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
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
魏志江全海宗教授为韩国学术院院士国际历史学会韩国委员会委员长其出版的有关中韩关系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韩中关系史研究》《韩国与东洋》《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韩国和中国》《东夷传的文献研究》等著作其研究成果大体莫定了韩国中韩关系
史研究的基础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海宗教授的论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凝聚了全海宗教授研治中韩关系史的主要心得和重要学术见解该论集将对中国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中韩关系史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一书以下简称《论集》共收录了作者长期研治中韩关系史的篇论文其中篇原收录于韩国出版的《韩中关系史研究》篇收录于《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篇收录于《韩国和中国》其余篇发表在各学术杂志上《论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古代中韩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概貌及其实质
首先《论集》作者善于抓住中韩关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两国政治关系本质的历史特征对中韩两国的政治关系进行宏观性地系统考察立论新颖颇具开拓意义
作者在《导论》之一《中国与外夷》中以律令即关禁和海禁为中心探讨了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夷韩国间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及中国对外夷的政策指出唐宋时代的开放与明清时代的闭锁使朝贡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乃至成为明清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唯一途径《导论》之二《中国与韩国》全面阐述了“中国与汉族”“东夷与韩族”以
及两国关系中的“开放性及异质同化”和所谓“外国正统征服国家”等概念的内涵及其
对中韩两国关系的影响尤其是以“朝贡制度”为中心阐述了古代中韩关系的个基本特征①朝贡关系的主导权除个别现象外一直掌握在中国手中②朝贡制度集中体
现
了
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即此一制度仅具备服从的形式并不具有对朝贡国政治的直接支配③朝贡关系对韩国接受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最终使韩国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
员④由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主导地位中韩两国通过朝贡制度使韩国在政治上产生了对中国的事大主义并就“事大主义”对中韩两国的影响作了剖析宏观性考察中韩关系的论文还有《古代中国人的韩国观》作者主要从文献分析和批判的角度探讨了先秦
至三国
时代中国人对韩国认识的变迁而与此相对《历史上韩国人的对外观》则全面考察了古朝鲜迄李氏朝鲜时代韩国对外国和对外国文化的开放性转变为后代封闭性的演变过程并对导致这一转变的内外部因素作了分析此外《中国与韩国的王朝交替初探》则从中
韩两国王朝更迭的原因及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史学界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一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期图书评介因颇
具启迪意义
。
其次《论集》作者尤注重中韩古代朝贡制度的研究对朝贡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类
型和诸种表现形态以及朝贡制度的本质特征等重大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汉代朝贡制度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后期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本制度的朝贡制度日渐成熟并对史学界普遍认为的所谓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朝贡制度是延续和发展了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间朝贡制度的观点作了辨析作者全面考察约两千年间中韩朝贡关系演变
历
程及其时代特征的力作则为《韩中朝贡关系概观》一文该文将中韩历代朝贡关系划分为种类型①典型的朝贡关系其主要表现形态为贡物和回赐以封典为主的两国间礼仪形式相互求兵年号年历的采用及内政干涉和人质等②准朝贡关系主要包括边界及越境经济交易和思想文化诸交流③非朝贡关系系指两国间敌对关系以及朝贡之外的和平交易及人员往来等其分类是否允当尽管可以见仁见智加以讨论但毋庸置疑全教授对中韩朝贡关系所进行的分类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重大的开拓价值而且也构成了作者关于中韩朝贡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接着作者以朝代更替为线索对朝贡关系形成的前期初期发展期和蜕变期以及朝贡关系的典型期分阶段作了系统考察
具体地说第一韩国的三国时代前半期约相当于中国的三国和西晋时期应为中韩朝贡
关系形成的前期。韩中间正式形成朝贡关系“应是高句丽年注据笔者勘证“”年应当为“年之误称臣于前燕之后”第二三国时代后半期约相当于中国的东晋
南北朝和隋唐前期此为朝贡关系形成的初期作者全面考察了此一时期中韩朝贡关系的内容及其形态特征并特别指出年新罗使用唐朝年号和年高句丽使用中国历法是韩中两国象征性从属关系建立的开始第三统一新罗高丽与唐宋关系时期是为中韩朝贡关系的发展期作者指出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这一时期非朝贡关系占有
相
当重要的比重并对北方辽金元诸王朝兴起后宋丽朝贡关系的特点作了剖析第四高
丽与辽金元关系时期是为朝贡关系的蜕变期辽金尤其是元朝对高丽的强压政策导致朝贡关系形态和性质均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作者对元丽关系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作者前述《中国与韩国》一文中提出的“元代的朝贡关系仅仅形式上存在其实质和本来意义已丧失殆尽”的观点第五高丽李朝和明清关系时期是为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建立的时期作者概略地考察了后金明朝清朝与高丽李朝之多边关系后指
出无
论从制度上还是从实质上看这一时期的韩中朝贡关系具备了最完整的制度和机能并分析了韩清间朝贡关系的性质指出其准朝贡关系占据着相当的比重通过以的纵向考
察作者在“结论”中认为韩中间朝贡关系的形成年代应为世纪以后到世纪朝贡关系开始具备轮廓直至明清时期才基本上形成为一种制度本文还对朝贡制度的历史意义及由此而产生的“事大主义”和跟随中国文化优越性的慕华思想及其对韩国政治文化独立性发展的阻碍作用作了批判同时作者又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在《有关丁卯胡乱的和平交涉与朝清朝贡关系的开始》和《清代韩中朝贡关系考》二文中以清代韩中朝贡关
系为中心对清韩朝贡关系的成立和清韩双方使行的名称任务行程使行频率及彼此在对方京城的公私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考察尤其对清韩朝贡制度所体现的经济交易性质作了深人的论证鉴于史学界普遍存在朝贡关系是依据朝贡形式而进行的贸易活动的观
念作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朝鲜正祖纯祖时期有关物价比值的记载对清韩双方朝一一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贡品和回赐品的价值进行了填密细致的考订从而得出“中国皇帝赠赐朝鲜国王及家族的物品价值同朝鲜交纳中国的岁币和方物相比前者不及后者十分之一”的结论因而作
者认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不仅没有给朝鲜带来经济利益反而造成莫大的损失”显然对全教授的这一结论学术界尚可作进一步探讨但据笔者所知中国国内少有人像全教
授那样根据朝贡双方交易品目的实际价值的换算和考订对朝贡制度的经济意义作出严
谨的说明而是满足于“厚往薄来”的笼统提法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因此全教授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对中国学术界传统的“厚往薄来”说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第三《论集》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尤其是将中韩文化交流置于整个东亚区域范畴中进行宏观考察以力图揭示中韩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对中韩经济交流的探讨作者在《中世纪韩中贸易形态
初
探》一文中将中世纪韩中贸易形态区分为官贸易附带贸易公认民间贸易秘贸易等形态并对其分别作了考证和评述《论丽宋交流》一文则以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宋朝作为考察重点系统探讨了丽宋交流的背景丽宋间的交通线以及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并着重指出在丽宋政治关系断绝的情况下宋朝商人到高丽的活动对维持两国关系的实际意义起了重要作用全教授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台湾省宋史学
者宋烯黄宽重的宋丽关系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此外《论丽元贸易的性质》则对韩国学术界研究甚少的丽元贸易的过程及其性质作了探讨作者钩稽中韩两国的有关史料进行考证从而得出“丽元间贸易行为甚少双方贸易仅限于数次官方贸易和一次秘贸易”《论集》第页的结论并对丽元贸易未能兴盛的原因作了考析关于中韩朝贡制
度对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影响作者在《中国与韩国》《韩中朝贡关系概观》《清代韩中朝贡关系考》诸文中均有阐述其有关观点已见上述兹不赘言关于作者对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主要有《试论古代文化中心与周边问题》《
儒教
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略述》以及《中韩日三国古代文化比较浅议》等其中对东亚传统文化的背景作为中心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作者均从宏观研究的角度作了探讨同时作者还通过中韩日三国文化的接触方式三国的内外政策以及接
受汉字和儒教文化的整体水平和佛教交流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指出韩国文化不仅渊源流长且整体水平高于日本文化而且与中国文化的接触亦远远比与日本文化的接触来得深远此外作者亦指出由于韩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而儒教文化作为东亚古代文化的主体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变化《儒教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略述》一文则以韩中两国为例从东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从韩中两国儒教的各个侧面即从思想政治社会及修养等方面来探
讨
各自形成为不同特色的原因此外本《论集》还收录了作者对中韩两国实学进行研究的两篇重要成果其一为《释实学》主要以大量文献典籍的考释为依据对中国“实学”的根
本意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其二《朝鲜时期实学论比较当议》则把朝鲜时期各实学家及其实学理论从时代背景朝鲜实学的含义初期实学论实事求是论经世致用论以及非儒家倾向和伦理与实践的关系及对实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朝鲜实学理论的渊源和大致轮廓最后作者在《清代学术与阮堂金正喜》
一文中全面
地考察
了李氏朝鲜末期经学金石以及艺术方面的大家阮堂金正喜与清代学术的关系作者
在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