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调查及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调查及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调查及分析发表时间:2014-11-27T09:51:43.18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6月上旬供稿作者:黎俊[导读] 学生应该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改变学习态度和习惯,尝试培养学习兴趣,积极、乐观地对待英语学习。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Reticenc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黎俊LI Jun(湖北科技学院,咸宁437100)(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China)摘要院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表明师生间的互动失败,学生对抗、排斥英语学习的消极心理。

它严重制约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发现湖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状,从学生内在因素剖析其成因,探讨消除课堂沉默现象的新办法。

Abstract: Reticenc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dicates an interaction fail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negativeattitudes of resisting and rejecting English learning, which extremely restrain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abilities and teachers'teaching improv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reticenc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students' interior factors, in hope of exploring the new approaches of eliminating it.关键词院大学英语;课堂沉默;调查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class reticence;investigation中图分类号院H319.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231-02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为外语教育学者和专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家纷纷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可能的严重后果及相应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存教学模式存在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弊端,进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交际能力长期停滞不前(孟凡韶2009)。

课堂沉默现象归结为以下因素:认知因素(学前经历、背景文化、心理倾向)、教育因素(教学风格、课程对学生在课堂参与方面的要求、发言的机会)、情感因素(焦虑、动机、冒险)、社会文化因素(面子问题、通过沉默表达对他人的尊敬、以认真听讲为好学生的传统)、语言因素(目的语的熟练程度、沟通交流能力、口音)(刘骏钟坚2005)。

乔春华、王扬(2013)认为学生课堂沉默的形成因素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环境因素。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失败,学生对抗、排斥英语学习的消极心理,严重制约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国内研究分析较多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但少有针对学生内部因素进行细致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参与者也是学生。

有必要从学生内部因素着手调查这一现象成因,以便更有效地改善、甚至消除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 研究方法1.1 调查对象湖北科技学院2011 级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和临床医学四个本科班共158 个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1.2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以大学英语课堂沉默问卷调查(李黎2010)为基础,使用Likert 五级量表形式,分别赋予选项A、B、C、D、E 1、2、3、4、5 的分值。

得分越小,课堂上越积极;得分越大,课堂上越沉默。

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大学英语课堂表现提问(15 个问题),内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克朗巴赫系数为0.903,说明该问卷所有项目的内在一致性高。

1.3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采用一对一的结构式访谈,随机抽取2011 级临床医学班和工商管理班共92 名学生访谈。

访谈围绕学生内在因素(不考虑使用教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化、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探讨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沉默的最重要原因。

1.4 数据收集与分析发放大学英语课堂沉默问卷调查180 份,回收有效答卷158 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

采用SPSS12.0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然后,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归纳访谈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 结果和讨论2.1 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问卷调查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描述被调查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总分范围在29-70之间,平均得分为50.71 分,标准差为8.56。

30 分以下1 人,31-40 分16 人,41-60 分124 人,61-70 分17 人。

158 个被调查学生只有一人经常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或参与课堂活动;140 人偶尔用英语表达观点;17 人很少或从不在课堂上说英语。

以上数据表明,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依然是处于被动位置,严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不轻易开口说英语;教师仍旧是“主体”,独角戏的表演者,课堂提问和活动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这与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改革趋势背道而驰,大部分学生鲜有课堂表现和锻炼机会,何以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2 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原因的访谈调查从学生内在因素出发,针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成因,访谈2011级临床医学班和工商管理班共92 名学生。

访谈结果显示,33%的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沉默,是因为缺乏自信,胆怯,自卑,紧张,不敢参与课堂活动;2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不善于用英语表达观点,无法参与课堂活动;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英语基础差;12%怕回答错误、怕出丑。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第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从不或很少主动回答问题。

当被教师提问时,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害怕。

Tsu(i 1996)对香港中学的38位教师进行了调查,7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害羞、缄默,并指出此现象与情感焦虑有关。

这种不良心理状态无疑反作用其课堂表现。

他们往往表现为局促不安、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继而完全放弃回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学生越是自我效能感低,在课堂上就越沉默;课堂上越沉默,就越缺乏学习主动性,逐渐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英语语言知识匮乏。

平时忽视消化书本知识,缺乏反复操练,导致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储备不足,学生上课时无从开口或词不达意。

第三,面子问题。

学生害怕出错,被他人嘲笑,抬不起头。

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在课堂上少发言甚至从不主动回答问题。

2.3 男女生在课堂沉默得分上的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 检验,比较男女生在课堂沉默问卷调查得分的差异。

经T 检验,男女生在课堂沉默总分得分有差异(T=2.166,p=0.03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课堂上,男生比女生沉默。

这个结果符合二语习得理论,女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语言变化更敏感。

因此,女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比男生更主动,更愿意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任务,也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得到更大的提高;相反,男生由于受各方面内外因素影响,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 年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关于个人能力的判断,是自信心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体现,它影响着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对活动的坚持程度(仲彦、王微萍2008)。

除此之外,大部分男生英语基础知识匮乏,对大学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毫无学习目标和动力,或是纯粹为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得不学。

他们认为考前狂背单词,采用题海战术,能通过考试就行,完全放弃课堂学习和课堂表现。

2.4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课堂沉默得分上的差异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课堂沉默总分做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显示,p=0.346,方差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背景的学生,在课堂沉默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F=0.936,P=0.394)。

结果表明,不论学生是来自城市、城镇还是农村,与大学英语课堂上是否沉默关系不大。

3 结论要想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出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而不是一味地全盘否定自己,使学生逐渐恢复自信;同时针对学生听力、语音、词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策略指导,多渠道设计课堂活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应该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改变学习态度和习惯,尝试培养学习兴趣,积极、乐观地对待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院[1]孟凡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课堂沉默现象预防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09(4):71-74.[2]刘骏,钟坚.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J].现代外语,2005(4):393-402.[3]乔春华,王扬.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49-50.[4]李黎.基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的英语沉默现象的实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5]Tsui, A. B. M. 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A]. In K. M. Bailey & D. Nunan (eds.). Voices from theLanguage Classroom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仲彦,王微萍.多媒体环境下非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实证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6):142-144.基金项目院2012 年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大学英语课堂沉默与学习动机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简介院黎俊(1980-),女,湖北通城人,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