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美学讲义

文艺美学讲义

诸位同学:为了便于大家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现把《文艺美学》所讲前四章的讲义电子版发给大家,望大家认真保留、学习。这是三月份的授课内容,以后每个月都发。 祝学习愉快!越学越美!张老师 2014-3-30

一、什么是美?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1、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2、艺术是物质的东西被心灵化了的。(黑格尔)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4、美是积淀。(李泽厚) 5、美是和谐。(周来祥) 中国六大美学家 1、王国维(1877-1927)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评论》 《人间词话》等 2、朱光潜(1897-1956)《美学书简》《西方美学史》 3、宗白华 (1897-1986) 《美学散步》 4、李泽厚 (1930-) 主张:美是积淀 《美的历程》 5、周来祥 (1929-2011) 主张:美是和谐 《文艺美学》 6、高尔泰 (1935-) 主张:美是自由 《美是自由的象征》 二、什么是审美? 审美: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三、美感 1、审美是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等) (1)先天的超验的 “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 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2)后天社会发展积累 历史积淀的过程。 李泽厚提出:“美是积淀。” (3)美感的共性和个性 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2、美感与移情和抽象 (1)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移情既不是联想,也不是回忆,而是把我们的人格融合到对象中去。当移情作用完成时,我们自己的人格与对象完全合二为一。 移情虽在古典主义作品中表现比较普遍,但是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作品中得到更大的运用,成为主体表现的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 立普斯 多力克石柱 1、主观活动,即我向周围的现实灌注生气。 2、在于对象的形式。 “审美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 “内模仿” 1 (2)美感与抽象 沃林格:《抽象与移情》 艺术根源于超验性和内在性的东西,即“绝对艺术意志”的完满实现和客观化。它一旦获得生命,就具有独立自足性,处于本体地位。 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 移情冲动:原始自然主义即古典主义是以移情冲动为其经验核心。 抽象冲动:风格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所有那些心理依据在于人的抽象需要。 抽象冲动实现的两个法则: 第一:控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表现为主,并独特地复现单个形式。对空间的抑制和对深度关系的回避必然导致平面化。 第二、以几何线形和结晶质的合规律性来表现,使得物脱离时间性和任意性,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形制。 抽象冲动比移情冲动要更为原始,更具有本原意义。 3、美感和快感 广义上说美感就是快感,但从狭义上讲快感指胜利快感。美感只限于眼睛和耳朵,被称为“高级感官”;快感则包括舌、鼻、皮肤、筋肉等,被称为“低级感官”。 美感特征: 1)超实用,超功利; 2)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并有审美意象。 不能绝对化:1、生理基础;2、互相渗透。 4、美感与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概括。(马斯洛)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 2)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把体验对象看做一个整体。 3)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4)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 5)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6)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7)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盛怀。。 总之,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确实大有帮助。 5、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右脑:第一个特性是生存,它同欢欣、信仰、爱国、狂喜、爱情、爱美、和谐等感情相联系。 第二个特征:对图像的理解力。右半球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全局,以整体化的方式辨认出巨幅华丽的图画。能够理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能够靠很少几个片段构想出完整的画面。 第三个特征:隐喻。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隐喻可以使我们跳过深谷而从某种想法达到另一种想法。隐喻可以使我们同时理解好几个不同的意义层次。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能得以沟通和交流。 第四个特征:欣赏音乐的能力。 这四个特征和空间相联系。 左脑的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行动。运动能力。 第二个特征:文字。语言连同其全部复杂的文法、句法和语义学,都是左脑产生和领悟的。依靠文字我们可以进行抽象、辨别和分析。 第三个特征: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个特征:数字意识。 这四个特征都是和时间相联系。 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分工在古希腊神话中已经有了某种猜测和揭示: 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 阿波罗: 日神精神 由此看来,美感主要是和大脑的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右脑的四个主要特征生存、图像、隐喻和音乐对于美感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6、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分析达芬奇、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格:集体无意识 ,原型、原始意象。 7、美感与宗教感 美感是一种超理性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似之处和某种相通之处,因为宗教也是一种超理性的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 自然宗教(自然崇拜)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观察布满星斗的天空和一滴水中的显微生命,我们就会赞叹不止;研究运动物质中的能的奇妙作用,我们就会满怀敬畏之情;崇拜宇宙中无所不包的实体定律的价值,我们就会肃然起敬。——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感情生活的组成部分,都与‘自然宗教’的概念相符。”(《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25页。 爱因斯坦:“宇宙宗教”情感。 杨振宁 美感与宗教感的差别 1)美感总是以感官为基础,宗教感则会排斥感官; 2)美感是对美的感受,并且没的内容也是较为复杂的,但宗教感受中很多和美并没有多少关系; 3)美感肯定自身、个体、差异,而宗教感则排斥这些;、 4)审美超越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而宗教感强调对神的依赖和对教规的服从。 美感的神圣性(张世英)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8、美感的总体特征: 1)无功利性;2)直觉性;3)创造性;4)超越性;5)愉悦性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的审美生活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环境不同,则“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定庵),必然会对人的审美活动产生影响。 法国美学家泰纳: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审美活动)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德国的美学家文克尔曼:“希腊在艺术中所取得优越性的原因和基础,应部分地归结为气候的影响,„„” 梁启超:“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慨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男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甚焉。自后世交通溢盛,文人墨客,大帅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寖微矣。” 梁启超:“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普列汉诺夫:“所谓法国的机智,法国的典雅,不过是几百年来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设施制度和习俗风尚的直接和必然的产物罢了。

泰纳:“在希腊是肉体的完美和机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脑力活动或太多的体力活动扰乱;在中世纪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感觉就像女性一般敏锐;在17世纪是专讲上流人士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到近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

哥特式建筑表达了中世纪的苦闷和绝望,以及对未来天国世界的向往。(放教堂幻灯) 哥特式教堂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以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情绪和好奇心。哥特式教堂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当事人的那种恐惧、绝望而又充满幻想、渴望温情的精神状态。

这种教堂风格延续了400年,遍及整个欧洲。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1、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与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儿。 神没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以及审美意象的生成。 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