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
循环经济既是国际社会推行环保新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其主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核心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建立循环模式,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主要特点和优势为:
一、鼓励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经济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忽视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数量的扩大,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与共生关系。
因此,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将人类引入了与自然界对立的道路。
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理论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以工业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工业生产系统为载体,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鼓励发展工业和农业相耦合的资源循环型产业;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使人类在处理物质需求与自然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寻求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
传统经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使得资源的开采浪费、单一利用等现象普遍,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局面的发生,完全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难以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转变只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从重视经济向重视环境转化,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废物资源化,要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经济活动时,要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循环型社会。
三、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把社会发展看成一种经济现象,其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体系。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对资源的开发是掠夺式的,对资源的利用时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东芝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多的废物,在循环经济理念中,“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物”。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物的正确处理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表1-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促进生产发展;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生态平衡;不断创造新的产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稳定和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现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都是“公共物品”,没有经济价值,只有经济
发展才能创造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只是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的生态交换关系没有被货币化,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
我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广泛实行补贴制度,例如水资源、煤炭等,其价格仅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由于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
用很低的价钱就可以购买新开采的资源,很少有生产性企业考虑减少排放和再回首利用废物,因此造成资源的浪费、利用率低。
表1-1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特征比较
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它们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在该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视所利用资源的经济性,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发展静脉产业,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和环境价值。
五、促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即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它强调对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后,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实践证明,末端治理污染的方式治理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趋势难以遏制,难以实现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到了80年代初期,人类社会开始注意到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物。
但是,当时的人类社会关注的只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后果,而没有从改进经济运行机制入手进行研究。
到了90年代,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通认同,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才逐渐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各国环境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的理念发生了新的、更大的飞跃,一些国家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变“经济第一”为“环境优先”,还有一些国家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环境保护由过去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变成为融合于生产过程之中;把环境保护由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革新、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人类社会开始注重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进行多产业的组合和衔接,促进了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使废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消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