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电子合同案例
【案例简介】
在上海某通讯公司工作的董先生,与该公司签订合同,从 2004年10月15日到2005年10月21日,担任公司中国区销售 经理。2005年10月21日,公司书面承诺在10月底前发放董 先生2005年第三季度奖金。岂料,在10月28日,公司向公 安机关报案,称董先生侵占了公司钱款。同年12月上旬,董 先生申请劳动仲裁获支持,由公司支付工资、提成奖金2.1 万余元。 对仲裁不服的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判决不予支付,仅表示 可付工资差额1000元及提成奖金61.93美元。还认为公司给 予董先生的“承诺书”上写明,销售额为公司的销售总额, 由于董先生属公司华东、华南地区销售经理,2005年第三季 度董先生的销售额为6193.14美元,提成1%的奖金只有 61.93美元。
【案例简介】
1.颜先生以人民币1800元网上竞买苏州金龙33座旅游客车 案 2004年6月,颜先生看到有网友在易趣网客车栏内,以一口 价人民币1800元出售苏州金龙33座旅游客车一辆,随即用 自己的网名登录了易趣网,将这辆车买下。随后,他就收到 了易趣网发出的商品成交确认函,证实交易成功。 此后,他要求卖家履行合同,却遭到拒绝。卖家表示,当时 输入价格有误才造成颜先生“误拍”。更何况以1800元出 售一辆价值数万元的旅游客车,不符合常理。而且颜先生出 价太低,交易即使成功,也“显失公平”。无奈之下,颜先 生只得向浦东新区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按约履行合同。最后, 该案以调解方式结案。
【法院审理】Fra bibliotek经法院查明,书面承诺的内容为“本公司保证将在10月底前,根据今年 7、8、9月份的上海公司的销售总额90201.25美元,经美国公司核对确 认后,按照预先商量的比例发给董先生”。法院认为,公司向董先生出 具“承诺书”是公司真实意思的表示,公司应当按照承诺内容履行。尽 管公司表示董先生提成奖金应按华东、华南地区的销售额计发,却没有 提供相关证据,法院不予采信。 但法院也认为,尽管现在不少企业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涉及公司对员工 劳动报酬方面的承诺还是以书面为好。董先生表示提成奖金为2.8%,不 是公司所讲的1%,还提供收到的“电子邮件”佐证。可是董先生提供 的电子邮件为打印件,没有其他证据来证实该打印“电子邮件”的真实 性,因此不具有证据效力。于是,法院按照公司提供的“付款凭单”上 2005年第二季度向董先生发放奖金的比例,判决公司支付董先生提成奖 金人民币7279.24元、工资余额人民币1000元。至于公司称董先生侵占 钱款一事,法院认为与本案无关。
【案例分析】
4.本案中是否被告对所签订的合同存在重大误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重大误解指的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 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 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该案中被告对自己销售车辆的事实没 有误解,因此不能把操作错误当作重大误解要求撤销合同。 即使存在操作错误,被告也是有充分的时间撤销或改正这一 错误的:虽然被告在“一口价”栏目里设了16.4万元,但这 完全不妨碍车辆从10元起拍。所以12.8万元的委托价与设置 10元的起拍价之间没有实质关系,更何况它只是内部委托关 系,完全不能对抗原告;即使在被告付费店铺的首页上有促 销信息,这表明被告销售标的的目的是为了促销,所以,以 10元的价格作为起始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被告的公告 页面不是原告购买该车辆的必经页面,因此,被告的公告对 于原告而言不能成为双方的约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要 件,不能成为合同条款。所以本案也不存在重大误解。
【案例分析】
3.本案中的合同是否是显失公平而可撤销的合同 呢? 有关法律规定,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 以请求撤销合同。对于什么是“显失公平”,《民 法》通则适用意见72条明确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 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 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 失公平。本案的原告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谈不上 利用优势的问题,也不存在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被 告作为一个专业的汽车销售商,在易趣网上设有专 卖店,并有专人负责网络销售,被告一共在易趣网 上销售过48件商品,不能说是没有经验。所以本案 中不存在合同订立时的显失公平问题。
【案例分析】
1. 网上竞拍是否适用《拍卖法》?以上交易行为是 否有效?
按《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要有一定的注册资金,要申请 拍卖资质,要有专业拍卖师,要有拍品鉴定、公告、展示等 程序,还要承担相关责任。但这些“拍卖要素”,在竞买网 站几乎很少具备。易趣网上竞买不是“拍卖”,易趣只是处 于第三方的服务平台。如果把我们界定为拍卖,用《拍卖法》 管理。 本案的特点是采用了拍卖的方式。但又不是我国《拍卖法》 意义上的拍卖,因为拍卖有它的具体构成条件。拍卖的核心 特点是竞价,网络竞拍借鉴了这种竞价的方法。这种交易模 式是合法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因为,交易方法和模式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的,只要这种交易的原理不违 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交易程序公平,法律是允许当事 人自由创造的,实际上,这种交易模式正是对电子商务环境 的探索。
第17章 电子合同案例
网络买车频遭悔约,购物流程未完合同 不成立 18.2 19.2 电子邮件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9.1
19.1 网络买车频遭悔约,购物流程未完合 同不成立
【案例背景】
2004年6月颜先生在网上也仅花了1800元,就“一口价”竞 拍得到一辆苏州金龙33座旅游客车,但此后,他们二人的遭 遇几乎如出一辙:卖家反悔了。两人不约而同地分别向当地 法院起诉,结果是颜先生的诉讼则以调解结案。早在2002年 5月上海韩斌先生通过网上竞拍二手帕萨特轿车,在报出116 元的低价后,竟然收到了易趣网站的确认函。可拍卖的委托 人、上海永达二手机动车经营有限公司却不承认这笔交易。 为了让该公司履行这一合同,韩斌也曾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颜先生与韩先生经历事件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通过网络进行 购物,在网上下订单,在网上收的订单确认,在网上完成了 整个交易流程。因为整个交易过程在网上进行,所以没有纸 面的凭据可供参考,也有的单据都以电子方式存在,包括在 两个交易过程中的“电子合同”。他们三个人均对卖家对已 经既成事实的交易进行反悔表示不满。
【案例简介】
2.韩先生通过网上竞拍以116元拍得二手帕萨特轿车案 上海永达二手机动车经营有限公司是沪上最大的永达汽车经销公司的子公司。 2002年“五一”节期间,该公司尝试推出网上轿车竞卖。据了解,这是上海的 汽车销售公司第一次在网上拍卖二手车辆,永达公司共上网了5辆轿车,而其中 一辆是带牌的德国全进口二手“帕萨特”。同年5月6日下午,正在家中休“五 一”长假的上海网民韩先生,从易趣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拍卖信息:永达公司 正在拍卖一辆二手帕萨特轿车。他翻到该页网址发现,该轿车的起拍价标明是 “10元”。当时离竞买截止日期还有几小时,网上已有人在竞买该辆轿车,竞 拍的最高价是“111元”。由于该辆车没有设置竞拍的底价,韩先生便报出了 116元的价格。出人意料的是,几小时后,韩先生竟然收到了从易趣网站发出的 电子邮件确认函,确认他以116元“买下”了这辆帕萨特,并告知他与永达公司 联系购车事宜。 韩先生兴奋不已。长假结束后,他立即与永达公司的一位交易员取得了联系, 那知对方听后却表示“这是一场误会”———因为交易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 错误”,永达公司不可能以此价格交车。韩先生闻后颇为不快,他坚持认为双 方拍卖成交已成事实,永达公司不履行合同就是违约。 接到诉状后,永达公司对此也提出反诉,称116元出售二手帕萨特“不是他们真 实意思的表示”。公司在网上的报价起始价是10万元,客户委托的价格是12.8 万元,公司自定的一口价是16.4万元,因此认为这份电子合同是不公平的。它 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请求法院撤销该合同。旁征博引双方据“理”力争 由此引发了被称为国内网上竞拍第一案的网上交易违约诉讼案。该案最终以庭 下调解终结。
【案例分析】
5.电子商务呼唤亲的法律出台 在法庭上,双方都据理力争,该案最终以庭下调解终结,永达公司给付 韩先生一定的赔偿。虽然这个案子以调结终结,但是我们不能不对它给 现行法律带来的空白区进行深刻地思考。我国目前对包括网上拍卖在内 的各类电子商务还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对于“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要约与承诺的撤回与撤销”、“电子签章的法律效力”等等,都还在 进一步探讨过程中,这将使网上竞拍官司的断案颇有难度。因此,尽快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问题。 网上竞买是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的新形式,正如任何一种新的交易形式都 有个成熟的过程,应该给它足够的发展空间,但绝不是放任自流,行业 协会要负起自我规范的责任,通过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完善。 行业自身成熟的同时,也为将来有针对性地立法积累经验。 目前网络拍卖需要抓紧解决的问题有:确认网络公司从事拍卖业务 的法律资格和地位,确认网络拍卖的拍卖方式及程序,明确网络拍卖当 事人的行为规范,明确出卖人、竞买人和拍卖人(网络公司)的权利、 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如果有一天电子商务领域的各种法律都完善了,在各种环境、条件 都合法的情况下,以1元的价格在网上拍得一架飞机也不无可能,而且 是合法的。
19.2 电子邮件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案例背景】 在国内贸易乃至国际贸易中,电子邮件正成为企业间的重要交流工具, 一些协议、订单甚至采购行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确认并完成。也就是 说,此种情况下的电子邮件内容便成了电子协议或者电子合同。虽然我 国的合同法中承认电子合同以及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办,但是,E-mail能 否作为有效证据,目前在中国的法律上还没有定论,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还是通过具体的案情来判定。这是因为E-mail的内容是以电子数据的形 式储存在电脑中,修改数据非常容易,要删除数据也很难找回、且修改 后的数据不留痕迹,就是说它不具有稳定性,而证据是要有稳定性和确 定性的。 目前,许多公司都把与员工的沟通事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之间一 此往来信息等通过E-mail这一形式来传送,达到告知对方的目的。关于 这方面的纠纷也频频发生,而在不同的纠纷中,电子邮件的法律效力却 有所不同。通过本案的学习我们可以对电子邮件的法律效力有一个准确 的认识,了解什么样的电子邮件内容具有法律效力,什么样的电子邮件 内容无法律效力,在以后利用E-mail进行沟通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