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探讨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探讨

第22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22005年5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SocialScience)May.2005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探讨X

曹毓民(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科学定位是高等学校的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什么是定位,定位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科学定位等等是高等学校特别是我校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明确的重要课题。关键词:高校;办学;科学定位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5)02-0115-04

高校的科学定位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建立自身优势,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从科学定位入手,在培养合格人才、加速科技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什么是办学定位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因此,一方面,办学定位应该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会有所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定位0理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谁对学校的办学进行定位/办学定位0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办好高校必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办学定位的主体是谁呢?这涉及到办学自主权的行使者是谁。首先要在观念上将举办者和办学者区分开来。/举办者0是拥有学校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办学者0是经营学校的管理者。给/学校定位0的主体是办学者,而不是举办者,在一般情况下办学者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愿望。在我国,公办学校的/举办者0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国家通过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6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基本制度以及高等学校的组织活动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举办者0的意愿。办学者是一个/集合0概念,是校长及其管理者等所形成的群集,学校党委是办学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治校者的地位。/办学定位0不仅仅是校长等少数人的事,而且是

要由一定的群体参与的多数人的事,/办学定位0只有在获得学校中大多数人,特别是教师和基层管理者的认同后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实施。

三、办学定位的内涵是什么一是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高等学校要明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何需求,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科学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教学、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充分发挥,真正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实质上是对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宏观位置的战略选择。二是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本校的类型和层次。其实质主要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我

115X收稿日期:2005-03-15作者简介:曹毓民(1964-),男,浙江宁波人,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近年来兴起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属于专科层次);同时,我国高校的办学大体又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即高等职业教育)四种类型。各类高等学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区别主要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所占的比重不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数量规模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教学型大学最多,教学研究型大学次之,研究型大学则相对较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服务型高等学校的发展。三是办学的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有关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历史沿革等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组合与配置的问题。其实质是学校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空间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学科定位)))确定主要学科在本地区或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的优势地位,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保证本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份量;发展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根据自身条件,如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资金来源和筹措能力,高等学校领导者的素质、才能、抱负、追求等找出比较优势来,突出自己的特点,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服务区域定位)))锁定本校在功能上的合理区分,既要做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又要源于实际的现实性,同时又需要高于实际的超现实性,即办学定位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方向性的把握现实,把握住现实的发展变化。因此,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应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应该是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应该是动态把握,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定位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高等学校肩负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以及对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实力的客观估计。四、什么因素正在或将会影响我们定位影响准确定位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内部的因素,另一类是学校外部的因素。首先分析学校内部的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如办学历史悠久的老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登,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当低层次办学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量质时,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的办学推进。老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定位,而每到一个新阶段开始的转折关头,往往会产生出一位教育思想卓越的领导集体来实现这种办学定位的转变。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合并型高校,我校也是其中一所。这一类高校其生长过程与老高校有所不同,其办学能量的积累并不是合并者自身办学历史的简单迭加,合并前后的办学历史之间具有某种非连续性。合并之后,其成长过程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磨合期、调整巩固期、发展期。要充分认识到,/合并0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将来办学水

平的提高奠定新的基础,但增强办学实力的本身并不等于办学水平会必然提高。这类高校(当然也包括我校)感觉到办学定位很难:想定高一点,但各学科办学基础参差不齐,但如果定低又怕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个时候,应该处理好整体定性与局部定位的关系。在整体定位上应该着重考虑实力较强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可略高一些,以拓宽发展的空间,从而确立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形象。对于那些学科实力较弱,并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的学科或专业的定位则应该等夯实基础、积累能量之后,在时机成熟时将其定位提高,必要时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定位在不同的办学类型上。时代性、制度性和区域性因素是影响高校定位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所谓时代性是指社会发展中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所表现出的主要的社会特征。当今高校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必然要影响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主。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尤其是创新能力竞争。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办学116的首要目标。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形成、巩固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国正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一个国家制度层面的变化对高校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最终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是高校进行办学定位的前提。同时,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定位。区域性因素也对高校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性是指高等教育要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具体表现。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譬如地方高校就首先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他地区。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第三,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即使在同一区域之内,各校的办学应有所分工与协调,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就迫使高校办学不能集中在某些层次和类型上,否则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发达地区内,除了需要一批高科技的精英型、创造型人才,还需要大批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需要为数众多的中初级技术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所以高校在办学定位时还要考虑到区域性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内在协调性。五、/定位0中容易发生的五种不良倾向一曰攀高。有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往往会出现明显的攀高现象,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本科,专科变本科,教学型大学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又想变为研究型大学,不顾地方情况和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提升办学层次。其实,各个办学层次有许多具体的评价指标,例如研究型大学,科研投入要占到学校总收入的25%到30%,总收入的1/4或1/5直接来源于科研,总资产的1/4或1/5是科研活动的积淀,师资队伍中要有50%是受过系统训练,具有博士学位,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才,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要达到1:1或者2:1,显然这不是一般地方高等学校在短时间内所能具备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各种人才的要求和规格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类型和规模也要有所不同。二曰求大。在市场驱动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教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对一所高等学校来说,规模有一个度的问题,规模与效益也并不总是成正比。据不完全的测算,办学效益最好的规模是:专科4000-5000人,本科8000-10000人,超过1万人规模的大学,一定要采用分校管理或分学院管理的模式,否则,效益将会下降。另一方面,人才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是不能简单替代的,高层次人才代替低层次人才不一定可以也不一定经济,低层次人才更代替不了高层次人才。三曰尚名。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随着教育不断升温,不少的大学,,将学校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在追求/世界一流0、/全国一流0、/全省一流0上,这种定位是否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