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脑卒中由于恢复期较长,患者常常会产生自卑感及恐惧感,在传统的护理治疗中,只注重抢救患者的生命,忽视了心理护理。

而脑卒中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稳定病情、促进恢
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心理问题
1.1 焦虑心理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如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

大多数患者在心理上没有准备,对于突然跌倒或出现偏瘫、舌强言乱甚至昏迷等症状感到茫然意外,他们为自己患病不能工作及生活不能自理感到焦虑不安。

1.2 期待心理脑卒中患者治愈心切,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名医,期待着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能痊愈出院。

他们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特别是首次发病的患者,期待康复心理更为突出。

1.3 忧郁疑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但疗效提高不大,此时患者常表现出精神抑郁、发脾气、治疗上不愿配合、失去信心等情绪。

1.4 自悲自怜因病后出现肢体瘫痪或无力,患者遭受的打击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尤其是大小便不能自理或者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同时因语言障碍,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心理学家认为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和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1],个体因性格、气质、职业、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心理活动方面表现也有不
同。

有的患者能逐渐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调节,而有的患者适应性差,不能自我调节。

不良心态和恶性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紊乱,造成多器官、多功能失调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法对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尊重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会有一种陌生感,身心均感不适应,他们希望医护人员了解自己的病情,理解他们的心境及主观愿望。

因此,这时不但要热情接待,还要主动介绍病房的作息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各种问题,并根据其职业特点,对他们有恰当的称呼。

还应了解患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等情况,这样会使患者感到亲切。

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理,使其能够很快适应病房环境,解除心理负担,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心理。

2.2 加强精神护理精神护理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防止心情过激,是心理护理的根本内容,要求医护人员解除患者各种消极情绪,防止其出现过喜过怒等情绪变化,因这些精神刺激均会加重病情,即使是恢复期的患者,也可能再次复发,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应重视对患者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提高对抑郁、焦虑状态的认识,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以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实施健康教育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素质结合他们的病情,有目的地宣传疾病的预防、发生、治疗及康复等科学知识,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充分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同时做好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导,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和娱乐。

嘱咐患者做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等动作,体位变换时动作要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平常外出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4 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在生活方面加强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使他们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2.5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肥胖、吸烟、酗酒及饮食因素与脑卒中的关系。

一般认为高钠低钙、高动物脂肪饮食,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2],故应指导患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肪、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如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少吃糖类和甜食;限制钠盐(<6 g/d)和动物油的摄入;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注意粗细搭配、戒烟、限酒;控制食物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2.6 保持心态平衡长期精神紧张不利于控制血压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甚至还可以诱发多种疾病。

应鼓励患者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社交机会,多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志英.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J].中原医刊,2006,33(18):88.
[2]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4-3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