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本阅读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精彩

绘本阅读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精彩

绘本阅读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精彩
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的图书。

绘本阅读是透过绘本的优势,让学生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引导,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阅读活动。

低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培养了绘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倘若能够在小学阶段继续巧借绘本的优势,适当加以辅助阅读,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将更具吸引力、更加精彩。

一、绘本阅读——激发学生兴趣的“酵母”
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吕叔湘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孩子们都喜欢故事,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面对一行行整齐的方块字,有许多孩子都望而生畏。

进入小学阶段,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独立阅读兴趣,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呢?我将绘本阅读作为培养学生
阅读兴趣的有效捷径。

一次绘本阅读活动中,我为学生带来了《巫婆的孩子》这本书。

我向学生叙述着:“巫婆有三个孩子,分别是大哥、二姐和三妹。

一天,巫婆的三个孩子来到公园里,公园里的动物见到他们像见到恶魔似的纷纷躲起来。

他们有这么恐怖吗?我们接着往下看书就知道了。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

“不好,在公园湖里划船游玩的小妹的小船被风吹翻了!‘大哥’一看,说:‘让我来!’咻咻咻,哇,大哥用魔法把小妹变成了……”此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小妹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一只青蛙!”我不解地问:
“为什么?”学生马上举起手来说:“因为青蛙会游泳,可以跳下水去救船!”“你们跟‘大哥’一样聪明。

看,变成青蛙的小妹把船救起来了!”我笑眯眯地对学生说:“‘大哥’的魔法棒吧?”学生纷纷点头……这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或为巫婆三个孩子的不完美魔法笑得东倒西歪,或为小妹的眼泪黯然神伤。

课下,学生都意犹未尽,明显,他们的阅读兴趣已经成功地被调动起来。

绘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绘本阅读如一剂“酵母”,在学生之间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学生捧起了书,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一个学期下来,班上孩子阅读量直线上升。

阅读,成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事!
二、绘本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低年级学生虽然情感丰富,但因为他们受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我们课文中有些思想与情感很难理解到位。

在孩子的眼里,文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但绘本阅读在一些情况下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诗句浅显易懂,但深奥的内涵,已经超出学生情感认知的范围。

对于战争,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脑海里几近空白,所以很难去感受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心声。

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与战争相关的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凯奇的包裹》《安娜的新大衣》《很远很远的地方》等,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

学生们从《铁丝网上的小花》封面上的主人公罗斯·布兰奇看到了她的恐惧。

但从绘本第一页中,他们看到的却是罗斯·布兰奇她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怎么与封面上的她情绪完全不一样呢?她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表现让人感到不解。

继续翻页往下看,当看见一群面黄肌瘦的犹太人小孩被关在集中营,周围到处是高高的铁丝网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难受地说:“这些孩子年龄都很小,身上穿着囚服,很瘦,目光呆呆的。

旁边有个小女孩似乎生病了。

”我顺着问:“这些孩子原本应该生活在哪里呀?”“他们应该在父母身边,在学校里上课,在草地上奔跑……”学生的回答无比沉重。

我又紧接着问:“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呢?”“战争!”通过以上绘本阅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罗斯·布兰奇对德国兵的态度由欢喜到恐惧的转变了。

再回到《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中来,班上的学生总算体会到作者为什么对和平如此渴望。

并用朗读表达了出来,与作者的内心产生了共鸣。

此时,我明白绘本阅读已经打开了学生的心灵,文字对他们而言不再空白。

有了这次绘本阅读的成功尝试,我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也加入了绘本阅读,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可见图文并茂的绘本,成了语文教学的有效辅助,成了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三、绘本阅读——引导学生写话的“梯子”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一遇到看图写话就头疼不已,写出来的作文东拼西凑,语句不通顺,内容枯燥无趣,于是我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融入了写作,帮助孩子克服了怕写话的心理,成功地引导学生跨越从
说到写的沟壑。

以绘本《我爸爸》为范本,告诉学生:作者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然后让孩子看图片,口头上先说说“爸爸”的外貌特点。

外貌观察完后,告诉学生,作者认为他爸爸很“酷”。

然后一页一页展开,看图,了解“我爸爸”的各个特点:勇敢、温柔、聪明、幽默、强壮……这些特点介绍过程中,特别注意通过图片的观察和文字句式的朗读,逐步将爸爸的每个特点呈现在孩子面前。

如,介绍“爸爸”灵活这个特点时,先出示图片,提问:“咦,爸爸的头像怎么变成一条鱼了?”一个孩子说:“爸爸会游泳,像鱼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

”又有一个孩子说:“爸爸像条鱼,游得很快!”“哈哈,你们猜得差不多,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爸爸像鱼一样灵活。

’”指导学生朗读该句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灵活”这个特点。

接下来,我又展示了下一幅图。

“咦,这爸爸怎么又成了一把拖把了?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就七嘴八舌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爸爸”爱劳动、爱干净,所以才会出现这幅图像。

如此举一反三,让学生先看图,接着用同一个句式练习说话,最后文字表述,这样一层层的台阶式训练,为后续引导孩子模仿这个“绘本”,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爸爸作了铺垫,将阅读所得到的心得与想法配上文字,最后把每幅画的句子组合起来,形成一篇篇有生命的作文。

在这堂绘本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帮助学生明白了如何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将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除写人的绘本之外,还可以运用写事、写景的绘本,将情节或景物具体呈现于眼
前,并适当加以趣味性的想象设计,写一件事或一处景物的作文,就容易得多、轻松得多、有趣得多了。

把绘本阅读引进写作课堂中,借绘本阅读这把“梯子”降低学生写话的难度,使学生习作更容易、更有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绘本像是一颗种子,老师们只要用心播撒、耕种,借助绘本阅读,辅助语文教学,这粒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小学语文课堂也定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何厝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