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收稿日期:2005-09-18作者简介:张广奎,男,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诗与诗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

第21卷第4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4月V ol.21N o.4Jour nal o f Xuzho u I nstitute of T echno lo gyA PR.2006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张广奎(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许多文艺作品离不开对爱情的描写,这正是由于力比多是社会的普遍存在。

力比多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从一定层面上说力比多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从精神分析上讲,此类作品中存在着性的亲和力。

从美学上讲,性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又是审美活动和美感享受的过程。

【关键词】 力比多;文学作品;精神分析;美学【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04(2006)04-0001-04 一般说来,社会生活既包括人类的社会实践,又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活。

而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反映。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既是真实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或更是人类精神及其活动的反映。

具体地说,它是精神通过实践,和精神通过虚拟的实践的反映。

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成了,也应当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否则,文学作品就没有充分、全面地反映人类的实践与生活。

正如我们所知,在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里都有性爱的描述,从一个层面上说,这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以及性在文学和生活里的普遍存在。

事实上,性的冲动(英文为libido ,汉译名:力比多)是许多文学作品产生、存在和流传的生命力。

因为它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大众的普遍关注。

一、力比多的社会普遍存在根据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Freud)所说,一个人从婴儿时候起就有了性欲。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把“性”列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睡眠”次之,“食”又次之,“衣”居第四(陈梦韶、谢南佳译著《择偶的艺术》,北新书局,上海,1936年,第95页)。

世界每秒钟开出4片美国处方性药万艾可(英文名VIAGRA ,中文译名“伟哥”)(阮芳赋著《性的报告》,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335页),更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

而性医学的科研结果也表明: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力比多,不超过十年,他的生命就会死亡 。

力比多,使地球和人类充满生机和欢乐,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很多层面,也几乎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撇开儿童的性潜伏期不谈,很多青少年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等)的底层和背后(即在id -本我的层面)暗含着一个朦胧附带的但又不可缺少的理想或欲望,那就是他要拥有一个非常漂亮或潇洒的异性,这就是力比多—性欲的冲动。

它暗示着力比多是许多成功和理想的浅层动因之一和对成功自我要求回报的一种;它有时存在于本我之中 ,有时存在于自我(ego )!之中。

所以,弗洛伊德在《论文学与艺术》中说到,人类的幻想是普遍存在的,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欲望。

具有动力的欲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可天然地分为两类,首先是富有野心的欲望,它被用来抬高主体的地位。

其次,就是性的欲望。

在成熟的女性身上,力比多占有几乎排除其它的优势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被性的倾向所同化。

在成熟男性身上自我中心与野心勃勃的欲望是与力比多相伴随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参见常宏等译《论文学与艺术》1999:101-102)。

换句话说,野心勃勃的欲望总是有一部分转化为性的欲望,即力比多释放的欲望。

此外,性,作为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普遍存在,更容易理解了。

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先不论家庭生活,人与人尽管可能没有性的接触,但是目光的交流,语言的交换等交际活动都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或抚慰力比多;或者说,异性的出现,特别是漂亮、潇洒异性的出现,会使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产生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力比多成为社会黏合剂的一种。

于是,力比多就当然充斥于整个社会。

因此,性作为人的必需,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它必然导致普遍存在的力比多也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而既然作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作品作为社会的反映,那么力比多又是怎样影响或左右作品的主体-作家的呢?二、力比多与作家“艺术家(含作家和诗人等)#常因性经验(和性冲动)∃的激发而创作。

”%作家作为普遍幻想的人类社会的一员也同样被力比多所充斥。

根据以上弗洛伊德对人类幻想的分类,由于大部分的作家没有纯粹的第一种野心勃勃的欲望,他们更多的是拥有性的欲望,最多拥有和力比多可关联的一部分野心勃勃的欲望。

作品的主体—作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带着力比多的冲动走进作品,然后带着力比多的满足,即欲望的精神实现再走出作品而成为作品的客体,从而把作品的主体让位给读者。

作家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作品如果被读者认为是成功的,纠其原因是他通过反映、或变相地反映自己的精神愿望和生活,通过理想化或潜意识地理想化自己的欲望,反映或理想化了社会群体的理想和欲望,道出了作家作为社会大众一分子的心声,他的作品带有普遍性和共性。

对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来讲,这种心声大都是性的困惑、性的经验和性的渴望。

对于作品本身来说,这种困惑和渴望又来自作品的母体(或主体)—作家本人。

尽管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来作家的创作来源是移花接木,或直接来源于非本人的思想或素材,但是,这些素材肯定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或他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者说,这种素材激起了他的欲望,唤起了他心灵的激荡,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这也就成了作品产生的直接原因。

而这种原因大都可以归结为性的欲望-人的第二种幻想,或潜意识的性的欲望(subco nscious libido)。

所以说,对于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在诗歌里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莎士比亚又几易情人和他在作品里对爱情和情人的描写,连毛细血管都充满性的美国诗人金丝伯格(Allen Ginsber g,1926-1997)和他的诗作,在中国古代堪称“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的作者和他对性的大胆描写等无不说明力比多是许多作品的成因和作品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也正如中国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所说:“在我的作品里有很多的美女,那是因为在现实里我的周围没有美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作家把欲望寄托在作品里了,作家确实是带着力比多去创作,在作品里他可以得到精神上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欲望又大都来自力比多。

尽管我们也可以理解此话为一种幽默与机智,甚至可以理解为玩笑,但更让人相信的是,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也道出了许多作家的心声。

以次,讲话者一方面释放了自己,另一方面,取悦了听众。

毕竟,性仍是人们难以启齿,但又无法回避的东西。

但是,力比多在文学作品里的地位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在作品里运作,又是怎样关联着作者,作品里的人物和读者的呢?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三、性的亲和力与美学思考综述以上观点,性与很多文学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很大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本来就应当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而力比多又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性的描写在一个真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成了整个艺术描写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情感和思想意识,对于人物的自然渲染有着它的特殊的作用和特定的意义。

力比多,在相关作品里从作家到作品的产生,再到读者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节点,一条不可缺少的暗线,一个背后的支撑点,统文学作品于一体,连作者、作品和读者于一线。

这种力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性的亲和力。

这是一种以力比多为动力,在作品内部形成的,一个隐形的,包括作者在内,由作者创造,读者触发的,多层面的亲和力。

它包括它和作者的关系,作品内部人物的关系,它和作品外作者的关系,以及作者、读者和作品内部的关系。

正是这种性的亲和力的存在,从而产生了以力比多为中心的凝聚力,进一步把作品和读者凝聚到一起。

也就是说,作者往往带着力比多,或潜意识地带着力比多去创作,于是在作品里就会自然形成性的亲和力。

这种导致性的亲和力的力比多,对于作者来说,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和作品问世的主要动因之一;对于作品本身来讲,它又是作品内人物和事件的中心和黏合剂,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对于读者来说,它又是一块磁铁,激发着读者的力比多,并吸引着读者把作品看下去。

可这样的过程,即性的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从美学角度上讲,也正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从力比多的欲望-对美和美感的追求及美的价值的取向,到作品性亲和力的形成-美的形成,美的欣赏与美的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美感活动中,此类文学作品包含了美学中全部的美感心理要素:感觉与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

而这些要素正是大部分相关文学作品所必须包含的因素,因为它们里面的人物是人,它们的读者-审美的主体也是人,更因为这些要素正是人所通常拥有的基本品质,也因为美感是大众所不断追求的,是主体与审美对象相遇时产生的全身心动感。

而文学作品中人们对力比多的追求正是审美主体-作者或读者,与审美对象-作品中的人物(有时是完全的想象)相遇时由力比多引起的,主体所产生的全身心动感。

总之,从作者到作品的问世再到读者以至作品的流传,对于许多相关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都充斥其中并在作品内部形成性的亲和力。

同时,此过程也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它反映了大众对美的追求和美的享受。

四、作品分析对于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我们都可以对它们从力比多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以电影《泰坦尼克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个匣子为例,做如下简要的分析。

1.《泰坦尼克号》很多人都看过根据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小说《泰坦尼克号》(T itanic)或其同名小说而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对于这部轰动一时的影视文学作品,两处对性的描写给大部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杰克在路丝的要求下为她做人体写生的场景。

二是杰克和路丝在货舱的汽车驾驶室里做爱的镜头。

请看这两个场景描写的一部分:“露丝走了出来。

身着黑色拖地纱袍的露丝……,流露出勾人魂魄的魅力。

杰克拿着炭笔的手悬停在半空,他被露丝的如此丽质惊呆了,心中涌出一种冲动……露丝缓缓地退下了黑纱袍,……露丝一丝不挂地展现在杰克面前……心爱的姑娘赤裸着站在离自己伸手可以触摸到的地方,难以抑制的欲望袭上了杰克,他本能地有了某种反应,呼吸立刻急促了起来……”“货舱。

汽车的车身在摇动。

车窗的玻璃上已经是雾气迷蒙。

一支裸露的胳膊用力地向上伸着,张开的手掌痉挛地在窗玻璃凝结的雾气上留下几道痕迹……车内,杰克和露丝赤裸着身体,紧紧地拥在一起。

刚才剧烈的动作使得汗水浸透了他们全身。

此刻,他们还在喘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