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类) 2009级朱力指导教师易斌摘要:卢作孚作为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三杰”之一,其自1927年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对重庆北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bstract:As one of the three excellent person in country education movement.,a series of reformings acted in Beibei Chongq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made a huge reference effects in new socialism country construction, since1927 Lu Zuofu served as leader in Gorge Protection Bureau.Key words:Lu Zuofu;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乡村建设运动,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中国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特别是农村,遭受的破坏尤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生活状况亟待改善。
当时有很多有远见的人意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尝试。
最终,发轫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思潮在多年的宣传和实践中汇合成为深入中国乡土生活的乡村建设运动。
①但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发展道路,成为时代精英们的共同追求。
这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他们被世人称为“乡村教育运动三杰”。
卢作孚,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其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巨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
”①民国时期兴起的乡村建设热潮,在80年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时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农村建设,其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村现代化仍然是中国亟待完成的现实课题。
鉴往知来,当笔者重新回望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笔者发现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但在当时起着巨大指导的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极具借鉴意义,即使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
本文通过研究卢作孚在北碚主导的乡村建设的思想理念、措施及其成果,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提出了关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其实践成果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经历了北碚峡防团务局时期(1927-1936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时期(1936-1942年)、北碚管理局时期(1942-1949 年),其乡村建设实验一直都没有中断,从1927年到1949 年前后经历了23年。
(一)乡村建设理念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市村的建设》、《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三篇文章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育方面:他认为乡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两方面。
他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法制赖以立,实业赖以兴,军备赖以裕,即为国家所赖以存”②;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素质教育,“可靠功夫须从实地练习乃能得着,学骑马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2页,1979。
须在马上学,学泅水须在水上学”“我们应从野外去获得自然知识,到社会上去获得社会的知识”①;还需要创造教育的环境,“教育应造成环境,无论是学校环境或社会环境”②。
经济方面:吸取前两次教育实验意外终止的教训,卢作孚深感依靠军阀是不能搞好教育的,必须要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否则不但救不了国,连教育本身也不可能搞下去。
随着对乡村教育的领悟逐步透彻,他决心按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通过办实业来振兴中华、振兴教育。
他完成了从纯粹的“教育救国”向实业与教育并举的转变,即以民生公司为依托,持续不断地为北碚乡村教育建设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以教育现代化为手段去推进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产教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
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他认为乡村的现代化主要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三者三位一体,“而这三方面的建设诚当并重,但更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③,也就是所有建设都应当围绕经济建设展开。
交通方面:卢作孚之所以创办民生公司,发展航运事业,就是因为他深知交通建设在所有建设当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交通运输是全世界的血脉”④,他“坚信要繁荣市面,必须要交通”⑤ ,他在推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中,也同样是把发展交通建设放在了经济建设的首位。
另外,他口中的交通,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还包括通讯、通信。
“山上山下都有轻便铁道,汽车路,任何村落都可以通电话,可通邮政,较重要的地方可通电报。
”⑥城乡关系方面:卢作孚认为乡村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人们仍重视城市而不重视乡村,努力于城市的经营而不努力于乡村的经营,”必然导致人口集中于城市,要避免就应赶紧解决乡村问题。
对此,他明确提出要打破苟安的现存局面,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决心把嘉陵江三峡地区做成中国现代化的样板,要利用这里①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7页,1999。
②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1页,1999。
③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03页,1999。
④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17页,1999。
⑤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15页,1999。
的资源,成立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建起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机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安宁的居住环境,而这一切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这里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嗜好,皆无不良习惯。
”①他还提出要以城市带动乡村,比如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北碚为中心,进行乡村城市化建设,以带动整个峡区的乡村建设。
“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巴县的北碚乡为中心”“以北碚作第一个试验,以其比较集中,容易办,而且可以造成周围的影响来”②——这“可以造成周围的影响来”正是他对乡村城市化的最好注解。
治安方面:卢作孚认为,要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序与安定的社会环境。
“决定以地方安宁为第一步”③, 惩治土匪, 为民除害。
他提出搞好乡村治安建设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用征兵的办法,举办团练,训练壮丁;二是使武力民众化,使无业团丁变成有业的人民;三是消灭游氓,取消烟馆、妓院和赌场。
环境卫生方面:为把北碚建设成为“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④的美丽城市,卢作孚兴办了大量为民众和社会服务的公共事业。
人才方面:卢作孚认为,事业要成功,光凭一己之力是难以达到的,必须要有大量人才的加入。
所以他说“成人重于成事、人才重于资财”,积极延揽人才,“用力运动外省人都到四川来”。
⑤除了广揽人才外,卢作孚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民众素质的提高。
他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
“所以有一切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一切问题不能解决,而是人不能解决问题。
”⑥总之,卢作孚从经济、教育、交通、治安等方面,有次序、有步骤地做了妥善的安排,为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二)乡村建设实践成果①梁漱溟.怀念卢作孚先生[J].名人传记,1987(05)。
②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55页,1999。
③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4页,1999。
④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59—360页,1999。
⑤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42页,1999。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实践,集中体现在他在北碚进行的活动。
首先,清理匪患,整顿治安。
著名的乡村建设理论家梁漱溟在一篇题为《怀念卢作孚先生》的文章中,对卢作孚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作孚先生及其胞弟卢子英先生,从清理匪患,整顿治安入手,进而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建立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终于将一个原是匪盗猖獗,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落后的地区,改造成后来的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的重要城镇和文化区,现在更成为国内闻名的旅游胜地。
”①其次,发展经济,大兴教育。
“卢作孚在北碚从事的乡村建设,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也是其乡村建设最大的一个特点。
卢作孚在北碚治理险滩,修建铁路,疏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开通邮电等等,使地方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②在学校教育方面,先后创办了小学、中学,并对学校教育进行革新。
在民众教育方面,专门设立了“民众教育办事处”,先后组织开办了船夫学校、力夫学校、妇女职业学校、三峡染织厂工人学校、农民学校、挨户学校,甚至专为赶场的农民开办了场期学校,并且对私塾教育进行改良。
③最后,兴办公共事业。
卢作孚在北碚修建公园、设立图书馆、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建设医院以及民众体育场等公共工程。
通过以上主要措施,卢作孚使北碚从一个交通闭塞、盗匪猖獗的偏僻乡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的美丽城市。
④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赢得了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众多同时期教育家们的高度赞誉,有位美国学者更认为“北碚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最杰出的例子”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四川省政府在参观考察北碚后,在 1948 年分别命名北碚为“基教实验区”和“模范实验区”。
①梁漱溟.怀念卢作孚先生[A]. 梁漱溟在北碚[Z].重庆市北碚区纪年梁漱溟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编印,1993.②潘洵、李桂芳.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③舒杰、葛向荣.一年来的北碚民众教育[J].工作月刊,1936(01)。
④刘秀峰、其发.论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二、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一)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北碚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深深地打上了卢作孚的个人烙印。
也正是因为有了卢作孚这样一位尽心尽力的领导,才使得乡村建设运动的推行如此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