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相应微生物传播有关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受血者免疫状态有关:发生于免疫系统严重缺陷或严重抑制的受血者。2.与输注淋巴细胞数量有关:输入供者淋巴细胞数量越多,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3.与供受者HLA单倍型基因有关:一级亲属间(父母与子女)输血合并TA-GVHD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高11~21倍。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输血后5~10天发病;血小板减少、发热、皮肤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 肝炎,AIDS,梅毒,CMV。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输血后3~7天发热(多为低热)、黄症(柠檬黄)、Hb不升高,甚至下降。多数无血红蛋白尿(血管外溶血),易漏诊。 因输过(异型)血或妊娠被免疫 → 再次输血“回忆反应” → 体内抗体↑↑ → 溶血。多由 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Rh-E、Kidd、Duffy等血型不合较多见。 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输血相关传染
输血相关性移植
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
迟发性溶血反应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
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治疗是类固醇药物加大剂量免疫
球蛋白输注;注意:输随机供者
血小板无效。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加强献血者病原学检测
迟 发 性 输 血 反 应 处 理 流 程
血液输注无效
红细胞输注无效:不能解释的输血后Hb不升或下降 血小板输注无效:接受充足剂量输注后未见循环血液中计数提高,临床出血未见明显改善。 红细胞: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使寿命缩短,
红细胞本身质量问题。
血小板:免疫因素—反复输血产生HLA同
种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或存在血小板同种
抗体、自身抗体。非免疫因素—发热、感
染、DIC、脾肿大、运输、保存不当等
不规则抗体筛查
血小板抗体配型
输血后免疫抑制
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促使肿瘤复发
增加术后感染
⑴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⑵特异性免疫抑制
①输血引起封闭抗体的产生:
②抗独特型抗体介导:
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
洗涤红细胞
自身输血
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