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左金丸
与龙胆泻肝汤比较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肝火
病因
夹湿
不夹湿
病位 异
肝经
肝胃
功效 清肝强,兼利湿 清肝不强,兼和胃。
特点
的代表方,常 用方
吞酸吐苦的基本

左金丸
苇 茎 汤 Ⅰ类
《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方》
清脏腑热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风热疫毒 热血蒸因肉热腐结--血滞成瘀
蕴结于肺
--
痰成 瘀脓 互为 结痈
加减变化 兼便秘 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并发睾丸炎 加川楝子、龙胆草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 Ⅰ类
《校注妇人良方大全》
清热解毒
主治症候分析
痈 局部红肿热痛 疡 肿 身热凛寒 毒 初 起 舌、脉
热毒 搏结气血(成脓)
化热聚而成毒
外邪
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饮
病机 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 “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 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 外之能。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 之性……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 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白虎汤
用药分析
知母 清热生津止渴 其作用有二: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
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
•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为清热生津止渴的常用配伍组合。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身热夜甚,口不渴
热入营分

心烦不眠,时有谵语 热扰心神


斑疹隐隐
轻伤血络

口渴
气热未尽

舌绛而干,脉细数
营热阴伤

清透 热热 解养 毒阴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
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 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清热解毒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气分余热 气阴两伤
石膏、竹叶、 君
粳米、甘草
使
人参、麦冬

胃气上逆
半夏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宣降失常
咳吐脓 痰脓血
胸痛
津液不布 湿聚为痰
痰热互结
舌红苔 黄腻、 脉苇滑茎数汤
方解

逐清 瘀肺 臣 排化 脓痰

苇茎 瓜瓣 薏苡仁
桃仁
苇茎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肺痈的常用方剂。不论肺痈 之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方。
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 红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
苇茎汤
加减变化
脓未成:+清热解毒药 脓已成:+祛痰排脓药 痰 多:+葶苈子 咳 甚:+枇杷叶、瓜蒌
心--烦躁、失眠、 安神、凉血药
口舌生疮
肝--胁痛
疏肝药
清养
胃--牙痛、呕吐 和胃降逆药
热 阴 调理功能药
药药
清脏腑热
导 赤 散 Ⅰ类
《小儿药证直诀》
清脏腑热
主治
1、心经有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 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 数
导赤散
方解

生地
心君 利
黄连解毒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
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黄连解毒汤
凉 膈 散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解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上焦 胸膈烦热,身热 清
热郁上中二焦
口舌生疮、咽痛 上

中焦 面赤唇焦,口渴 下
吐血
积滞阻滞在下 便秘
泻火通便
凉膈散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方解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卫分 ↓ 气分 ↓ 营分 ↓ 血分
营血有热 阴液受伤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浅 轻→气营同病 透热转气
深 重→耗血动血 活血散血
清营凉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 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鞠通(《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清 营 汤 Ⅰ类
苇茎汤
泻 白 散 Ⅲ类
《小儿药证直诀》
清脏腑热
主治 肺热喘咳证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木通
水 养臣
竹叶

佐使
生甘草梢
导赤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
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 临证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
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导赤散
加减变化 心火较盛 加黄连; 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 加车前子、赤茯
苓; 阴虚较甚 加麦冬; 小便淋涩明显 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 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 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清热剂
2、适应病证
里热证
清热剂
3、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证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
组方规律
热 毒 证
热盛 阴伤
直接清热 清热解毒药
清热
疏散药
间接清热 利水药
泻下药
养阴生津药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
行气活血药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Ⅰ类
方见《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清热解毒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上扰神明


迫血上逆
火 热伤血络
毒 证
热盛津伤
热壅肌肉
大热烦躁、烦热错语 吐血、衄血 发斑 口燥咽干 痈肿疔毒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犀角地黄汤
常用于热入血分之出血证(加减变化)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
莲草、茜草、大枣
犀角地黄汤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
脾胃虚弱者,忌用。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清热剂
昏狂谵语
热扰神明
热 在
上:吐、衄

出血
下:便、尿 热伤血络

外:斑疹紫黑
犀角地黄汤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解 君 犀角
清心解毒,凉血消斑
臣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 丹皮、赤芍
凉血、活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
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导赤散
使用注意 本方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
胃虚弱者慎用。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Ⅰ类
《医方集解》
清脏腑热
主治症状及病机分析 胁痛
肝郁气滞
肝肝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肝火上炎
胆胆
阴肿、阴痒、阴汗,筋 痿,带下黄稠、臭
实湿
湿热下注前阴
火热
小便淋漓不畅
湿热下注膀胱 上下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肝火或湿热
白虎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为辨证要点。
白虎汤
加减变化
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 加大黄、芒硝; 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 加天花粉、
芦根、麦门冬等。
白虎汤
使用注意
1、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⑴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⑵脉见浮细或沉者; ⑶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⑷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2、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3、关于石膏用量--30~60g
本方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 的常用方。临证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龙胆泻肝汤
加减变化
⑴实火为主--上部病变
头痛头晕:+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血证宜从肝治) 眼疾:目赤肿痛 +菊花、蝉蜕、木贼
龙胆泻肝汤
⑵实热为主--中、下部病变
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嘈杂吞酸,呕吐
左金丸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方解
清心火
黄连
清胃热
疏肝 吴茱萸 降逆
引经
左金丸
配伍结构
吴茱萸与黄连相配是治疗肝火犯胃,胁肋 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的基本结构。
本方中吴茱萸的作用:一者疏肝解郁, 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 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 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 连入肝经,
清热剂
4、应用原则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
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
相关主题