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温肾解毒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的疗效。
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及脾肾气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及对症治疗和口服包醛氧淀粉;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观察治疗8周后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肾功能变化等。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和肾功能方面优予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结论中医治疗组能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慢性;中医药疗法;温肾解毒汤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最终结局,如何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是一个重大的临床课题。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正虚邪实的病证,许多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以脾肾阳虚邪浊内聚为其主要病机特点,温肾利水、解毒法在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确实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有关现代研究进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对发病环节,攻补兼施,阻断病情进展,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均来源于2004年5月~2006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肾内科及老干科住院患者,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情况见表1。
表1 各组基本情况(略)各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原发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按西医诊断标准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尿素症期。
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选取脾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1.3 入选及排除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西医诊断标准前三期,血肌酐(SCr)在133~707μmol/L及中医辨证标准为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者,对有引起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的可逆因素如水电解质紊乱、感染、酸中毒、高血压等,则先去除这些可逆因素,病情稳定后再纳入本研究。
排除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响疗效判定者。
1.4 方法 1.4.1 一般治疗各组病例均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方案,保证能量的供给及对症治疗。
并给予口服包醛氧淀粉(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408),每次1包,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肾解毒汤;组方:熟附子5~10g,黄芪30g,淮山药20g,淫羊藿10g,生大黄6~15g(后下),丹参20g,蒲公英20g,枳实10g,何首乌15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20g,田山七粉(冲服)3g,麻黄6g组成,水煎约100~12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
通过调整生大黄剂量,使患者大便次数控制在每日2~3次,依据患者畏寒轻重调整熟附子用量,以上各组疗程均为8周。
[!--empirenews.page--] 1.4.2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症状评分,并测定肾功能、血常规、血脂、SCr倒数与时间关系的直接回归分析等。
1.5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及治疗后各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率的分析采用χ2检验,SCr倒数与时间(月)关系采用直线回归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89年全国肾衰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2]。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血肌酐降低≥2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血肌酐降低≥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肌酐增加。
2.2 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见表1。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略)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用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表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2.4 两组治疗后BUN、SCr、CO2-CP、Hb变
化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治疗组用药后CO2-CP、Hb有显著升高(P<0.01),且升高辐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用药后BUN、SCr均显著下降(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表4 治疗前后BUN、SCr、CO2CP、Hb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治疗组用药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P<0.01或P<0.05),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表5 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变化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中医对慢性肾衰竭无确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水肿”、“虚劳”、“溺毒”、“癃闭”、“关格”等范畴。
其病机多由于肾病迁延不愈,病情日重,脾肾虚衰,多脏受累,水滞湿遏,血络瘀阻,泌浊受阻,邪毒蓄积。
“虚”、“湿”、“瘀”、“毒”共同构成慢性肾衰竭四大病理机制。
现代医学已证实,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凝血机制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毒素蓄积等,是造成肾功能进行性毁损的重要原因。
温肾解毒汤具有温肾泄浊解毒,化瘀利水,温补不留邪,排浊解毒,化瘀利水不伤正之功效,全方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原则,辨证加减疗效更佳。
本方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活血通脉功效,能调节免疫和细胞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抑制肾小球系膜增殖,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展,促进肾小管病变的恢复,减少蛋白尿。
《药性论》谓其“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大黄《主治秘药》云:“其用有四:去实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降低血黏度、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降低尿素氮等作用[3]。
丹参、三七能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加肾血流量,有利尿降脂作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高凝状态、肾间质纤维化病变有一定疗效;何首乌《滇南本草》谓其能“涩精、坚肾气”。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具有解毒泄浊之功,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肾功能;茯苓健脾利水;枳实理气泄浊;麻黄利水降浊,且抑制自由基产生[4]。
淮山药(《得宜本草》)谓:“得熟地、固肾精”。
附子(《本草述录》)曰:“肝肾元阳不足必用之品”。
赵嗣真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
由此推测,本方能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患者病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