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
博大精深,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把德育看作是立身治国的根本。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德育首位,在此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
突出了德育实践,要求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孔子 德育 身教 知行合一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第
一命题。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注重学生的道
德品质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思想。置身于复杂动荡的现实社会,孔子充
分发挥自己非凡的智慧才能,形成了前无古人的整体教育观。
(一)以德为本、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
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提出所谓“君子怀德”(《论语 里仁》),即一个
人要成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应放
在第一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里仁》),就是说,在
“孝”、“弟”、“信”、“爱”之余,再去“学文”。
在审美方面,孔子认为外表美与内在美同样重要。孔子主张“君子成人之美”。
他说的美,实际上也多少包含了今天所讲的“四美”的某些内容。
(二)重视学校、家庭的综合作用
孔子德育思想中,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
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的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
宗旨,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并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在庭院中“诗礼传家”的教子经验对后世影响很大。所谓“不学诗,无以
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篇》),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
学与修身的统一。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
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
伦理规范以“孝”为核心,以“孝”为做人的根本,对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
关系十分重视。他在《论语》中直接提到“孝”字的有18处之多。孔子认为“孝”
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三)突出主体的作用
突出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是孔子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在实践中不
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的著名论断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
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德育要重视
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去
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时才从旁边进行点拨。
(四)注重身教、教学相长
孔子的德育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强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要求别人做到时,
自己先要做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子
路》),主张先做后说,或者言出必行,视为“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论
语 里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学校是传授知识,培
养人才的基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生
通常把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言行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
的特征,教师的思想感情、才能、习惯以及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直接影响和熏
陶作用。
(五)强调“行”的重要性、知行合一
孔子重视德育,也非常重视德育实践,强调“知”和“行”的统一。在此,所谓
“知”即道德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知德”、“知仁”、“知礼”、“学道”、“适道”,
还说:“有德者必有言,”(《论语 宪问》),说明欲明道知德,应先从有德者之言
入手,对道德规范有所认识。所谓“行”,即道德行为阶段,孔子说:“有德者,
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宪问》),“听其言
观其行”(《论语 公冶长》)。孔子认为实施德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1、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
孔子承认有“生知”、“学知”,但他更重视“学知”。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并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
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公冶长》)。其大半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并认为首先要
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谓“知者不
惑”(《论语 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才能把遵守规范视
为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是所谓“知者乐”(《论语 雍也》)。孔子亦强调
知德的重要性,“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2、强调道德信念的培养
人不仅要知德,而且还要把它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乐之不苦,正所谓“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必要时要为道德而献身,
即“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孔子还认为,
一个人首先要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方能为学修德,他自身的德育历
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更要求学
生要经得起艰苦的锤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论语 阳货 )。道德的成长,
必须克服内外障碍与困难,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对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
为的。
3、强调“行 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行” 比“知” 更重要,“行” 是“德”的归结,“德” 不能离开“行”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 学而》),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 先进》)指出如果不学习有德行的人的实际行
动,在道德方面是不可能达到登堂入室的程度的。由此看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
的实践。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
不是听其说,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 公冶长》)。
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话,则意味着德育的失败。孔子将知行合一并纳入德育过程,
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 [M].山东大学出版社.
[2]黄钊.儒家道德哲学论纲 [M].武汉大学出版社.
[3]叶舟.孔子的智慧 [M].中国物资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