前瞻性和动态性。

高校定位是可行性考察,但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是在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

因为,任何教育都具有未来性,是通过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并引领社会发展的。

因此,合理的办学定位应该是立足于现实但不完全被动服从于现实,能够根据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办学定位上作出灵活的调整,所以,办学定位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作适度的调整。

同时,办学定位的方向性指导意义要求学校必须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

所以,办学定位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校内涵、价值不断生成的过程。

再次是准确性和特色性。

高校办学定位必须强调准确性。

因为,办学定位对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从宏观到微观都具有指导作用,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前途命运。

准确性必须立足于学校内、外办学条件,即外部办学环境和内部办学的软、硬件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宏观管理体制的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环境如国际高等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服务市场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地方性高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地方性高校不可能与全国性高校盲目攀比,重要的是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

从这一点来说,学校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高校办学定位必须强调特色性,以实现准确性和特色性的统一。

学校发展自己怎样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以及如何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内容,这集中反映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众不同上。

围绕人才培养有重点地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成为地方性高校的主要职能。

因此,学校办学定位就必须以人才培养为重心进而办出特色、展示特色,从而为学生和社会所欢迎。

二、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办学定位问题是学校的发展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大局。

地方性高校全面、合理、准确的办学定位有助于学校教职工尤其是高层领导宏观上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规划学校的具体发展目标,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助于指导解决学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结构制度、组织管理等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办学定位在讨论确立过程中,有助于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自我意识,形成集体向心力、凝聚力;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

地方性高校必须研究学校办学定位,理请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目前,对地方性高校而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可以说存在着思路不明晰、认识深度不足、过于宽泛、缺少个性、创新性不足等共性问题,甚至与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水平、质量混为一谈。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必须相应地改变学校的层次和类型。

似乎唯有如此,地方性高校才能面向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率。

因此,贪大求全,盲目追求上规模、上层次,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无主次、无轻重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有时候,我们似乎很强调市场,很强调地方性,但我们并没有对市场作很好的实证研究和科学预测,并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差异和区位优势,所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依然不足,更多的是盲目跟进或对同类型学校不切实际地模仿,所以很难说有自己的特色和地方性特点。

今天,地方性高校在办学定位确立和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基于对办学定位的基本内涵和依据的理解,通过深入地调研论证,凝聚集体智慧,以达成共识。

办学定位的确立和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全面创新过程,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办学类型定位对办学类型的认识是多角度的,可以从办学主体、隶属关系、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来确定。

对高校办学类型定位的一般性认识是把学科构成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办学类型定位的认识基础和理论依据。

在此种意义上,目前我国高校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专科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类型。

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有很多是由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合并建成,学科门类相对较为全面,因此,这样的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类型上可以确定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少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二)办学职能定位高校的办学职能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职能区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相比较而言,高校的职能定位只是不同学校在不同职能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侧重,或侧重研究型,或侧重教学型,或侧重教学研究型,通过不同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来实现。

研究型高校高度重视学科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出类拔萃,教学型大学则强调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教学研究型高校强调二者并重。

由此,学术和科研在不同职能定位的学校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地方性高校长期以来一直以应用性专业为主,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科研基础、教师整体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不高,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

而且,自身办学的物质条件、科研条件、投资条件、招生条件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决定了学校无法在职能上做跨越式调整。

因此,地方性高校在办学职能上可以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或以本、科教学为主,或本、专科教学兼顾,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专科专业人才,这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学校本身发展之必然。

(三)办学层次定位从学制上来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毫无疑问,地方性高校由于其职能发挥的有限性,在办学层次上应该以本科教育或本、专科教育为主体。

基础较好的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发展。

同时,为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应积极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发展优势专业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努力体现地方性特点,并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好预测,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四)办学特色定位特色是一个学校的鲜明个性,是学校的优势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竞争就是学校特色的竞争。

地方性高校可以办出怎样的特色?应该发展怎样的特色?一方面,我们可以认真审视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作为特色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还必须考虑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区域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并作为特色办学的生长点,来积极建构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地方性高校的特色定位和建设可作如下考虑:第一,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优势。

既有的优势和基础不能丢,不能完全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办还是不办。

只要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根据市场变化在教育规模上做相应的调整,既有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成为学校的重要内涵,从而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第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三农”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为地方性高校发展无疑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