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P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锓蚀,造成关节畸形。

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棘手。

现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1 认清病机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历节”等范畴。

痹证的成因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证的病机,即指人体在“虚”、“邪”、“痰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痹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

由于该病涉及面广,病因繁杂,故其病机也较复杂,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

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络闭阻不通而发病。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痿论》)。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适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均说明了正虚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邪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

“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

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不通”。

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中重,缠绵难愈。

2 认清证候特点,重视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具有痹证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四肢多个小关节肿痛,并呈对称性,渐渐导致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僵硬,活动不自理。

根据其发展过程及临床的不同表现,抓住“正虚、邪侵、痰瘀”之病理特点。

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阻络、肝肾两虚(气血两虚)四型。

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遇热加重,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予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地龙等。

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肿胀,患处不红不热,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略腻,脉弦或紧或濡。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桂枝、苡仁、制川乌等。

痰阏阻络:在痹证中见痰瘀阻络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久病邪气痹阻,久而产生瘀血,湿邪阻络化为痰饮,痰瘀进一步闭阻经络引起新的症状,除上述痹证本身症状外,见关节僵硬变形、表面青紫,屈伸不利,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不仁,或伴见面色黎黑,或胸闷痰多,舌质淡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弦芎、赤芍、当归、地龙、半夏、南星、全蝎、蜈蚣等。

肝肾两虚、气虚血虚:症见关节肌肉麻木酸痛,或关节变形僵硬,肌肉萎缩,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

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杜仲、捉膝、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

3 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痹证的演变过程,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邪正双方斗争的过程,所以治痹也离不开“扶正”、“祛邪”两大原则。

如清·董西园《医级》言:“盖邪之感人,非虚不痹,但令气血充盛流行,则痹必自解,所以古方皆以扶正祛邪之法”。

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力,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

此适于正虚为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祛邪法适应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邪气的不同,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药物方法。

运用扶正、祛邪法时,必须根据邪正的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用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因为痹证初起以邪实为主,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故其证错综复杂,久病多虚,而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且古人还有“久痛入络”之说,所以出现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

对此,应当全面考虑,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尺度,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准则。

4 衷中参西,提高疗效中医与西医是两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西医消炎镇痛药可以使患者关节疼痛、晨僵症状得到很快缓解,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以改善病情发展。

中医中药可以使风寒湿热之邪得祛、经络气血通畅,骨节得利,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的目的。

衷中参西,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痛苦。

5 重视顾护“中气”人体正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更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称谓“胃气”,“元气”。

《灵枢》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张仲景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说明了脾胃在保持人体健康,抗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能使脾胃功能受损。

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常出现胃脘胀痛、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急性活动期或进展期,出现不同程度湿热征象,用药多苦寒,易伤脾胃;其二,病热缠绵,脾胃受损;其三,调摄不当,误补多忌;其四,久服损伤脾胃之西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其五,久病不愈,情志不畅,肝郁脾虚。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脾胃的运化。

所以在痹证的治疗中,维护中气、调补脾胃非常重要。

只有脾健胃强,才能生化有源,药物才能吸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多一分胃气亦即多一线生机。

因此,临床治病、处方用药时,必须贯彻维护中气的思想。

调补脾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同时也可明显减轻一些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治疗。

6 典型病例王某,女,32 岁,因四肢多关节肿痛2 月余于2004 年5月25 日就诊。

患者自诉2 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双手食指、左手中指及双踝关节红肿疼痛,伴有晨僵超过1 小时,屈伸不利,痛不可触,行走不便,并见纳呆口苦,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曾服用消炎痛,火把花根等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查体见双手食指、左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踝关节梭形肿胀,灼热,触痛明显,关节活动欠灵活。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255u,血沉60mm/h。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

中医辨证:属风湿热痹。

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味:苍术10 克、黄柏12 克、川牛膝12 克、苡仁30 克、秦艽10 克、土茯苓30 克、防己12 克、桑枝20 克、知母10 克、乌梢蛇15 克、炙甘草6 克,3 剂,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

同时服用柳氮磺吡啶1 克,每日2 次,甲氨喋呤10mg 每周一次。

服药3 剂后关节症状无明显好转,但纳呆口苦,大便稀溏症状减轻。

继续守方7 剂后,关节红肿疼痛、晨僵症状减轻,口苦消失,湿热之证已减轻,原方去知母、去土茯苓,黄柏减量为10 克,加茯苓12 克、白术12 克,以增强健脾利湿作用,服用7 剂后关节红热消失,肿痛及晨僵明显减轻,便溏消失,饮食增加,舌脉正常,继续守方治疗。

1 月后关节肿痛症状基本消失,行走正常,轻微晨僵。

复查血沉15mm/h。

陈某,女,55 岁,因反复四肢多关节肿痛3 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后服用过西药及中药,因不能耐受西药的副反应而停止治疗,于2006 年1 月21 日就诊。

患者自诉反复出现双手食指、双手中指及右肘关节肿胀疼痛,不红、不热、晨僵,肌肉麻木酸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伴有腰膝酸软,手足不湿,面色无华,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

查体见双手食指掌指关节、双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变形,右肘关节变形,僵硬、屈伸不利。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310u,血沉40mm/h。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

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兼寒湿痰瘀互结。

治宜滋补肝肾,化痰祛瘀,散寒通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 克、寄生15 克、骨碎补15 克、熟地20 克、制川乌(先煎)10 克、桂枝10 克、细辛5 克、桑枝20 克、苡仁30 克、茯苓12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制南星10 克、甘草6 克,5 剂,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同时服用柳氮磺吡啶1 克,每日2 次;服药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治法不变,守方治疗半月,诸症大减,仍见关节变形僵硬,屈伸不利,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处方:独活:12 克、补骨脂15 克、骨碎补15 克、熟地20 克、桂枝10 克、桑枝20 克、黄芪20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制南星10 克、地龙10 克、僵蚕10 克、炙甘草10 克,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

守方治疗2 月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僵硬明显减轻。

复查血沉16mm/h。

嘱服用益肾蠲痹丸及正清风痛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