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与通货膨胀三者间关系 ——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
摘要: 古典数量货币论认为,一国价格水平受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一国的通货膨胀也和货币供应量息息相关。文章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式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十年来货币供给量、GDP、CPI变化情况来具体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率与物价指数变化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之和的关系并检验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否和货币供给量有关。
关键字:费雪方程式,货币供给量,GDP,CPI,通货膨胀
1.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学者从马歇尔、庇古等人的著作中概括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古典资本市场及货币数量论。本文主要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来分析中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及物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下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相关内容。
1.1含义 陈乐一【1】(2000)认为货币数量论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有多种表示形式,其中极具影响的数量论有两种:费雪( 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 The Equation of Exchange)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现金—余额分析法” (Cambridge Cash - balance App roach)。 王文杰【2】(2010)说到,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1.2费雪方程式 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主要流派,一为费雪方程式,又称作交易方程式;二为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本文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之上。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这一方程式为: MV=PT 后又写做 MV=Py (其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指物价水平;T指交易的次数或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y表示一国实际的国民收入) 这个方程表明,交易所需的货币量应该等于交易的总价值。同时也说明P取决于M、V及T这3个变量。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如一国央行负责发行货币;V是由制度、社会风俗习惯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因素、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缓慢,因而可以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同时其数据也不易获得;实际产出水平y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和生产函数,从而也具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因而其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该方程在试图说明货币的供应量与价格的关系。对方程两边求微分: MdV + VdM = Pdy + ydP(两边同除以Py并有V=Py/M)得: dV +dM = dy +dP V M y P 也就是说: V的变化率 + M的变化率 = y的变化率 + P的变化率 前文已提到V和y的变化不大,所以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同比例上涨!但由于文章中y变化量不大的假设偏离现实太过严重,本文仅以△M=△P+△y这个理论结合中国近十年(2001-2010)来的各项数据来检测中国时间中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否由货币供应量所引起。
2.中国十年中M、y及P 在文中以M0、M1、M2来表示我国货币供给量,而已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表示y,并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表示我国价格水平。
2.1近十年中国货币供应量 近十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具体数据见如表1所示: 表1:2001年-2010年中国货币供给量(万亿元人民币)及逐年变化率(%)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 1.6 1.7 2.0 2.1 2.4 2.7 3.0 3.4 3.8 4.5 增长率 7.1 10.1 14.3 8.7 11.9 12.7 12.2 12.7 11.8 16.7 M1 6.0 7.1 8.4 9.6 10.7 12.6 15.3 16.6 22.0 26.7 增长率 12.7 16.8 18.7 13.6 11.8 17.5 21.1 9.1 32.4 26.2 M2 15.8 18.5 22.1 25.3 29.9 34.6 40.3 47.5 60.6 72.6 增长率 14.4 16.8 19.6 14.6 17.6 16.9 16.7 17.8 27.7 19.7 此表数据来源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在表中:M0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等于M0加上活期存款;M2指“广义货币使应量”,其包括M1、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及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表中,每年货币供应量皆为当年12月末的统计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 (1)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近十年都呈不断加大趋势。就M2而言,2002比2001年新增2.7万亿元,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万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2万亿元,2005年比2004年新增4.6万亿元,2006年比2005年新增4.7万亿元,2007年比2006年新增5.7亿元,2008年比2007年新增7.2万亿元,2009年比2008年新增13.1万亿元,2010年比2009年新增12万亿元。所以,综合近十年逐年变化情况,M2总体上增加量越来越大。 (2)就M2而言,2010年比2001年增加56.8万亿元,几乎相当于2001至2003年三年货币量的总额,十年中增长率为447.8%,也就是2000年的近5.5倍!由此可见,十年中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极大。 (3)M0、M1、M2三者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不断加快,M0从2002年起每年便呈两位数的增长,而M1和M2从2001年起就一直呈两位数增长,甚至达到百分之二十或三十以上。不过,2010年相比较于2009年而言,二者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2.2近十年我国GDP增长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006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一所示: 图一:2006-2010年过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1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2所示: 表2:2001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及其增长速度(%)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 95933 102398 116694 136515 182321 增长速度 7.3 8.0 9.1 9.5 9.9 以上图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表中可以观察出, (1)近十年我国GDP总量不断增大,国家财富不断增加。 (2)10年中,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以上,尤其在2006年、2007年及2010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3)尽管因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导致08、09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然纵观10年数据,我国GDP增速呈不断上升趋势。
2.3我国近十年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名称:consumer price index 缩写:CPI)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其可分为乡村居民消费价格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我国统计的各类消费价格主要包括:食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等。此处,文章就不列出各项每年具体上涨多少,而是取其平均值以作分析。 2006年至2010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图二所示: 图二:2006-2010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
2001年至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逐年涨幅情况表3所示: 表3:2001-2005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逐年涨幅(%) 0.7 -0.8 1.2 3.9 1.8 以上图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表中可以得知,近十年来我国物价涨幅不大稳定,2008年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涨幅最大,尽管2002年和2009年分别相比于上一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有一定回落,但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
3.费雪方程下我国GDP、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三者关系 由前文分析可知△M=△P+△y,在此,费雪未指出方程中M指哪类货币,下面分别以M0、M1、M2的逐年变化率来表示△M,以CPI格的逐年上涨来表示△P,而以GDP的逐年增长率来表示△y。各年各指标变化情况请见表4: 表4:2001-2010年M0、M1、M2、GDP及CPI变化幅度(%)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 M0增长率 7.1 10.1 14.3 8.7 11.9 12.7 12.2 12.7 11.8 16.7
M1增长率 12.7 16.8 18.7 13.6 11.8 17.5 21.1 9.1 32.4 26.2
M2增长率 14.4 16.8 19.6 14.6 17.6 16.9 16.7 17.8 27.7 19.7
P增长率 0.7 -0.8 1.2 3.9 1.8 1.5 4.8 5.9 -0.7 3.3
y增长率 7.3 8.0 9.1 9.5 9.9 12.7 14.2 9.6 9.2 10.3
由上表可知在M0、M1、M2三种情况下,△M与△y及△P的具体比较情况如表5所示: 其中△M大于△y及△P之和表示为正,反之为负。 表5:△M与△y及△P的具体比较情况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时 -0.8 2.9 4 4.7 -0.2 -1.5 -6.8 -2.8 -3.3 3.1 M1时 4.7 9.6 8.4 0.2 0.1 3.3 2.1 -6.4 23.9 12.6 M2时 6.4 9.6 9.3 1.2 5.9 2.7 -2.3 2.3 19.2 6.1 由此可得出结论: (1)以M0测算时,△M与△y、△P之和的平均偏差为3.01,而以M2测算时,平均偏差为6.5,以M1计算时,二者间平均偏差最大,竟达到7.13。 (2)△M与△y、△P之和虽然不完全吻合,但其存在的相关性从表中还是可以看出,总体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物价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增加的。以M1衡量时,01年和05年是比较吻合费雪方程的,以M1衡量时04年和05年也是比较吻合交易方程式的。 (3)但仅从以上数据来看,本人认为,以物价持续上涨为表现形式通货膨胀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多少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一定的偏差,可能是统计我国CPI指数时因统计方法和选取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期间存在较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