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观和婉约词【内容摘要】秦观是北宋末期的一位重要词人。
他一生与苏轼关系密切,创作也深受苏轼的影响。
秦观被崇为婉约词派之正宗。
秦观个性多愁善感,而且一生仕途坎坷,这直接影响他的创作风格。
秦观的词以抒情为主,善于将外界的凄迷之景与内心的哀婉情思相结合,创造出清丽典雅,婉曲蕴藉的婉约词。
与婉约含蓄中含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厉的情感。
本文从秦观屡遭贬谪的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和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对他的创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浅析了秦观婉约词的特点。
【关键词】秦观;婉约词;情词兼胜;凄迷蕴藉秦观(1049—1100),字少游,扬州高邮人。
史称他少豪俊慷慨,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秦观与周邦彦同为北宋末期最重要词人,秦观一生与苏轼关系密切,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创作和思想都深受苏轼影响,是他的词却明显不同于苏轼。
明人张延《诗余图谱﹒凡例》云:“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然亦有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他讲的两种词体,指的是词的两种风格,并将秦观作为婉约词的代表。
总体来说,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较少抒事,能以景物为情思,避免了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富有情致,具有情词兼盛的艺术特色。
它清丽典雅。
婉柔蕴藉,于婉约含蓄里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厉的情思。
秦观词的深婉,在于能掌握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能言其所欲言,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中,表达幽微丰美的意蕴,于恋情、离别、伤时、羁旅行役等题材之中创出新意,以情蕴取胜。
一、屡遭贬谪的不平经历对秦观词风的影响对于他的词《四库全书提要》说:“观诗格不及苏黄,而其词却情蕴兼胜,在苏黄之上。
”说他的词有两大优点:情感深挚,韵味含蓄。
韵味之言不可锋芒毕露,要写得含蓄蕴藉。
清人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观的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皆不能到。
”就正是说少游词表面来看没什么精警,没有锋芒棱角。
可是那些“用力者”喜欢逞才气的人,都赶不上他的成就,如他的《鹊桥仙》里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句千年的经典爱情名言,秦观的个性是遇到了艰苦挫折,既不能超越解脱,也不是毫无节制的发泄自己的牢骚与愤怨。
他把自己不如意、抑郁都用极为含蓄幽微的笔法婉转的表达出来,貌似平易,可绝非肤浅庸俗。
这却正是别人所不能及的境界。
所以周济的《宋四家词论》就又称赞秦观的词说:“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如花初胎”意在说明少游的词如含苞待放的蓓蕾,美在清新,美在含蓄。
王国维他的《人间词话》里也说:“冯梦华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余谓此淮海足以当之。
”“淮海”说得是秦少游,而“小山”说得是晏几道。
晏几道的词大多表达一个贵族落拓失意的公子对昔日的富贵生活和歌女的思念与追忆。
而秦少游的词则是表现才人怀才不遇、志气挫折后的悲愤。
这两种情感不可同日而语,一般人都把秦观与晏几道相提并论,而王国维先生却提出了他们词的不同之处。
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本质的差别,才能真正的欣赏他的词。
从秦观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我们读他的词应该分两个时期来看,一是他早年未遭打击前的作品。
另一是他经历数次贬谪后的作品。
现在我们先来看他的一首早年的作品《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这首词的确非常柔婉平和而极富情韵,这主要是因为他富有诗人的感受,而且他把这种感受描写的非常细腻。
从这首词就可看到秦观细致的观察力。
接着他描写春季富有生机的动人之景。
正与游人高昂的意兴飞扬相结合。
此刻桃花在春风中热烈的绽放,柳树温柔的吐出新芽,蝴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家家户户都尽情的享受着春天的美妙,词人心中不由而然的升起一股爱春惜春的感情。
后面说:“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是引用曹魏是的故事。
曹植曾有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曹丕也有:“同乘公载,以游西园”。
又说:“清风夜起,悲茄微吟”。
所以秦观的词也说:“西园夜饮鸣笳”,豪华的公子哥儿在西园晚上聚饮,弹奏乐器,张挂着明亮的彩灯使目光失色,高耸的伞盖遮碰着树上的花朵。
后面说:“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则是笔锋一转说道洛阳虽然繁华美好依旧,可是却有很多世事沧桑得变化了。
就在者繁华的景色中,兰苑依旧满游人,可是词人自己却逐渐老去,再也没有当年“误随车”的兴致。
如今看到这里的一景一物都会引起嗟叹伤怀,所以说“是事堪嗟”在苍茫的烟霭之中,酒楼上斜挂着酒旗,少游到酒楼上凭栏遥望天边,望见黄昏时分几点昏鸦已归栖树巢。
既然自己当时失意落魄,那么是否该放弃这种追求而归乡呢?为什么还要游于异地呢?于是一片赤诚的归心不知不觉的随着流水流向无尽的天边。
恰似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辽邈。
叹那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所以少游用“暗随”两字。
这写得多么含蓄蕴藉,如果不明白他的遭遇,就难以体会到他深沉的慨叹和哀伤。
少游的词毫无着意加工过的痕迹,“梅英疏淡,冰澌溶泄”写得非常从容,柔慢舒缓,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震撼的气魄有很大的不同。
他接着写“金谷俊游”以至“乱分春色到人家”甚至下阕开始的“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全部都在写外景——白天夜晚的游乐,一直没有表现内心的感受。
直至“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才开始吐露一点心事。
下面的“烟暝酒旗斜”似乎又在写景,但却饱含着强烈的惆怅凄凉之感,在暮霭苍茫中斜飘着一面酒旗,一方面是景物的苍茫惆怅,另一方面是少游自己身世的失落感。
所以想到酒楼买醉。
南宋词人吴文英有一首词上片描写了许多古今兴亡盛衰。
在结尾说:“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也是说心中感慨不平,想一醉方休。
少游在酒楼上“极目遥望,时见栖鸦”,几点寒鸦就暗衬出他的个人处境。
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那么哪里才是他秦少游的栖宿之所呢?“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吐露出了他的真情,此刻的“归心”有两重涵义,一是“归乡”,一是“归隐”。
陶渊明归隐的时尚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草屋八九间”。
那么他该如何归乡、归隐呢?“暗随流水到天涯”也有两重意思。
写得极含蓄柔和。
次句既意指自己的故乡远在天边,又在默默地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愁如迢迢不断到天涯的流水。
李后主不是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又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吗?可是少游却把这种哀伤的心情表现的那么含蓄蕴藉。
而尤其深刻的是”暗随“两字》。
他的愁情如此深沉,而眼下又无人可诉,只有”暗随流水到天涯“。
如果说在北宋词的发展中,柳永是词调方面的开拓者,苏轼是内容上突破旧有限制新意境的开拓者。
那么秦少游就是在词的含蓄婉约的正统中的开拓和发挥,写得更细致,更婉约。
秦观在写《望海潮》时,虽然失意,但那时所受的打击还不是太严重,后来因苏东坡的推荐涉及党争。
一贬再贬。
如果党争是出于本意受打击,还能有几分情愿,但像秦观这样无辜被牵连,遭受无妄之灾,那么就很难泰然。
他被贬郴州,据说罪名只是他在假日写佛书,这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尽管他有很高的修养。
但内心的悲愤哀伤之情是难免的。
《踏莎行》就是他遭贬谪之后的凄婉之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首句也在写景,与《望海潮》不同的是,这句中的景物并非实景,这可以说是词的一个创新,很有特色。
因为词人从晚唐五代以来所写得景物都是实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象征性的,因为前半阙的最后一句是“斜阳暮”,这句的意思是美丽的楼台在大雾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下句“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笔下的美好安宁无世俗之牵绊的桃源本来就是无处可觅的,更何况是他一个屡遭贬谪的伤心人。
词人在这里运用象征和联想,化虚为实,表现出归路茫茫之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的确,在古诗词中,“春”常引发离思愁绪,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重元有“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黄昏时分因怕见风雨摧残梨花,所以“深闭门”把自己的愁情全都掩在门里。
所以词人秦观也想关起门来把一片“春寒”闭在门外,可耐闭得了春寒怎能闭得了心里的凄寒。
更何况杜鹃在残阳中不停的悲蹄。
晏几道在《鹧鸪天》里云:“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委屈的愁情与归乡的思绪简直就是置人于死地的慢性毒药,让人肝肠寸断。
下阕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引用典故指他思念亲人,想远方的他们寄去一封书信。
据《荆州记》记载:吴陆凯与范晔友善,特地自江南寄梅花给长安的范晔。
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又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又云:“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言?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因此。
“尺素”在这里不仅指书信,还含有思乡怀人的情感。
思而不归,词人乃自悲叹“砌成此恨无重数”。
“砌”自用得沉重有力,把抽象的情感拟作具体可感的动作和事物,就像砌墙、砌台一样,一层层累加,重重叠叠,数不清说不尽。
这是多么沉重,多么悲痛的苦恨啊!直教人肝肠寸断。
最后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一句千古痴语,意思是词人自己人应该在朝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被远贬到郴州来,此句即景取喻,以郴水本自围绕郴山竟遽然远逝,比喻自己离开故国远谪南方,自悲际遇,自伤迁谪,语甚沉痛,全词韵调凄婉,色相朦胧,奇意幽隐,耐人寻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秦观是古之真伤心人。
因为他自己性格多愁善感,再加上屡次被贬的遭遇使他的词含蓄婉约,凄迷蕴藉。
二、秦观具有北宋文人独特的审美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期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
首先,宋代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心欲,讲“空”讲静心,道家教人谦和忍让。
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安贫乐道,重视道德自觉,在宋代整体的理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一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秦观的词也不例外,比如在他的《鹊桥仙》中表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无奈。
结句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劝慰爱情不得志的人们,只要彼此真心相爱暂时的分离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的一种无奈的安慰,这充分地体现了他的隐忍和安于现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