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传媒从业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浅论传媒从业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浅论传媒从业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以及
传媒从业者应具有的理想
信息工程电气信息3班 201010013006 冯超超

[摘要]当今社会中,道德价值观历来为学术界和执政者所重视。通过对中国公民
人文素质调查,对中国传媒人员道德价值取向与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中国传媒人员总体保持积极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行为,二者
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传媒人员表现出不应有的偏差,由
此造成大众传媒的一些负面效应。公众对传媒人员“突出表现为对于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的质疑”。而 “人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和追求真理永远是作为一个新
闻从业者、作为传媒从业者最高的理想。”这样的观点,也进入我们的眼球。

[关键词]传媒从业者;道德;社会责任;传媒人的学习过程及理想
[正文]
据说是中国的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已经堕落到了严重“滑坡”的程度。论
据呢?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拿“红包”;二是假新闻。但是,仅凭这两条就可
以认定中国的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极度堕落吗?

须知,职业责任是一种关于职业角色的社会承诺,而职业道德则是完成这种
社会承诺的一整套行为、情操、品质与规范的总和。拿红包当然是不好,但问题
是,拿不拿红包能够成为判断记者职业道德状况的标准吗?似乎不能,因为我们
清楚地记得,58年大跃进时期、十年“文革”时期记者似乎没有拿红包的,但
在那个国家和人民遭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在哪里尽了自己的
社会责任和体现自己的职业道德呢?况且,现今记者拿红包的情况是否比官员受
贿、医生拿红包等等更为严重呢?只有在一个社会腐败的统一尺度上衡量,才能
说明记者队伍是不是更腐败的问题。

其次,出现假新闻当然是不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假新闻是
新闻工作与生俱来的一种伴生现象。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新闻机构可以宣称自己
从来不出假新闻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做不到,我们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也做不到。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揭示了新闻工作反映社会真实的规律:它以
今天的报道来纠正昨天的错误,又以明天的报道来补充今天的不足。马克思把它
称之为“报刊的有机运动”。换言之,错误报道和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工作的一
种规律性的现象,你不可能禁绝它,只能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
个合理范围是与社会的整体认识状态、认识工具以及媒体界的一般报道水平联系
在一起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媒体不出任何假新闻或错误报道,那便只能让媒体
闭嘴——在环境守望和舆论监督方面缺位。而这样一种缺位是不是比一两条假新
闻和错误报道的社会危害度更大呢?

凡事要抓住根本。那么,传媒人对于社会最重要的职业承诺是什么呢?我认
为可以用八个字来加以概括:环境守望、社会良知。所谓“环境守望”,首先就
是要保障老百姓的社会知情权,改善社会认知的不对称状况,像美国的著名报人
普利策所形容的,成为社会这条大船的了望者,时刻注意航道上的浮冰、激流和
暗礁,及时将真相公诸于光天化日之下,检视社会问题、设置社会议程。所谓“社
会良知”就是要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整体利益负责的协调者、
平衡者。今天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社会是需要保持
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的,否则社会这条大船就有可能倾覆——“和谐社会”理论
的提出也概因于此。因此,媒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兼顾和平衡,它意味着传
媒和传媒人要与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任何一种社会意见表达、任何一种社会情绪
宣泄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多元利益表达和情绪宣泄的协调者、平衡器。由此观
之,今天中国的传媒和传媒人也许有种种的缺点和不足,但在其履行“环境守望”
和“社会良知”职业角色和职业追求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自觉、尽责和
到位。

现如今,仅仅有纸面上,理论上的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着重培
养新一代的传媒从业者,让他们明确什么才是一名优秀的传媒人所应该具有的素
质,在这其中,我们要提倡的是“人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和追求真理永远是作
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作为传媒从业者最高的理想。”
若干年前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世界是平的》,在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让
世界变的更加平坦的是哥伦布的一次远航。第二次是生产资料的运输和产品的全
球化拓展。第三次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全球化浪潮。今天一项技术可以在巴西
获取原材料,可以在中国进行制造,可以在印度完成最后的订单,然后在美国融
到资,这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所带来的改变。同样信息技术给我们的传
媒人或者说更窄一点,给我们电视节目主持人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在当今世界当中信息收集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许多人都
可以极为迅速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进行录影、照相,在突发事件当中很多当事人
或者在场的,现场的观众就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的第一发布者。网络上每个人都可
以公布自己的信息,所以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网上的一种个人信息
发布已经成为非常强势的潮流。所有这些实际上对于过去信息金字塔型,或者说
简单的双向传送性的模式都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

过去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你被选到了一个台,因为台领导信任你,因为你的
部主任让你做到了这个位置上,因为有导演递给你一张纸说,就照这个念吧,可
能就铸就了你一种话语的垄断权和优越感,但是这种垄断权和优越感很快由于信
息技术的收集极大的平民化和扁平化,变的越来越薄弱了。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带来的挑战就是你要第一信息要更加及时,甚至于网络同步。第二你必须要面对
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当然同时你会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源,以及更快的报告速度。

如何给新一代毕业的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步入传媒行业,这个也是
备受讨论的问题。像哥伦比亚大学,他们从两年前开始对自己的新闻学院做了最
大的改革,他们把对专业的报道文字技巧和拍摄能力一年的学习计划,扩充到了
两年,而且他们要求入校的学生尽可能不要来自于传媒系。这就是在于对于一个
正在改变的一个信息时代的一种判断,也就是说今天不仅仅是我在现场,我报道
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现了什么样状况,而是说如果我报道了东莞的工厂连续的
倒闭,我一定要说出它跟次贷危机有什么关系,到底次贷危机是什么,能用三句
话说清楚吗。这种专业背景的了解实际上是得益于很多专项研究的学习和结果。
所以其实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的改革过程当中,他们就非常希望进入研究生院
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于国际政治性,国际管理系,也可能是艺术系的这些学生,然
后再来通过短期的职业培训达到一个出色的记者。
几年前,当时《60分钟》的主播和制片人,来到上海参加华语主持人的论
坛,当有人问到毛利赛弗尔先生,对于您来说什么是最有意义的报道?这位从业
60年的主持人说,其实并不是说我跟多少的总统进行过谈话,也并不是包括凯
特一系列记者的采访,改变了越南的方向,而是在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我
报道了一个黑人青年的枪杀案,这位黑人青年被判死罪,但是由于他和同事们的
真实报道,这位青年被判无罪,这位青年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他最大的荣誉感
和幸福感来自于对一个生命的改变,当然这是对社会整体的一种进步贡献。

所以说,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不管电视频道是怎么样数以几十倍、上百
倍的增加,无论传媒人受到多种媒体的挑战,还是本行业中存在的种种竞争,人
性的光芒、人文的关怀和追求真理永远是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作为传媒从业者
最高的理想。在凯特先生去世之前,有人曾问到他这个问题,在一个信息多元化
和信息扁平化的时代,一个新闻从业者到底应该做一些什么?凯特先生就说,信
息就像是一个隧道,如果没有对真相的苛求,那就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隧道。我
想以这句话结束我今天的讲述,那就是说其实无论在技术手段还有多少的学术名
词在诱惑着我们,和左右着我们的注意力,我觉得当你从事这一各行业的那天起,
你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包括对于自己本土百姓的生活和社
会进步所做出的承诺,永远是你最好的武器。

参考文献
《杨澜:追求真理永远是传媒从业者最高的理想》
《什么是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从传媒人员道德价值取向与职业道德行为看中国大众传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