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病因病机

中医学:病因病机

35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36
痰饮
痰饮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清 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并称 痰饮。
痰饮分类: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痰饮病机:
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 津停滞。
37
痰饮致病特点
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痰证
4
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5
2.东汉·张仲景:疾病发生的三个途径
《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痰在肺;痰迷心窍;痰上逆于头;痰凝咽喉; 痰在胃脘;痰在胸胁;痰在四肢;痰在经脉筋 骨
饮证
饮溢肌肤(溢饮);饮留胸胁(悬饮);饮在 膈上(支饮)
38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 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 的血液。
39
瘀血成因
气虚、气滞、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内外伤、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妄行,造成
25
《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 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 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26
疫疠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27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9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气挟湿
20
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1
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22
火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23
痹症
气候变化 居处潮湿 酒后当风

风胜----行痹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24
疫疠
又称“瘟疫”、“疫毒”等,是由“疫 气”、“毒气”、“异气”、“时气”、 “疠气”等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所致的 一类疾病,统称为“疫疠”。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 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
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 化风 化寒 化燥 化湿 化火
17
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
18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所说:“天有六气……淫生六疾。”
14
六淫(six climatic exopathogens)
风邪(~pathogen) 寒邪 暑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太过 不及 非其时而有其气
15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16
内生五邪
病因病机
(Cause of Disease & Mechanism of Disease )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纲要求
1.掌握-六淫 2.掌握-七情 3.了解-痰饮、瘀血 4.掌握-邪正
2
病因: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
的机理。
3
第一节 病因
(Cause of Disease)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40
瘀血致病特点
瘀证常因瘀血阻滞部位不同而异。
瘀阻于心; 瘀阻于肺; 瘀阻胃肠; 瘀阻于肝; 瘀血攻心; 瘀阻胞宫; 瘀阻肢体末端; 瘀阻肢体肌肤局部。
41
瘀血共同特点(疼痛、肿块、紫绀)
12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six climatic exopathogens) 疫疠(infectious damp heat)
13
六气(six climatic factors )
风(wind) 寒(cold) 暑(summer-heat) 湿(dampness) 燥(dryness) 火(fire)
32
饮食内伤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暴饮暴食
饮食不洁
进食陈腐变质或被污染饮食、误服有毒食物
饮食偏嗜
饮食偏寒、偏热,偏食
33
劳逸所伤
过度劳累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
过度安逸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34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枪弹伤、金刃伤、跌打及持重努伤
烧烫伤 冻伤 虫兽伤
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进。
6
3.晋·陶弘景:三因论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分为 一为内疾 二为外发 三为它犯
7
4.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外因-六淫邪气侵袭 内因-情志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
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8
病因
外感 内伤 其他 病理产物
因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自内生, 故称“内伤七情”。
31
七情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 结”
影响病情发展
内伤气情,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中风、胸 痹等。
9
认识病因的目的
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 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 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推求病因,为治疗用 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10
举例-风邪
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证 “风邪”?-因 驱散风邪-治法
11
病因的相对性的特点
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痰饮、瘀血)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 预防因素 社会因素
28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 饮食 劳逸
29
七情(seven emotions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30
内伤七情
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 体自身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 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时,疾病遂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