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音乐史
上第一个音乐时期。“巴洛克”一词源于 葡萄牙文(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 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艺术史用这个词称呼 这个时期西方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 新的风格风格特征,即宏伟壮观、充满活 力。音乐也显示出其共同的特征。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的音乐体裁?
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
唱剧、康塔塔、受难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各种独唱、合 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
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 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 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
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
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 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 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
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 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 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 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 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 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 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 采用主调织体。
复调织体
是指将几条弦律线,按照一定规律加以结合的一 种多声部音乐,这几条弦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 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互相补充或形成对比。
主调织体
泛指音乐作品中纵横关系的构成形式,其中只有一条 具有独立意义的弦 律线。其他声部是和声性伴奏,起到陪衬主弦律作用
亨德尔
格奥尔格·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1759 年4月14日),巴洛克音乐的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后 来定居并入籍英国,他的名字亦按英语的习惯改为乔 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一生 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 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 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 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 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 的影响。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全剧为主调和声音乐风格,以旋律优美、和声洗练见长。西西里民 间乐器风笛的使用在当时是大胆而新颖的。由于其中不少分曲具有 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和艺术性,至今仍在音乐会和声学教学中被广 泛采用。整个作品经典迭出,美不胜收。其中这里所介绍的“哈里 路亚”一段,则更是以其震撼的气势,洗练而悠长的旋律,以及教 堂圣歌的庄重典雅,而成为传世佳作。
主要作品
在英国期间,亨德尔时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乐》、《皇 家烟火》(英语: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9年)及《弥赛 亚》(英语:Messiah,1741年)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亨德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约41部歌剧,5首颂歌, 5首加冕赞美歌,37支奏鸣曲,20支管风琴曲,还有许多教廷音乐 及音乐小品。他还担任音乐指挥和艺术总监,亲自参加剧院的管理、 技术协调等事务工作。后来他转向创作神剧,将声部的独立地位用 和声代替。
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听到 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国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将它称为“天国的国歌”。现今音乐会演奏 此曲时全体观众均会起立聆听,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惯例。
《弥赛亚》
“弥赛亚”一词源于希伯来语,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 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 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 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第一部分叙述圣婴耶稣的诞生;第二部分 是关于耶稣为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受难而被钉死于十字架 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则是耶稣显圣复活的故事和赞美诗。这是亨德 尔少数完全表现宗教内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实际上其中对音 乐的戏剧性和人性的宣传远胜于对宗教的虔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