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前景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前景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前景 陈先齐 2012-1-10 12:25:22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4期

俄罗斯(亦称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存在于世仅一年多时间。一年多来,在全国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俄罗斯教育领域较之前苏联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及时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对我们研究俄罗斯教育十分必要和有益。本文仅根据俄罗斯官方最近公布的教育文件和有关资料就俄罗斯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前景作一粗略评述。

一 俄罗斯教育改革早在苏联解体前就已开始,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俄罗斯独立以后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办学体制。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下来的是单一的办学体制,即办学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拨给。现在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1]规定,教育机构的创办人不仅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也可以是本国和外国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机关,以及它们的联合公司和协会,还可以是业经注册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乃至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公民。

这样一来,从办学体制上看,日前俄罗斯有三种类型的学校:国立的、地方的、非国立的(亦称私立的,办学主体是个人、社会性和宗教性组织)。国立学校的费用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地方学校的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非国立学校的费用由办学主体自行解决。因 此,从经费来源肴,俄罗斯的学校可分为公费学校和私费学校。 从数量上看,日前俄罗斯以国立学校为主,但非国立学校或私立学校的数量在日益增多。就高等学校而言,俄罗斯现有国立高等学校514所(占前苏联高校总数56.4%),私立天学已有300余所。

(二)改革教育结构。这在高等教育方面尤为明显。前苏联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只有一个教育层次。大学生毕业时凡通过国家考试者统统授予专家称号。近年来,俄罗斯在借鉴西方高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多级水平结构即多级教育制。按这种教育结构,高等学校的学制山原来单一的四(五)年制将逐步改为二、三、四、五年等多种学制,高等学校授予毕业生的称号将山过去的专家改为学士、硕士等。

为了使这一改革合法化,俄罗斯高等学校委员会已于1992年3月13日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级水平结构的决议》,同年4月颁布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多级水平结构暂行条例》。据此《条例》,俄罗斯高等学校将逐步实行三级教育制。

第一级为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两年。结业者授予不完全高等教育证书,持此证书可以进入任何高等学校的相应的专业继续深造,也可在接受一年半以下时间的职业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的初级专门人才的资格。

第二级为墓础高等教育,学制二至四年。前者以不完全高等教育为基础,后者以普通中等教育为基础。学生毕业后授予基础阶段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第三阶段为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二年,学生毕业后授予能胜任某一专业工作的资格证书和硕士学位。 在第三级教育的基础上再设置副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院,学制均为三年。凡按规定程序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或设计的毕业生,授予科学副博士或科学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结构的上述改革深受社会和学生欢迎。因为,一来社会可以即时获得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二来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和学制。

不过,目前在俄罗斯不是所有的高等学校,更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在实行多级教育制,凡是实行该体制的高校或专业需经校学术委员会作出决定并经俄罗斯联邦科学、高等学校和技术政策部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准。从目前情况看,该体制多在私立专业大学实行,在国立大学实行的只是个别专业。例如,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只是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从1992年9月1日起开始按高等教育多级体制实施教学。

(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首先是改革教育管理机构。前苏联在这方面曾有过重大动作,即将三个平行的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教育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撤销,成立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苏联解体,苏联国家教委也就自行消亡。俄罗斯联邦国家级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二是俄罗斯联邦科学、高等学校和技术政策部。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负责领导并管理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包括高等师范教育)和校外教育。(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以下的教育管理机构为俄罗斯联邦各共和国教育部;各边疆区、州和自治州、自治区教育局(总局、委员会、司),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教育局(司)多各地区、市、区、市辖区教育局(处)。) 俄罗斯联邦科学、高等学校和技术政策部负责领导并管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以外的其他高等学校。具体管理机关为该部所辖的高等学校委员会。俄罗斯政府决定成立科学、高等学校和技术政策部是一个新的创举,具有特别意义。其目的是把科学和高教统一起来,从而从根本上克服前苏联长期存在的教育与科研脱节的弊端。但是,这样做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尚有待实践证明。

其次是改革管理办法,将过去由中央的单一的集中管理改为分级管理。目前俄罗斯教育实行联邦(即中央)、共和国和地方三级管理。各级管理有其明确的权限。俄罗斯联邦通过其权力机关和教育管理机关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如制定并实施联邦的教育法、教育发展纲要和教育政策,制定国家教育标准,规定教育证书的同等效力,制定并批准教育机构的标准条例;每年确定教育拨款在联邦收入中的比例,编制联邦教育预算多对全国教育方而的关系进行法律调节,等等。

各共和国在教育方面则通过本共和国权力和管理机关制定并实施与俄罗斯联邦政策不相抵触的教育政策;制定本共和国的教育法令,编制国家教育标准中的民族和区域教育标准,编制本共和国的教育预算,规定地方教育税和教育费,为地方教育机构筹措经费,并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提供中介服务,等等。

地方自治机关的教育权限主要是要保证公民实现接受普通义务教育的权利,实施国家教育政策,编制地方教育预算,设立地方发展基金,通过地方拨款限额,等等。

学校内部管理办法因学校性质而异。国立和地方学校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学校委员会实行总的领导,由学校领导人实行直接管理。学校领导人可以由学校集体选举产生,也可以由学校创办人任命,还可以由学校委员会根据合同雇用。 私立学校由创办人直接领导,或由创办人组建、委托的管理委员会领导。 第三是确定并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原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吸收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学校管钾。其理由是,学生和学生家长是教育过程的主要参加者和教育目标及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者,教师对俄罗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社会各界代表则从各自的角度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都希望通过教育很快使俄罗斯复兴起来。因此,俄罗斯的学校委员会(特别是普通学校)一般都有上述人员参加。其比例通常占委员会成员的25%左右。

(四)改革教育投资体制。俄罗斯的教育费用主要是靠国家和地方预算拨款。这是国家保证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经济基础。根据俄《教育法》规定,国家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不得 少于国民收入的10%。但是,在国家经济不景气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俄罗斯教育投资体制正在发生变化。以国立学校为例,除国家投资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吸收补充资金:

(1)提供收费的补充教育服务。所谓补充教育服务是指学校有权在教学大纲和国家教育标准范围之外,按补充的教育大纲向居民、企业、机关和组织提供以下形式的收费教育服务:讲授专业课程,补习,为学生开设加深学习的某些科目以及其它服务,所获收入主要用于教育投入和增加教师工资。国家对学校这类非经营性的活动,一律免予征税。 (2)招收自费生。这种做法目前主要用于高等学校。从1992年俄高校招生政策看,高校招收的自费生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定向合同生。其学习费用由与之签订合同的企业、机关、组织提供。学生毕业后必须为这些单位服务,这是从前苏联继承下来的做法。这类新生的名额由招生高校从计划招生数中拨出,约占控制数的30%,个别专业可以放宽到50%,但就招生学校而言,不能超过30%。二是自费合同生。其费用由学生自己负担,但一般要经过与高校签汀合同的某家企业或单位即中介人转给高校。这类合同生不占高校招生控制数字,其名额多少山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和宿舍的保证情况确定。通过这种办法进入俄罗斯高校的不仅是俄罗斯公民,也有不少外国公民。中国自费赴俄留学生大多也属于这种类型。

但从1992年招生结果肴,自费生只占应招数的6一7%。[2]究其原因,一是1992年所有的自费生(外国留学生除外)均须参加入学考试,这使那些本来学习成绩平平的自费生望而却步,或者是名落孙山多二是收费太高。据报道,一名自费生全年需交15一40万卢布。显然,这对今天俄罗斯多数人来说是力所不及的。鉴于这种情况,俄罗斯有的学者建议,目前高校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即需求量下降的专业实行免费教育,需求量上升的专业实行收费教 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建议不无道理。

(3)鼓励社会团休和个人向教育投资。为了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教育投资,国家为投资教育的企业、机关和组织以及个人(包括外国人)制定了一系列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俄罗斯联邦有关法令规定,企业用以发展教育的那部分资金免予征税。

(4)从事经背性活动。根据俄《教育法》规定,学校可从事以下各项经营性活动:销售和出租归学校所有的固定资产和财物;出售购进的商品、设备,提供中介服务,以股份形式参加各种机构、组织和企业的活动;购买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并从中获得收入 (股息、利息);从事生产学校章程规定的产品、加工件和设备及其销售等。

学校从事经营性活动以不损害学校章程规定的教育活动为原则,同时必须遵守俄罗斯经营法。否则,创办人和地方自治极关有权中止其经营性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