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科研论文#5山东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3JOU 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o.3M ay.2002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张捷鸿(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大众文化自90年代起就进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引人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但不论研究者选择了什么态度,都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文化环境的关注。

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每个派别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制约,互相供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范式;分歧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2)03-0030-04A Su mmary of research on mas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ZHA NG Jie-hong(Literature College,S handong Universi 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M ass cultur e has come into the v ision of the resear chers ever since the1990.s.W hat at-tracts people most is that in this resear ch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re has been very different opin-ions and v iew points.But no matter w hat attitudes t he researchers has,it shows their deep concern for mankind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cul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mass culture;r esearch;theory for m;diver gence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90年代以来,也慢慢地进入了知识界的视野。

1991年第一期5上海文论6就发表了有关/大众文艺0的一组文章。

尽管他们那时还不能明确地用/大众文化0对其所关注的文艺现象进行命名,但他们的讨论却已经涉及了大众文化的机制、特性、艺术规律、生产、流通及消费方式等问题。

1993年以后,与之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5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6、5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6[1]、5大众文化时代想象力的衰落6[2]、5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06[3]等文,都敏感地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给中国当时的文化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运用法兰克福的理论范式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之后几年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收稿日期:2001-01-20作者简介:张捷鸿(1955-),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整个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都在谈论它,有人对之极尽赞美,拥戴有加;而有人对之怒不可遏,义愤填膺0[4]。

90年代中期有学者谈到要对大众文化选择第三种立场。

作者指出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分别代表了道德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国知识界之所以在大众文化这个问题上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因为双方评价的标准不同。

因此提议选择第三种立场来阐释和评价中国文化的问题。

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第三种立场,但却用相当的篇幅对世俗化的大众文化表示了首肯。

在国内理论界较有影响的5读书6杂志于1997年第二期推出了一组考察大众文化的文章。

在文章之前的编者案中有这样的说明:在工业化社会里,专门对此(指大众文化,作者加)进行思考的人,被划在/文化研究0(Culture Studies)的范围中。

我们过去没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研究,而只有文学批评(L iter ar y Criticism)。

显然,文化研究比文学批评的内容广泛得多,也应该有更多的文化人(而不只是文学批评家)来关注它和大众文化本身。

此后这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文化研究0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近乎成了一门显学。

在5读书6的那组文章中,韩少功主要探讨的是/大众0的含义,作者本人的精英立场使得他对知识精英在大众文化面前的尴尬境地感触颇深,戴锦华指出/在今日之中国,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俗文化已极为有力而有效地取代了原有的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成了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主要承载者,并气势汹汹地要求在渐趋分裂并多元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显位。

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无助于厘清这一斑驳又生机勃勃的文化格局0。

旷新年对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呼风唤雨的巨大力量表示了担忧。

李陀提出大众文化不仅要研究文化,同时还要研究人,应把/大众0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在/大众0名义下发生的种种社会变动。

针对这组文章的发表,有人庆幸知识界终于讨论大众文化问题了,有人则对这些学者的精英立场表示不满。

钟健夫指出,/当今文化研究者第一步要做的事,并不是指责别人仍然用/俯瞰、不屑的精英姿态0看待大众文化,而是检讨自己曾经对大众文化有过什么-敌意.的言论和行动0,/文化研究者应当抛去启蒙者、价值建构者和评判者的精英面具,直接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0。

近两年来人们对大众文化已普遍持认可的态度,认识到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0[5]、大众文化的问世,/意味着人类艺术本身的边界的极大拓展(艺术的生活化),也意味着商品、技术、娱乐本身的文化含量、美学含量的提升(生活的艺术化)。

因此,大众艺术本身绝不意味着任何误区,大众艺术本身也并不必然导致任何误区0[6](第559页)。

对大众文化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把大众文化当作一个文化等级当中的一部分,一派把大众文化当作次一等的文化,而另一派则认为大众文化比精英文化更有价值。

而现实却是,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了类型概念,它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已从等级关系变成了类型关系[7]。

最近,王一川提出中国的大众文化理论已经需要进展到中国大众文化学,这个大众文化学是中国的而不是世界普遍的,因此借鉴西方理论是必要的然而又是不够的,应当通过西方的大众文化话语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从而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与大众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学。

在这期间有两本书值得一提,一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文化研究0为名的期刊丛书5文化研究6第一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二是由罗钢、刘向愚主编的5文化研究读本6。

这两本书介绍了国外文化研究的历史以及国际上重要的文化理论家和他们的经典文献,对于知识界认识/文化研究0的基本目的、探索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文化实际的关系,深入有效地研究中国当代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论分歧,大部分是围绕着大众文化本身的特性展开的。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如何看待文化中所含的娱乐功能,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娱乐文化,并对大众文化中过多的娱乐内容表示不屑。

他们认为这些娱乐内容低级庸俗,降低了受众的审美品味,文化的意义隐退了,人们只单纯追求感官的娱乐,对外在形象的兴趣压倒了对实在的兴趣,对大众起到了麻醉剂的作用,/当娱乐成为文化工业的预谋和手段时,欢笑就成了对控制的让步,而当欢笑是以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对存在困境的麻木为基础时,它就成了骗取幸福的工具0。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把大众文化定性为娱乐文化的提法不妥,因为娱乐性并不是大众文化所独具的特性,任何一种理想的文化形态都不可忽视娱乐功能。

在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了其审美的教化的功能,而淡化甚至忽视了文化应该具备的娱乐性的功能。

大众文化突出了娱乐性的功能,应看作是对既有文化的一种反思和进步,文化当中的娱乐性因素,不仅仅是大众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调节,它本身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件。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

仿佛是为了验证法兰克福文化批判理论家所描绘的文化工业的景象,中国的大众文化已具备了他们所描述的一切特征:批量化生产、煽情媚俗的包装、用炒作来刺激消费,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被当作商品,一切根据市场的原则来运作,等等。

对于这种将文化也纳入经济轨道的做法,有人表示理解,/大众文化对于商品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商品的消费者都是有意义的0,有人表示疑虑,/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性使得艺术品家的自我自由创造活动贬低成了一种-手段.,艺术家也沦落为一种流水线工人,所以大众文化成了-异化了的人的异化了的艺术.0[8]。

很多人认为在商业原则的支配下,大众文化的明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是商品生产者,他们本身就是充当一种人格化的商品。

对大众文化的商业特性和其特有的生产方式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迫使写作者完成从传统的作家、诗人到当代的职业性文人的角色转变,迫使他们每个人在写作之前都认真思考/为谁写作0这一问题。

大量的需求使得文化制造者必须采取集体创作批量生产的方式,在这个劳动协作体中,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相称,这就使得制作者要计算生产成本,追求商业利益。

事实是,这种文化产品的商业操作固然有成功的赢利的案例,但赔本的事情也屡屡可见。

还应看到的是,文化经济和金融经济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其商品在流通过程领域中的价值是不同的,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金钱,注重的是交换价值,而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

大众文化的技术性。

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进步给文化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研究者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从文化制作上看,这种大众文化已经不是原来精神创造意义上的文化活动,而是一种机械制造工业。

大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思辨性和反叛性,成了/单向度的人0,大众在接受过程中将艺术享受的能力退化为消费和被控制的消遣,呈现出由于技术原因而带来的非审美化倾向。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技术的进步给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是文化的载体,当代文化是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才从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的,大量的受众所需要的大量的文化产品只有靠发达的技术手段才能得到保证。

作品文体存在的模式化平面化互相抄袭质量低下等问题,并不是大众文化时代才有的新问题,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不应单单归结为技术复制。

从接受方面看,由于个体的差异,同样的信息对人们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重要的媒介效果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许多负面的效果都是媒介使用者自己引起的,媒介无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