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 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
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
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
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
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
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
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
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
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
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
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
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
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
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
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
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
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
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
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
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
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
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
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
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
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
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
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
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2
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再如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
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
“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
“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
三、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的不对等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
差异, 在译出语中存在的代表特定文化的词语在译入语中不存在. 如某些西方
宗教信仰, 社会风俗, 甚至某一种食物是一个民族, 地区特有的, 不存在于其
他民族和地区. 例如:由于文化差异,一个词的概念在英语中可能与汉语中完全
不同。将“speaker” 译为“chairman”则不能反映出“speaker”的真实身份
和权力。又如“ 拜年 (pay New Year call)”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特指在
中国农历新年时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访, 交流感情.中国人注重社会以及人际之
间的交流, 过年时拜年也是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 而西方人相对独立, 也没有
过年时拜年的习惯, 因此没有特定对应的词存在. Pizza 是西方人非常喜欢的
一种食品, 有点像中国的馅饼.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是缺少这一概念的, 自然
是没有对应的词来翻译, 而翻译成馅饼又明显是不合适的。我们都知道,食物中
含盐是很重要的,但过多又有害,所以西方人在餐后会补充一些,对于这个含义
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表用相应的词来表达这个含义,在我们汉语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一种不对等。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
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
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
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
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8(2):12-16.
[2] 龚嵘,《英语流行话题阅读》[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
[3]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