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城市内涝全国强制性排水标准如何制定?月21日,一场61年未遇的大暴雨让北京城遭遇严重内涝。
其实,北京并非个案,在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赶不上城市化的扩张速度。
但,这也仅是一个表象原因。
尽管雨季已去,但大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引发我们反思。
为探讨中国“下水道”存在的问题,人民网采访组特别策划了“十问下水道”系列深度报道,以北京“7?21”暴雨为切入点,多路记者分别走访北京、广州、海口、赣州、合肥、青岛等十余城市,剖析全国城市内涝现象及智慧做法,将“下水道”问题作为当今一种多发的城市病,为其把脉,寻其成因,并以期探寻解决之道。
今年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河南洛阳、湖北荆州考察防汛抗灾工作时指出,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排水标准。
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强制性排水标准。
新建城区要按照城市排水的国家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
近年来许多内陆城市因暴雨接连出现内涝,总理提出的“强制性排水标准”一度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那么,强制性排水标准如何制定?又将如何落实?我国防治城市内涝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又如何?我国尚缺强制性排水标准专家称正在研究落实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5月28日发布公告,“现批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诸多城市出现内涝,出台这样一部强制性规范,有何意义?是否涉及到强制性排水标准落实?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参与此规范编写的专家。
专家表示,《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是一部全文强制的技术规范,在给排水标准体系里,是一个总的标准。
该规范从原则上规定了从水源到龙头全部过程的安全、环保、节约、利益等问题,具体到排水管道的设计等,会有专门的排水规范。
专家指出,专门的关于排水规范,建国初期全国就有,几十年来根据不同情况,也做了相应的修订。
标准的修改是一个过程,针对暴雨以及强制性排水标准的修改,正在按照程序加快进行。
建设部已经就此动员了各方专家召开了会议,从开始下雨到雨后的情况,都在研究落实中。
“不可能把地下已建成的下水道全部挖出来,要有针对性性。
另外,如果下水管道的管径增大了,而收水环节有问题,积水还是排不出去。
”专家如上表示。
对于过大投入改造下水管道,专家也存忧虑。
“这是一个经济性问题,把几万亿、几百万亿,投入到应付多少年一遇的暴雨中,不顾经济发展,这还需要科学论证。
城市内涝是全世界普遍现象,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也会内涝,这是一个正常情况。
城市发生内涝,排水管道只是一方面,还和城市硬化、河道堵塞被填、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变化、应急等因素有关,所以修改标准,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
”我国防治城市内涝法律滞后地方探索未能突破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也一直无法可依。
1998年开始实施的《防洪法》,仅规定城市防洪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区排涝管网、泵站的建设和管理。
尽管我国多个城市出台了治理城市排水防涝的地方性法规,然而,各地立法在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上仍显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莫纪宏指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立法目的是指向防洪,但是,该法适用的重点领域是江河湖海的防洪,对于城市内涝这种新型水灾没有专门条款加以规定,所以依据防洪法根本无法应对诸如今年的北京水灾。
”以《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仅有七条规定涉及规划建设,而整整四章23条都是有关排水许可、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运营、设施养护管理等日常管理内容。
我国目前大多数省市的地方法规和四川的条例一样,日常管理的规定较多,涉及规划建设的内容较少。
专家表示,国家应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法律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内涝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排水系统,应尽快建立新形势下的内涝防治标准,形成蓄排结合的内涝防治综合体系,并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目前,正在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中进一步强化了内涝防治、排水系统排涝能力校核、雨水调蓄等方面的要求。
新修订的标准颁布实施后,各城市应按新标准,评估城市排涝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加快进行规划和改造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设施。
专家建议标准制定要因地而宜关键是落实对于强制性排水标准,人民网记者采访的几个省市有关排水的负责人表示,强制性排水标准要根据不同省市发展情况,制定切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标准,这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
但是,最关键的是要看标准如何落实。
水科院程晓陶教授认为,各个城市,比如滨海沿江城市,山区城市,平原城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都不一样,南方降雨量一年可能有一千五六百毫米,海南甚至二千毫米每年,北京的降雨量是五六百毫米。
不同的区域,沿海、内地、南方、北方、山区、平原降雨量不同,城市排水标准也应有所差异。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付仁介绍,日本《东京都下水道条例》规定了接入公共下水道的排水管道的直径和坡度。
这是因为东京属于台风区,每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频率非常多,因此必须加大排水能力。
北京等一些内陆城市的降雨主要在雨季,集中在两三个月内,其他季节降水是很少的。
所以,统一一个标准显得并不科学。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张小明教授表示,北京7.21暴雨,是60年一遇,是不是为了这60年发生的一次暴雨就把城市标准提高了?现在北京的暴雨设计标准是一年一遇,如果提高到两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水利大发展有4万亿投资,粗略计算,如果把标准从一年一遇提到三年一遇,4万亿都不够。
这次是60年不遇,下一次要是100年遇一次怎么办?安邦咨询集团高级研究员唐黎明称,城市的内涝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可能从某一个环节入手就可以解决问题,包括规划设计标准。
规划设计的标准还要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城市新老城区有所区别,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条件、城市建设条件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小明指出,强制性排水标准制定出来,如果各地完成有难度、有压力,不落实怎么办?提高标准之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如何落实到位。
编后:治理城市是一个综合工程。
无论对交通、应急、排水等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探究,归根结底还是会回到城市管理机制整体健全与否的疑问上。
而考量这一体制的重要指标,就是各部门是否能理顺管理关系,灵活而全面地治理各项问题。
请关注下篇报道:“九龙治水”的困惑排水管理机制如何理顺?2008—2010年间,我国351个城市62%发生过内涝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
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
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城市为何暴雨多发?灾害性天气频次强度有增大趋势;大城市也会“放大”气象灾害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为何频频遭遇大暴雨?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表示,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
气象专家还指出,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
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
城市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
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
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受灾损失为何越来越大?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
此次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强之大都是历史罕见。
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确历史罕见,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
城市排水建设为何滞后?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大部分城市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
如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5年。
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
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比如北京,目前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区普遍按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也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
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还指出,城市蓄水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现在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同时为了突出城市景观,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地面,严重影响城市蓄水。
城市内涝如何缓解?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现实,重在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很多人认为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就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
对此,向立云认为,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提高标准上并不现实。
“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仅投入巨大,还会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