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企业创新精神作者:中国〃李海波(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国际竞争愈发激烈,自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以来,“自主创新”的提法作为国家战略而引起举国关注。
如何有效塑造企业自身“创新”精神,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最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但是,创新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来喊,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与吸收也难以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与其说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不如说我们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体制、自主创新的文化、缺乏能够引领相关人才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长久以来,由于受“独尊儒术”的文化影响,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一度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压制,让我们习惯于认同和顺从,从不敢有什么自主的、个性鲜明的思想来挑战权威。
中国企业的创新,首要任务是培育出企业家自身对创新的正确认识和对自主创新、集体创新精神的激发与管理。
而在这方面,中国的道家思想及《道德经》智慧,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许多人骂老子,说老子崇尚“无为”、“不争”,甚至劝人“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回避竞争,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这些人抱着对老子思想的一知半解而妄自揣测,完全没有真正读懂智慧的老子。
(二)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生平的寥寥数语,我看到的是一位思维如水般灵动不滞、与时俱进的大智者。
《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呢?我们应该顺应时机,“与时俱进”,机会来了,就要创新、发展(则驾),机会不到,就应该稍息、等待,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冒进(则蓬累而行)。
孔子回去后,发出了著名的“犹龙之叹”!这是史书上对老子思想的最客观、公正评价。
(三)那么,在面临“自主创新”作为中国国家战略而受到举国关注的大好时机下,《道德经》思想,对企业营造自主创新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将起到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企业家又能从《道德经》中,发现什么样的创新策略呢?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23章》)用老子的思维观来理解,人生发展也好,企业经营也罢,必须懂得把握自然的生发规律与原则。
你看:那刮了一夜的狂风,看起来来势汹汹,可是不等朝阳出,风就停了;下了一天的暴雨,看起来气势磅礴,不待夕阳下,雨就住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些都是在遵循着其自有的发展规律。
连伟大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下去,那么我们和我们的企业,究竟能长久到什么时候呢?中国有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势头良好、一路猛进,但是,这有限的三五年一过,要么在市场中淘汰,要么在管理中腐败,要么在转型中消亡,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能不能走下去,能够走多久?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阐述了他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1章》)”。
很多人看不懂老子,认为老子这是在玩文字游戏,搞概念转换。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是揭示《道德经》全篇的核心理论,也是我们寻求大成功大智慧的万能公式。
第一个“道”,代表着“不易”的思想,比如我们要办企业,那这个企业的发展,就是我们所求的“道”。
但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发展起来呢?即使说我们发展了起来,又能不能长远发展呢?可以坚持多久呢?老子在这里,就发出了他的震撼性的思考:“可道?”真的能够发展下去吗?真的象我们所构想的那样能成就百年基业吗?“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句口号多么鼓励人。
但是,我们努力出来的“爱多”去了哪去呢?这个“可道”,就代表着一种深度的思考,为“变易”的思想。
当我们有了这个创立宏图霸业之心,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远性的生存发展,以成就“百年”基业,同时又认识到“可道”这个变易的自然规则:企业经营有成有败、利益回报有得有失,企业寿数有长有短……该如何才能趋吉而取利,尽可能的把企业的生命线拉长呢?这就需要创新的手段,不走寻常路。
这就是“非常道”(交易)。
老子是提倡“创新”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
老子笔下这个“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下的玄妙、奥妙、神奇,而是代表着变化、改变、扭转、创新。
老子这位大智者,怎么会用虚无的概念来忽悠人呢?身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他,肯定保藏和品读过许多关于前朝盛衰成败的史料,也深入研究和思考过当世各大小诸侯国的交替演变事实,最后总结出惟有创新不停、生生不息,不断的改变和调整现状结构,来应对环境和自然的变化,迎接残酷的竞争,以“玄”对“玄”,“变”中求“变”,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
这,大概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吧!企业创新:全员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应该怎么样创新呢?我们树立起来创新的榜样,从企业外部去高薪聘请几位高级人才,就能实现企业创新,带来企业利益的增长吗?回答是否定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提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道德经〃第3章》)”。
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应该是全员发展的,而绝非一两个冒尖的“难得”人物出来,就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
很多企业家都抱着这样错误的思想,往往寄希望于“高人”、“贤才”,认为自己的企业之所以不能发展得更好,是缺少通晓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广、学历高、相貌好、留过洋、能策划、懂市场、通管理、能力强……老板们,我劝你们赶快收起自己的那点可怜的想法,“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3章》)”吧,别说这种人难找,即使一旦找到,你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因为这样的“高人”太高啦。
个人英雄的崇拜结果,必将会造成了全员的偷懒推诿,反正有领头羊,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若长久以往,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就会逐步消失,而“贤能”者必将背负更多的压力来工作,一旦有什么想法,跳槽离去,这个企业,也将在顷刻之间,毁于无形。
真正的成功经营之道,应该是集体智慧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发挥,方能成就了企业的长青。
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为企业寻找到几个优秀人才,而是该考虑如何调动全员创新的能力,把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每位员工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生态的发展。
所以,基于此,老子又阐述了他的观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11章》)”。
车轮之所以能前进,是因为三十根辐条的实有与间隔的虚空结合搭配;陶器之所以有用,是粘土烧制出来的实在外形和陶器内的虚空协调一致,房屋修建起来,我们还需要室内和门窗的虚空,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优秀人才,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好象可有可无,在基层默默无闻奉献的普通员工。
正是由于管理者的经营创新与操作者的技术创新,我们的企业才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企业要创新,作为企业主的老板,应该扮演着什么角色,起到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太上,不知有之;(《道德经〃第17章》)”,最成功的老板,是让员工忽视自己的存在,老板在企业内也好,不在企业内也好,员工们都能自觉自主的开展工作,不会因为老板在工作就卖力,也不会因为老板不在都消极怠工。
创新,重点在于自主,是自发行为,并不在于上层有什么新的指标,我才去刻意作为而大搞形象工程。
企业家应该学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5章》)”,万物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天地从来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百姓之所以生活得幸福,是因为“管理者”们从来不去人为的干预和控制;企业要想发展好,企业主绝对不可以自以为聪明,横加指责、自诩权威,如果老板处处都显示自己的有为有能,那么员工就发挥不出自身的潜力和动力。
反正都有老板帮我们安排好该怎么做,我们不需要去考虑怎么创新、发展。
当企业家越来越对自己的企业不放心而处处过问事事插手时,这个企业,就开始真的走上了危机四伏之路了。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悲哀,所以,老子再一次劝诫我们企业家:“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2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德经〃第19章》)”,收起你那可怜的小聪明吧。
个人的聪明才智又怎么抵得上集体的智慧力量呢?创新的原则:科学发展、注意保密企业创新,并不能瞎创新,一天到晚为了“创新”这个名词而瞎折腾,去搞“大跃进”,而不顾自身的发展状况。
很多企业家,一听见创新这个新名词,非常开心,也不管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创新的条件,是否形成创新的气候,盲目挺进,结果,一番“创新”,几经折腾,元气大伤,问题更甚于从前。
这样的错误,又能怪谁呢?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创新就难以永续发展下去;创新也是为了更好的迎接竞争的挑战,自己不去创新,其它的企业就会创新起来策划你,在经营道路上就会危机四伏,寸步难行。
但是,创新,这个“创”,代表开创、变动、激荡、调整,含有很大的波动性,只有通过激烈的变动后,甚至是经历了“创伤”之后,才能“破旧迎新”而呈现新气象、掌握新机会,形成新优势、拓展新战场。
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有创新之实。
如果企业本身都重病缠身,难以苟活,却要创新而猛挺,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我们不排除个别者会“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更多的可能只会是加速企业的死亡。
针对于此,老子谈了他的看法:“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道德经〃第24章》)”,踮起脚后跟站着的人,是站不久的,迈开大步向前跨行的人,也是走不远的。
因为这两者都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脱离了科学发展观。
企业的创新,必须把握其基础。
另外,在创新上,还应该掌握“保密”的原则,企业想创新,是想以低成本而获得高利益,以小品牌而博大市场,属于典型的“柔胜刚,弱胜强(《道德经〃第36章》)”,所以,一定要私密策划,保密进行,因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