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

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

《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 2010.01.20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一) 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建平介绍了最新制订完成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主要内容。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科委、市环保局、崇明县政府等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一、《纲要》编制的背景 200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将崇明本岛建设为生态岛,是改善上海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崇明视察工作时,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功能定位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指示认准了方向就不动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规划好、建设好崇明岛。2005年,市政府批准《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将崇明本岛定位为综合生态岛,进一步明确要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发展中,推进崇明本岛的生态建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崇明生态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植树绿化、河道疏浚、污水治理等方面效果显著,崇明生态岛建设渐入佳境。随着长江桥隧工程建成通车,以及崇启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崇明将与陆地相连,生态岛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加理性地建设生态岛,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本岛发展与三岛联动的关系,坚持走一条跨越传统工业化的“生态型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上海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历史挑战。崇明本岛如何参考国际经验,科学界定和积极建设世界水平的生态岛,迫切需要有一套系统有效的指标体系来引导和评价,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规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崇明生态岛的建设。2008年开始,本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作,形成了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工作体系。市科委牵头完成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构建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义和内涵;市环保局牵头完成控制性指标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态岛的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在市科委、市环保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纲要》,主要侧重于生态建设领域的行动纲领,指导生态岛生态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为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在《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分别听取了市人大、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12 月30日至2010年1月9日,在中国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崇明县政府等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对各方面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和吸收。近期,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已审议通过《纲要》。 二、《纲要》的总体考虑 1、基本定位 考虑到崇明本岛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将在崇明三岛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因此《纲要》不是全方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而是崇明本岛生态建设领域的行动纲领。《纲要》侧重生态环境指标,兼顾经济社会指标,并为崇明本岛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的编制预留空间。《纲要》凸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崇明本岛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空间,要依托三岛联动的内在补偿机制,整体上要在保护中发展,重在修复;局部区域(如陈家镇、新城等)可以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二是更加注重科学界定生态岛的发展边界。在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水平上,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良性互动。 三是更加注重合理规划生态岛的发展路径。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处理好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着力于近期的操作性,着眼于远期的导向性,通过明确重点领域的工作措施落实建设目标。 2、编制思路 为确保崇明生态岛建设决心不动摇,目标不动摇,在《纲要》编制过程中,立足“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系统性的协调观,注重三岛联动。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坚持总体布局,在协调推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把崇明本岛的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放在优先突出位置,为未来的发展留足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空间。 二是坚持低碳型的发展观,聚焦生态发展。以前瞻性的视角,顺应世界潮流,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建立低碳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模式,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绿色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全方位的合作观,突出全民参与。坚定生态岛建设的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岛建设的热情和责任。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 3、实现路径 《纲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战略性的要求,力求科学合理地体现生态岛内涵。在市科委核心指标和市环保局控制性指标的基础上,聚焦形成了2020年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指标的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 二是突出可达性的目标,力求《纲要》的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围绕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具体行动领域,深化二级目标,提出40多项工作目标,并配套制定了行动措施。 三、《纲要》的基本框架 《纲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总体战略;二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行动领域;三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支撑保障体系。 1、总体战略 重点从建设崇明生态岛的战略环境、战略思想、战略目标等方面提出总体构想。接轨国际生态理念,结合崇明发展实际,按照生态更加文明、环境更加友好、经济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管理更加科学的总体目标,构筑了一套强化生态保障、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民生质量、提升管理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初步框架。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崇明成为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示范基地之一;成为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之一;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亮点 2、行动领域 《纲要》按照远近结合原则,提出了2012年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展望到2020年的长远发展目标。围绕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具体化、可实施的工作举措,聚焦为“六大行动领域”: 一是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重点是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生态岛自然湿地、林地、绿地的保护与建设。 二是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是推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管理;推进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管理。 三是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重点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有效利用与节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 四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噪声的治理;加强废弃物的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五是生态型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高科技环保型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构筑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和调整经济结构。 六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和优化人口布局;构建“低排放、低噪声、低耗能”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3、保障体系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在运营管理方面,重点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生态岛建设统筹协调;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可持续的滚动发展机制;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生态岛建设绩效管理;加强各方合作交流,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依法推进和实施生态岛建设。 在政策保障方面,重点是实行人口综合调控,推进生态岛人口结构优化;完善土地控制政策,合理利用生态岛土地资源;制定产业准入政策,推动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设立崇明生态岛建设专项资金,完善生态岛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四、下一步工作 在《纲要》的框架下,崇明县政府将牵头编制三年行动计划,侧重于2010至2012年生态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市相关部门将配合崇明县政府,加强对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条件进行重点平衡,建立和完善生态岛建设项目储备库,努力把《纲要》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共同推进。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举全市之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形成全社会倡导生态型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岛建设的热情和责任,充分发挥公众对生态岛建设的监督作用。

(二) 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介绍了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有关情况。 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海市科委于2008年3月底,牵头组织了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核心,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水务局、绿化局、农委、建交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和崇明县政府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完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编制,为编制《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及崇明县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套与国际接轨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得到专家广泛认可,作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实践的“风向标”,将在引领生态岛建设方向、规范生态岛建设行为、调控生态岛建设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课题组博采众长,吸收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借鉴了美国纽约长岛、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韩国济州岛的成功经验,优先采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标及其标准,使这套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国际先进性和通用性。在分析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省、市、县(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崇明的发展实际,借助多种科学模型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初步理论框架。 课题组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集思广益汇聚多方智慧,广泛听取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意见,先后召开70余次专题讨论会,到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河北“曹妃甸生态园区”实地考察,多次上岛调查研究,收集核实了200多个有关环保、绿化、水务、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 适用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科学、合理、简洁、可操作的要求,既要评价现状,也要诊断问题;既能指引方向,也能跟踪评估。因此,课题组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体现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各自不同又相互联系,避免重复计算,使指标体系更趋科学合理。课题组从235个指标中筛选,构建了5大领域、15个主题、22个核心控制指标,并确定了核心控制指标的2020年阈值和2012年阶段性目标值。 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涉及的五大领域是:“社会和谐”包括人均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支出等指标;“经济发展”包括单位GDP综合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环境友好”包括骨干河道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比例、空气API指数达到一级天数等指标;“生态文明”包括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管理科学”包括实绩考核环保绩效权重、公众对环境满意率等指标。上述指标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使生态岛建设始终朝着既定的正确目标有序推进,指引着崇明探索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向着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不断迈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