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
绿 0.50~0.56 μm 黄 0.56~0.59 μm 橙 0.59~0.62 μm 红 0.62~0.76 μm
红外波段 0.76~1000 μm
近 红 外 0.76~3.0 μm
中 红 外 3.0~6.0 μm 远 红 外 6.0~15.0 μm 超远红外 15.0~1000 μm
微波波段 1mm~1m
在同一温度下,任何物体发射某一波长电 磁波的能力,与它对该波长电磁波的吸收 能力成正比。 即:良好的吸收体亦是良好的发射体。
物体按发射辐射特性的分类
1.黑体(Black body) α≡1 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率恒 等于1,并可将吸收的电磁辐射全部辐射出去的物体。
2.灰体(Gray body) α< 1 在任何温度条件下,对电磁波的吸收率都小于1, 且不 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3.选择性辐射体(吸收体) α< 1 吸收率(发射率)小于1,但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物体.
太阳辐射和大地辐射
(一)太阳辐射
⑴.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其能量分布也是连 续的;
⑵.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约占太阳总光谱能量的46%,其次是红外 波段;
⑶.峰值波长为0.47μm。
(二)大地辐射
毫米波 1~10 mm 厘米波 1~10 cm 分米波 10cm~1 m
2.2 电磁辐射源
物体的热辐射
热辐射:任何温度高于0K(-273.16℃)的物体, 其原子、分子都在不停地热运动(旋转和振动,带 电粒子不停地发生能级的跃迁,从而放出或吸收能 量),从而辐射出中、远红外的电磁辐射。
辐射能的强弱及其随波长的分布取决于物体性质与 温度的电磁辐射--热辐射(温度辐射)
2.4.1 反射波谱
㈠.定义: 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㈡.表示方法——波谱曲线
为便于对比研究,常将多种地物的波谱曲线 绘于一图。曲线可表示:
⑴.地物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反射率及反射率随波 长的变化;
⑵.不同地物波谱曲线形态不同, 同类地物波谱曲 线形态相似。
㈢.反射波谱曲线分析方法
•Y+M=R
•C+M=B
•Y+C=G
等比例混合
若不等比例混合 : 改变原色光的比例,可 形成多种间色光, 其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 也很大。
蓝色,出现蓝色蒙雾
(2)米氏 (Mie)散射--悬浮微粒散射
q = 3 r ≈ λ 由半径与波长相近的烟、尘、 气溶胶等引起
特点:
散射强度 I散 ∝ λ0~λ1 散射方向 向前散射>向后散射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云、雾等的悬浮粒子的直径和 0.76~15 μm 的红外线波长差不多)
相反则越淡。 饱和的彩色光中增加白光成分,相当于增加了光能,变得更
亮,但饱和度却降低了。 若增加黑色光的成分,相当于降低了光能,因而变得更暗,
其饱和度也降低了。
三原色光原理
1.三原色光 : 指光谱中的红色、绿色、蓝色 三种色光
R 0.70 μm 700 nm G 0.5461 μm 546.1 nm B 0.4358 μm 435.8 nm
大气顶界 云层顶面 反射现象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
量,且各波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削 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度。
2.3.3 大气窗口与遥感波谱通道
1.大气窗口(Atmospheric Window) 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
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 弱的波段。 或: 能通过大气传输大部分电磁辐射的波长间隔 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电磁波透过率较高 的波段。
X: 2.4 ~ 3.8cm 3cm L: 15.0 ~ 30.0cm 23.5cm
2.4 地物波谱特征
指物体辐射、反射的电磁波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特性。 即地物的辐射能量随波长改变而改变的特性——地物 的波谱特性。
物体对不同波长,其反射、吸收、透射和发射电磁辐 射的能力不同
不同种类物体:颜色、物质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等不同,反(发)射电磁波波长、能量不同
第二章 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
2.1 电磁波的基本特征 2.2 电磁辐射源 2.3 地球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 2.4 地物波谱特征 2.5 色度学
2.1 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电磁波是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它是 物质运动、能量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
基本特征:
1.是一种横波 2.在真空以光速传播 3.具有波粒二象性:
1.曲线位置 高—反射率高 影像色调浅
低—反射率低 影像色调深
2.曲线形态
波峰、波谷对应的波长 峰、谷的高(深)度、宽度、对称度、斜率
3.不同地物曲线之间的关系 (交与离) 实例:水体和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分析 结论: 不同类物体对同一波段—反射率不同
同类物体对不同波段—反射率不同
不同地物波谱曲线形态不同
2.常用大气窗口与遥感波谱通道
⑴.可摄影窗口 0.3 ~ 1.3μm (摄影紫外 可见光 摄 影红外)
⑵.近红外窗口 1.5 ~ 2.5μm ( 1.5 ~ 1.7 2.0 ~ 2.5 ) ⑶.中红外窗口 3 ~ 5μm ( 3 ~ 4 4.5 ~ 5 ) ⑷.远(热)红外窗口 8~14μm ⑸.微波窗口 0.8 ~ 100.0cm
2.3.1 大气基本组成
1.不变成分: 分子、He、CH4、N2O
共占1%
2.可变成分: 悬浮微粒为主
烟、尘埃、雾霾、 O3、水(固态、液态)、气溶 胶(一种固体、液体的悬浮物)
2.3.2 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
1. 大气吸收
大气中气体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大地辐射的能量分布: 近红外至微波
峰值波长 9.7μm 大部分集中在 8~14μm (50%)
3~5μm (1.0%以下) 14~30μm (30%)
平衡线在地球各处的深度不同,局部地区地内热对流 使地表温度激增, 形成热异常区。 可用热红外遥感 研究地热。
2.3 地球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
电磁辐射:电磁波能量的传递过程。电磁 波在传递过程中遵循波的发射、吸收、反 射、透射等传播规律。
电磁波谱
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 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
紫外波段 0.01~0.38μm 可见光波段 0.38~0.76 μm
紫 0.38~0.43 μm 蓝 0.43~0.47 μm 青 0.47~0.50 μm
2. 三原色光原理: 不同比例三原色光合成无数
彩色的原理。 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由三原色按一定比例组合形成。
由色光相加和相减实验得知: –红(R),绿(G),蓝(B)色光两两 相加即可合成三种间色光。
•R+G=Y(黄光) •G+B=C(青光) •B+R=M(品红) –两种色光相加成为白色的,这 两色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也可由 白光减去三原色得到。 •R+C=白 •B+Y=白 •G+M=白 –两种间色光相加得复色光。
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3) 无选择性散射
q >3 r >>λ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如: 云层中水滴的散射,使云雾呈白色
散射对遥感信息的传输影响极大:
减小太阳辐射的直射强度;
引起漫入射的天空光,使遥感器接受到的地 面辐射强度减弱;
增加大气散射引起的天空辐射,降低遥感影 像的反差。
3.大气反射
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的短波辐 射和地球内部的热能。
而与大地辐射直接相关联的则是:地表的热 平衡
一方面:因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增温,热能从地表 向地壳一定深度传导;
另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热能也要通过地壳向地表 传递。
两者在地下一定深度达到热量平衡
大地的长波辐射主要由太阳短波辐射转化而来-- 吸 收可见光、近红外, 发射中、远红外。
红橙27.73 黑0.00
同色别明度—颜色深浅:明绿 绿 暗绿
3.饱和度 (彩度 纯度) Saturation
色彩的纯洁程度
——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程度。
色彩饱和度高—鲜明突出—易感单调刺眼 色彩饱和度低—柔和协调、浅淡乏力 对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越鲜明或说越纯,
2.4.2 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主要在:3~5μm 8~14μm 物体间的极小温差就会造成发射辐射能量的较大差
异(M=σT4),所以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测量温度 或发射辐射能量(热),来区分地物间的温差—热 红外图像识别地物的依据。
亮度温度(TB)是发射率(ε)与实际温度(T)的乘积 TB= ε· T
O3: 0.2~0.3μm 0.6μm 9.6μm H2O: 2.5~3.0μm 5~7μm 0.94,1.13,1.38,1.86,3.24μm CO2: 2.8μm 4.3μm 14.5μm
使太阳发射的连续光谱中的某些波段不能传播到地面-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谱成分发生改变。
使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被减弱了强度或改变了成分--干 扰了地物影像的真实色调。
——这种由于所处空间位置不同导致的同类地 物间波谱特性的变化,称为地物波谱的空间 效应。
2.5 色度学
物体按颜色分类:
消色体:对入射光中各种波长的单色光进行非选择 性吸收与反射的物体(黑、白、灰)
彩色体:对入射光中各种波长的单色光进行选择性 吸收与反射的的物体 日光下,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就呈什么颜色
颜色的双重含义:
物理量—客观—光谱—具有特定波长 感觉量—主观—颜色—人眼的视觉感受
彩色三要素
1.色调 (色别、色相) Hue: 彼此相区分的彩色类别
——色彩给予人的视觉上某种特定的色彩感觉 物体的色调取决于:
⑴. 物体的反射光谱特性
物体只具有对不同波长光波固定的吸收、反射和透 射的光学特性,而没有固定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