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本科课程论文(设计)题目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_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_年级 2012级 _学号 222012318011134 _姓名徐梦瑶 _指导教师杨平恒 _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 6 月 4 日1 前言 (1)2 鄱阳湖水资源特点 (2)2.1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2)2.2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 (2)3 鄱阳湖水资源目前面临的问题 (3)3.1过度捕捞 (3)3.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 (3)3.3水域污染 (4)3.4湖泊面积减少 (6)4 解决对策 (6)4.1 更新观念,加强节约宣传教育 (6)4.2 控制污染,净化水源 (6)4.2.1 控制污染物排放 (7)4.2.2 加强污染治理 (7)4.2.3 保护源头水质 (7)4.3 完善保障体制 (7)4.3.1 健全法制 (7)4.3.2加强管理 (8)5 结语 (8)参考文献 (9)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徐梦瑶摘要: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因素。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也是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要的保证。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水资源的研究总结出目前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对策,以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治理和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近年来新闻媒体对鄱阳湖的报道以及阅读大量有关文献,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湖区捕捞过度,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鄱阳湖流域排污总量不断增加,水质逐年下降,鄱阳湖环湖区供水形势日趋严峻。

同时,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也使得鄱阳湖湖区面积减少,生物量随之锐减。

此外,三峡水利工程对鄱阳湖的低枯水位也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宣传教育、控制污染、加强法制三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的任务刻不容缓,不该让“一湖清水”成为回忆。

关键词:鄱阳湖水资源、水土流失、水污染、保护对策1 前言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地处江西省的中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如图1和图2),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间相接,是世界重要水资源之一,在正常水位情况下,容积达260亿m3,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

鄱阳湖水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鄱阳湖水体的水文、养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湖区乃至整个江西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并且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土壤等生态功能。

因此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三大显著特征,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中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图1 江西省区位图图2 鄱阳湖区位图2 鄱阳湖水资源特点2.1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承纳赣、抚、信、饶、修五河及博阳河、漳河、潼河等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

鄱阳湖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鱼米之乡”。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水系总面积的94%。

鄱阳湖南北长173 km,南宽北窄,最宽处达74km,最窄处约2.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

鄱阳湖的水系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径流地区分布基本上与降水一致。

入湖多年平均流量为4 700 m3/s,径流量为1 483亿m3,径流深为914.2 mm。

水系年径流量,以赣江所占比重最大,占鄱阳湖水系年径流量的45.8%,其次为湖区区间,占15.6%。

2.2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每当洪水季节,鄱阳湖水位升高,湖面宽阔,一望无际。

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湖水归槽,蜿蜒一线,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的特点。

鄱阳湖面随季节变化,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5.1m。

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站历年实测最高水位20.70 m(1998年7月31日),相应通江水体面积3708km2,容积303.63亿m3;历年实测最低水位4.01 m(1963年2月6日),相应通江水体面积约28.7km2,湖体容积仅0.63亿m3。

这是因为鄱阳湖为季节性涨水吞吐型湖泊——水位受5大河流水情影响,同时也受长江涨水倒灌、顶托的作用。

由于江西省降雨季节的不均匀性,导致各河流入鄱阳湖水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引起湖体水位的变化都很大。

一般每年4~6月为五河主汛期,五河洪水入湖,引起鄱阳湖水位上涨,而每年8~9月为长江主汛期,长江上中游洪水流经湖口时对鄱阳湖洪水下泄入江产生顶托,导致江水倒灌入湖,使鄱阳湖水位进一步抬升,直到出现最高水位;随着长江洪水的下退,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逐渐减弱,鄱阳湖洪水也渐次退落,水位不断降低。

3 鄱阳湖水资源目前面临的问题3.1过度捕捞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水热同期。

这种水文气象条件,配上广阔、平缓的湖滩草洲,非常适合定居性鱼类鲤、鲫鱼产卵繁殖,适合长江洄游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洄游、产卵及其幼鱼索饵育肥,是鱼类产卵、觅食、生长的良好场所。

鄱阳湖既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家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素为江西得天独厚的“宝湖”、“天然鱼库”。

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隶属21科,主要成分是鲤科,有6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3%。

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铂、鲩、青、鲢、鳙等,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Ⅱ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

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一1。

而过度捕捞导致流域主要经济鱼类品种资源严重衰退。

近些年,渔船和网具改革,湖区非法捕捞强度已严重超过了鱼类资源自然增值能力,对湖区渔业资源危害极大。

尽管沿湖渔政部门对有害渔具渔法进行清理取缔,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渔业资源将会进一步衰退。

3.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将引起全湖性水位急剧下降,使鄱阳湖面积、容积迅速减小,枯水期提前来临,并降低其枯水位,延长低水位的持续时间,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及湖区生产、生活用水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与季节和水位有很大的关系.秋冬季虽然水位较低,洲滩出露面广,但各类植被均处于枯萎期或越冬期,湿地植被面积较小;而夏季,各类植被处于生长期,水位的降低会导致湿地草洲面积也相应增加。

同时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得不同高程的洲滩提前和加快露出水面,连续显露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对候鸟的过冬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中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水位和防洪影响两个方面:1.水位:对比2004_2007年湖口站实测水位与还原计算的水位可知:三峡水库预泄期间对湖口站水位有抬升影响,2004—2007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水位影响值分别为0.6l m,0.64 m,0.93 m,1.33 m,平均影响值为0.19 m,O.19m,0.21m,0.31m.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对湖口站水位有降低影响,各年对水位最大影响值分别为0.15m,O.49m,2.45m,0.60m,平均影响值分别为0.12m,0.16m,1.25m,0.49m;三峡水库初期运行对鄱阳湖区不同地点影响程度不同,湖口站、星子站离长江干流最近,影响程度也最大,李家渡、梅港、外洲位于五河上,影响程度最小,都昌站、康山站、棠荫站位于湖区,影响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2.防洪:三峡水库预泄,鄱阳湖水位抬升,低水增幅大于高水增幅;鄱阳湖水位首次超过某一常遇水位的提前时间和持续时间较为明显.但水位的增加并未对圩堤的防洪标准产生影响,没有增加洪水漫顶的风险;某一较高水位浸泡时间增长,对堤防的渗漏、管涌等会带来一定风险.三峡水库蓄水,鄱阳湖水位降低,低水降幅大于高水降幅;首次低于13 m提前日期和持续时间都较明显.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为“预泄期高水增幅不高,蓄水期低水降幅更低”,所以对鄱阳湖防洪影响有限。

3.3水域污染根据2004—2008年湖区国家控制点监测资料,超标指标主要为TP(按湖泊标准评价)和TN。

枯水期湖区水质相对较差,2008年3月的20个监测点中,蚌湖和修河口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他断面多为Ⅳ一V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按湖泊标准评价)。

2009年12月监测点中,康山、抚河口、蚌湖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他断面多为Ⅳ一V 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按湖泊标准评价),详见表1。

由表分析可知:鄱阳湖水系水质呈缓慢下降趋势,V类和劣V类水所占河长比例不断增多;鄱阳湖水体氨氮和总磷近年来含量偏高——这是由于受上游来水量偏少和长江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鄱阳湖枯季低水位提前,且持续时间长导致。

鄱阳湖全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被誉为“一湖清水”。

而随着污染的加重,研究发现:鄱阳湖水中T 一P、T一N 的含量很大(T 一P、T 一N 是反映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指标,一般地说, 高含量的T 一P、T 一N 是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首要条件。

), 湖区全年有41.7 写一50 %的时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有许多,自然因素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湖盆抬升,洲滩不断显露和扩展,风沙化现象严重,湿地物种资源严重退化,负责净化水体的浮游植物和动物大量减少。

而这些自然因素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人类的影响。

而随着鄱阳湖区经济快速发展,湖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较快,周边地区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地表径流氮、磷(面源)含量较高,以及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使鄱阳湖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湖区水质呈下降趋势。

另外,由于鄱阳湖本身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特点,湖泊枯水期、丰水期纳污能力差别较大,水环境容量变化大,非汛期和汛期水质差异明显。

表1 鄱阳湖区水质状况3.4湖泊面积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以及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鄱阳湖湖面缩小,湖容锐减,湖域的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194km2。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12×l04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