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Ag
Em K ' '0.059 lg a1
或 E K ' ' 0 . 059 lg[ H ] E玻 K ' '0.059 pH 玻
电位分析法:利用电极电位与化学电池电解质 溶液中某种组分浓度的对应关系而实现定量测 量的电化学分析法。
3.特点: (1)准确度高,重现性和稳定性好 (2)灵敏度高,10-4~10-8mol/L 10-10 ~10-12 mol/L(极谱,伏安) (3)选择性好(排除干扰) (4)应用广泛(常量、微量和痕量分析) (5)仪器设备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
第二节 电化学电池
电化学电池:一种电化学反应器,由两个电极插 入适当电解质溶液中组成。
(一)分类: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自发进行) 应用: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2.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非自发进行) 应用:永停滴定法
续前
(二)电池的表示形式与电池的电极反应
1.表示形式: 1)溶液注明活度 2)用︱表示电池组成的每个接界面 3)用‖表示盐桥,表明具有两个接界面 4)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写在左 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写在右 5)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Anode)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athode)
第十章 电位法及双指示 电极电流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1.电化学分析: 根据被测溶液所呈现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而建立 的分析方法。 它是把电学与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研究它们间相 互作用的一门研究科学。它是通过测量电流、电位、 电荷及它们与其他化学参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以 实现的。 2.分类: 根据所测电池的电物理量性质不同分为: (1)电导分析法 (2)电解分析法 (3)电位分析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4)伏安分析法
Daniel 电池——铜锌电池结构 2.原电池: (-) Zn ︱Zn2+(1mol/L)‖ Cu2+(1mol/L)︱Cu (+)
Cu 2 Cu 0.377V
Zn 2
Zn
0.763V
电极反应 (-)Zn极 (+)Cu极 电池反应 Zn + Cu2+ Zn2+ + Cu (氧化还原反应) Zn – 2e Cu2+ + 2e Zn2+ (氧化反应) Cu (还原反应)
1.相界电位:两个不同物相接触的界面上的电位差。 2.液接电位:两个组成或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相 接触的界面间所存在的微小电位差。 3.金属的电极电位:金属电极插入含该金属的电解 质溶液中产生的金属与溶液的相界电位。
Zn → Zn2+ 双电层 动态平衡 稳定的电位差
4.电池电动势:构成化学电池的相互接触的各相界 电位的代数和,称电池电动势。 5. 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 可逆电极:无限小电流通过时,电极反应可逆。 可逆电池:由两个可逆电极组成。
应用:测定氧化型、还原型浓度或比值 例:Pt︱Fe3+ (aFe3+),Fe2+ (aFe2+) Fe3+ + e → Fe2+ E=E0Fe3+/Fe2++0.059/2 1gaFe3+/aFe2+
5.离子选择电极
是一类电化学传感器,一般由对待测离子敏感的膜制成, 亦称为膜电极。
应用:测定某种特定离子 例:玻璃电极;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
内部溶液:pH 6—7的膜内缓冲溶液
0.1 mol/L 的KCL内参比溶液
内参比电极:Ag-AgCL电极
2.组成电池的表示形式
内参比电极 玻璃膜
(-) Ag,AgCl︱缓冲溶液(PH 4或7)︱膜︱H+(x mol/L)‖KCL(饱和)︱Hg2CL2,Hg (+)
待测溶液
玻璃电极 指示电极 外参比电极
3.电解池: (阳)Cu ︱Cu2+(1mol/L)‖ Zn2+(1mol/L)︱Zn (阴) 电极反应——外加电压 (阴极)Zn极 Zn2+ + 2e Zn (还原反应)
(阳极)Cu极
电池反应 Zn2+ + Cu
Cu - 2e
Cu 2+ (氧化反应)
Zn + Cu2+ (被动氧化还原反应)
(三)几个概念
在 SCE 下端接一玻璃管,内充适当的电解质溶液(常为 KNO3 )。当使用 SCE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采用双盐桥饱 和甘汞电极: (1)SCE中KCl与试液中的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2)被测离子为Clˉ或K+,SCE中KCl渗透到试液中将 引起误差。 (3)试液中含有Iˉ、CNˉ、Hg2+和S2-等离子时,会使 SCE的电位随时间缓慢有序地改变(漂移),严重 时甚至破坏SCE电极功能。 (4)SCE与试液间的残余液接电位大且不稳定时。如在 非水滴定中使用较多。 (5)试液温度较高或较低时。采用双盐桥饱和甘汞电 极,由于保持了一定的温度梯度,可减少SCE的温 度滞后效应。
①Hg2++2e Hg ②Hg2++Y4- HgY2- ③Ca2++Y4- CaY2-
E=常数+0.059/2 lgaMn+ =常数-0.059/2 pM 由于涉及三个化学平衡,此类电极被称为第三类电极或 pM汞电极。
4. 惰性金属电极
又称为零类电极。由惰性金属(Pt或Au)插入含有 不同氧化态电对的溶液中构成。
4.银-氯化银电极: 电极表示式 Ag︱AgCL︱CL- (x mol/L) 电极反应式 AgCL + e → Ag + CL 0.059 lg aCL ' 0.059 lg CCL (25 0 C )
饱和KCL溶液 0.2000V
' ' 注: a1 和a2 分别为膜外层和膜内层凝胶层中H 的活度;
a1和a2分别为膜外待测溶液和膜内参比溶液H 的活度
' ' 当K1 K 2,a1 a2 (250 C ),a2为定值时
a1 膜电位Em E1 E2 0.059 lg K '0.059 lg a1 a2
玻璃电极的电极电位E玻 E AgCL
比甘汞电极优越之处是可用在>60℃和非水 介质中。
理想的参比电极为:
(1)电极反应可逆,符合Nernst方程; (2)电势不随时间变化; (3)微小电流流过时,能迅速恢复原状; (4)温度影响小虽无完全符合的,但一些可以基 本满足要求。
** 对参比电极的要求: (1)可逆性好; (2)电极电位稳定; (3)重现性好,简单耐用。
SCE 0.2412V
图示
Hg│Hg2Cl2,KCl(xM)‖ Hg2Cl2(s)+ 2e 2Hg + 2Cl-
电势非常稳定,只与Cl-浓度有关。 当KCl达到饱和时,称为饱和甘汞电极。 (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 SCE)
3.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双液接SCE):
(二)指示电极
常见的指示电极有以下几类 :
第一类电极 第二类电极 第三类电极 惰性金属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
** 对指示电极的要求:
(1)电极电位与待测组分活(浓)度间符合Nernst方 程式的关系; (2)对所测组分响应快,重现性好; (3)简单耐用。
1.第一类电极
金属-金属离子电极:由金属插入含有该金属 离子的溶液组成。
第五节
直接电位法
直接电位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利用电池电动势与被测组分浓度的函数关系直接测定 试样中被测组分活度的电位法。
一、氢离子活度的测定(pH值的测定) 二、其他阴阳离子活(浓)度的测量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 三、直接电位法的测量误差 四、直接电位法测量化学平衡常数
一、氢离子活度的测定(pH值的测定)
(2)金属-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由金属和金 属难溶氧化物组成。
应用:测定离子 例:Sb,Sb2O3│H+(a) Sb2O3+6 H++6e =2Sb+3H2O E=E0Sb2O3+0.059/2 lga H+=E0Sb2O3 /Sb-0.059/2 pH
(3)金属-金属配合物电极:由金属和金属配合 物组成。
应用:测定配体阴离子 例: Hg│HgY2-(a1),Y4-(a2), HgY2-+2e = Hg+Y4- E=E0HgY2-/Hg+0.059/2 lgaHgY2-
3. 第三类电极
当金属 - 金属配合物电极体系中同时存在另一能与 EDTA 形成配合物的金属离子,且该配合物的稳定性 小于 HgY2 - ,则此电极体系就成为该金属离子的指 示电极。 应用:测定金属离子 例: Hg│HgY2-(a1),CaY2-(a2),Ca2+(a3) 该电极体系涉及三步反应:
3.工作原理
H+ → - + + - ← H+
H+ → - +
H+ → - + H+ → - +
+ - ← H+
+ - ← H+ + - ← H+
水泡前→干玻璃层 水泡后 →水化凝胶层 →Na+与H+进行交换 →形成双电层 →产生电位差 →扩散达动态平衡 →达稳定相界电位 (膜电位)
a1 膜外溶液与外凝胶层相界电位 E1 K1 0.059 lg (250 C ) a1 ' a2 膜内溶液与内凝胶层相界电位 E2 K 2 0.059 lg (250 C ) a2 '
I为通过电池的电流强度,I· r为在 电池内阻(r)产生的电压降
E+表示原电池正极(阴极)的电极电位, E-表示原电池负极(阳极)的电极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