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可编辑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 目的 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价值探讨。方法 胃肠道
穿孔患者100例常规X线检查。结果确诊74例,26例通过CT检查确
诊。结论 通过放射线检查大部分可以对胃肠道穿孔作出诊断,但有一
部分不能 作出诊断,再经过CT检查95%以上患者可以确诊,对于特
殊患者只要结合临床全面分析认真细致观察是能诊断出胃肠道穿孔
的。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 放射诊断学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以胃十
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肠道穿孔多见,男性较多,以40—50岁之间为多
发年龄,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症状。放射线可以检查穿孔的
存在,但不能确定穿孔的原因和部位,CT一般能对此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收集我院2008—2009年共100例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
目的在于提高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水平论文下载。
1 资料与方法
100例全部经过放射线常规检查,男81例,女19例,年龄12—
76岁。溃疡引起穿孔87例,外伤引起穿孔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胃
肠道穿孔3例。发病时间来我院就诊最早1小时—2天。放射线检查
精品
可编辑
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影74例,其余26例影像不明显或无特征性影像
而做CT扫描检查,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部分加扫2
精品
可编辑
—3mm薄层。
2 结果
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内异常影像,因
为有气体游动,放设想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或腹腔内圆弧形孤立
气体影,周围无肠管影相邻,如果是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穿孔,CT可以
检出穿孔的异常影像。根据CT值确定其病变的性质。3 讨论
胃肠道穿孔是一种并发症,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有明确的病史,
发病时以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体检时患者表情痛苦,
平卧姿态不敢反动,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胃肠道穿孔
位置不一引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种:胃十二指肠穿孔
最多见,绝大多数穿孔只有一处,多为幽门附近的胃及十二指肠前壁
穿孔,直径一般5cm左右,多有溃疡史。伤寒性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为2%--3%,死亡率较高最显著的位置在回肠末端,80%的穿孔
发生在回盲瓣周围50cm以内,多单发。阿米巴病肠穿孔严重感染时可
发生在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发生率1%--4%,死亡率较高。肿瘤引起
胃肠道穿孔多为恶性肿瘤的恶性溃疡局部坏死引发。其他如外伤引起
的胃肠道穿孔也常见,位置因受伤外力作用部位相一致。胃肠道穿孔
的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绝大多数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一般先做
常规的放射线检查,即立位腹平片发现双侧膈下新月形气体影来诊断,
精品
可编辑
但是由于胃肠道穿孔患者大多数有暴食刺激性食物及饭后发病,胃肠
道内容物外泄到管腔外,一部分患者因穿孔口容物堵塞或穿孔口小受
外泄物的刺激挛缩或局部肠系膜等包裹气体不能外游或局限在穿孔区
周围,因此就有一部分穿孔因放射线检查时不能查出特征性影像而不
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在由于CT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胃肠道穿孔诊
断准确率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赢得了抢救的时机。同时对确定手术
部位及切口大小范围起到较大的帮助,得到外科医师的赞誉。我们对
一组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了分析:CT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5%以上,而
CT前临床及放射线诊断正确率是80%左右,我们对26例首次放射线透
视未发现明确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再进行CT扫描,大都能正确诊断。我
们发现CT显示为肝脾周围及肝门区裂隙样新月形气体影,而连续层面
观察该气体与肠管无关系,我们认为
精品
可编辑
“孤立气体征”在实际工作中与膈下游离气体具有同样的诊断价
值。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一下三点:怀疑有穿孔时,CT要调整恰当的
窗宽窗位,否则不易与肠内脂肪区分,有疑问时可以在工作站调整观
察。应注意鉴别气腹的来源,游离气体可有多种来源,可来自胃肠道
也可以来自胸部以及女性生殖器官等,要密切结合临床作出正确的诊
断。应注意鉴别气体是否与肠腔内相通,注意是否是间位结肠,同时
我们在观察气体影时也要对穿孔的具体位置原因作出分析判断,以便
临床治疗。总之,对于胃肠道穿孔的患者,在临床检查基础上应做放
射线检查,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或放射线检查无明显影像改变的
患者提倡CT检查,CT检查不仅快速准确,同时也可以对胃肠道穿孔
的部位性质进行诊断。我们认为以放射线为首选,以CT检查为支柱,
放射线与CT相结合诊断是准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